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21584000000039

第39章 做人要注重思维(3)

柳传志发掘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看到了中国计算机行业需要自己的拳头产品,不能总是受制于人,形成“营业额高,利润额低”的状况;他看到了在新时期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看到了跨国资本介入中国技术市场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举国上下拥护创新的好形势下,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当然,此举为联想带来的巨大广告效应自然不可忽视。这就是柳传志抓住机会创新给企业、国家、自己所带来的初步收获!至于长期的发展,当然要由实际效果来说话,但不管怎样,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四通的举措也是出人意料的。四通利方先是接受了海外650万美元的巨额风险投资,然后兼并了海外的一个有名的华人网络,接着,聘请了一位老外来主持新的网络——新浪,发起了网络上的一场轰动。而四通负责人也放出话来,有计划将四通给一个新公司收购。这一切都是大举动,创新程度之强非常少见。但是,在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又有什么奇迹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呢?

上述事例无不向我们展示:机会是无处不在的,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其实,对组织创新,机会的作用无与伦比,对个人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前面提到的庞中华和席殊的成功不就是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吗?甚至有时当人们没有意识到一种需求,或者根本没有一类需求的时候,明智地创造机会往往也是可行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自行车的发明,其实,人们原本是没有这一项技能的,可是,聪明的发明者开发出了人的需求,让我们接受了他的发明,也接受了一种新的培训。

日立公司一位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产品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人的需求是怎样被引导出来,从而产生新的机会。他们设计了一个广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上班族”,他走到哪里,都发现人们在谈论有关他的事情,以此揭示“数字化”时代,人的便利虽然增加了,可是他面临的被窥测的危险也一样。由此,他设计了“网络”加密手段,保护人们的隐私。其实,在他们没有这么提出来的时候,又有谁能够想象到自己居然面临如此恐怖的场景?当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内在的需求就被引发了。于是,一个新的机会就创造出来了。

由此可见,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四处搜索,像淘金者一样从成亿颗沙砾里筛选出来。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每一个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幸运女神的宠儿。

树上的苹果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找。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还不晚。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变化的功绩据说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变换喂食方式,甚至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钩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

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胃口的。平时,你真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钩着吃,它才会去吃。

养猴子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它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它们有点费劲,学会去钩东西。只有努力钩到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想象力

张翔开了一家装修公司,开业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让他很头痛的生意。没有办法第一份生意怎么也要干,而且还要干好。他公司这个生意的难点是要在已经砌好的墙里跑一条电线,由于建筑单位没有预留出足够的走线的口,在每隔十余米的距离内还有4处拐弯。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傅也是一筹莫展。

于是,他召集了全体员工,让大家集思广益。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半天依然没结果,正在这时,有个小徒弟说道:“这东西谁也没招,除非变成耗子拽着线才行。”他的师傅生气地骂道:“闭嘴,没看大伙这么着急,你还在这瞎说”。

我的同学张翔一下子好像有了办法,二话不说出去买了一对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一根线绑在公老鼠的身上,并把它放进管线的一端,另一只母老鼠被拴好放在另一端,然后不停地逗那只母老鼠叫,公老鼠听到母老鼠的呼救声,便顺着往里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它带到了另一端,两只老鼠终于相会了,电线也走完了。

这个方法让张翔的公司出尽了风头,业务也越来越多。其实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没有想象力,因为,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正如毕加索所说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灵性。”

这份灵性应该就是想象力。

五分钱的交易

有一天,张三和李四结伴外出旅游,他们发现香烟没了。张三就到小卖部去买烟。

张三来到小卖部,买了一包香烟,又想起没有火柴,而身上恰恰没有了零钱,只剩下百元大票子了。于是他央求店主送包火柴给他,免得为了五分钱而换大钱麻烦。谁知店主就是不肯,他说:“一包火柴虽然只有五分钱,但是这不能白送给你。如果都像你这样,那我的火柴还卖个啥?不行就不行。”见店主如此固执,张三只得无可奈何地离开。

张三回到李四身边,埋怨那个店主太不近情理,连包火柴都舍不得。李四听了笑笑说:“我去看看,我包你白要一包火柴。”

李四来到小卖部前:“喂,老板,这烟多少钱一包?”“十元。”

“那好,买一包吧,能不能便宜一点?”“你要便宜多少?”“五分,行不行?”李四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店主感到奇怪,五分钱还值得一提?便宜五分钱不算便宜。于是,他答应了。李四买一包与张三一样的烟。他递给店主一张十元票子,店主准备找零钱时,李四马上说道:“不要找了,拿包火柴吧。”

于是,店主很爽快地甩出一包火柴。李四接过火柴,高兴地走到张三身边,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沈思的秘密

沈思是个果农,因爱动脑子,常常是花别人少的力气,获得比别人多的利益,当地人都说他是个聪明人。到了苹果收获季节,农民进入最繁忙的时期。因为苹果不仅要收回,还要分大、中、小三等。这样做,劳动量很大,而且还浪费时间,大家都起早摸黑,希望快点把苹果运到城里赶快上市。沈思一家与众不同,不做分捡工作,而是把苹果装进麻袋。他的这种“偷懒”的方法,节省了中间环节,最早上市,卖了个好价钱。

邻居们发现他家赚的钱又多、又省力,于是窥探其中的奥秘。

原来,沈思每次往城里送苹果,不走平坦大道,专拣崎岖的小道,经过颠簸,大小苹果自然分流,小的往下去,大的浮上来,车厢铺了几个棉被,避免大的颠簸磕碰了苹果。

由于节省了时间,沈思的苹果上市最早,自然卖得好价钱。

与众不同是一种潮流

在日本有一条著名的小街,它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

在这里,你可以穿你喜欢穿的衣服,化你喜欢的妆,而不被去追赶媒体报道的那种时尚。这里也开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商店,你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只要你喜欢,其实好多从这里穿出去的衣服,化的妆,后来都成了一种流行趋势,成了一种潮流。人们从心底里为这些大胆的与众不同者们叫好!

现在,这条街不只为日本人所知道,而且世界好多地方的人都慕名前往,因为他们深谙这样一句名言的含义:与众不同是一种潮流。

自信就是这样一种让世人看好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

创新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而是你自己。因为过去的辉煌凝结了你太多的辛勤的汗水,敝帚自珍是人类的通病,你往往会在留恋与爱惜中忽视它的光芒已日渐减弱。因此,真正的创新勇士,是敢于向自己挑战的人,敢于亲手埋葬自己昨日辉煌的人。高强的创新能力,是敢于挑战自我和勇于怀疑自我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以至于组织,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名扬世界的吉利公司就是一家非常有自我挑战勇气的公司,它对员工的要求是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批评产品,未雨绸缪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有人称赞说,吉利是自己最大的对手,而吉利的员工首要任务便是与自己为难。从公司的产品发展历程,我们对它的长处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吉利公司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打败自己、永远保持领先地位的历史。1930年,它推出了可丢弃刀身的廉价安全刮胡刀,1962年时,占有72%的市场。

第一次感受到威胁是1963年英国威金生公司推出了无锈刮胡刀。吉利公司创新出洲头刮胡刀,打败了还流行着的自己的产品,并自此开始,建立了预先创新战略体系。

1977年,在双刀头刮胡刀仍是主流的时候,吉利公司通过创新推出了旋转式刮胡刀,结束了自己旧的时代,开始了新的纪元。

1989年,吉利公司故伎重施,主动抛弃了旋转式刮胡刀,推出了感应式刮胡刀,又一次塑造了新时尚。1998年,吉利公司的副总裁在纽约隆重宣布,该公司准备用Math3这种产品进行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产品推销活动”,这个受到35个专利保护的新一代产品有3个刀片,提高了剃须的效率和舒适性,吉利公司认为它是一个“技术上的真正飞跃”。它的主导思想是使人们使用越来越精良的产品,当然它也把其他产品销往美国以外的地区。

吉利公司1997年跻身于最具有竞争力的40家跨国企业的行列,曾是1985年至1995年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企业之一。它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建立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创新战略。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其创新战略的超前性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它的整部历史就充斥着一句话:不断创新、挑战自我!它一次次地击败自己,虽然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欢愉。通过这种主动创新,它领导着世界潮流,创造着时尚;永远处于不败的地位,因为它只输给自己;享有因持续创新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以及良好的企业知名度。吉利的成功就是不断创新的胜利。

像吉利公司一样具有主动创新、超前创新的公司不是凤毛麟角。尤其是信息技术行业,像英特尔与微软、IBM 公司都是此方面的典范。无论是从事软件开发还是硬件生产,不停地升级换代、向自我挑战、领导世界潮流是这些知名公司的基本战略。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极端速变的年代,任何停止创新的行为都只能带来死亡。对经济以外的领域而言,敢于向自己挑战往往也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像艺术、文学等等。

张艺谋是中国新一代的成功导演,决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是他首要的创作特点,其成功体现的正是创新的力量。他曾说过:“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一个艺术家走向完整,就是走向死亡。所谓天才,就是从生到死都在创造。他留给同行和社会的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他也坦陈:“我评价别人的作品,绝不看它是否圆熟得天衣无缝,而是特别关注和推崇洋溢于其中的创造性活力。”

张艺谋的艺术生涯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红高粱》的视野效果,到《活着》的独特叙述方式,一次次令国人耳目一新;题材更是多样化,既有农村题材,也有都市生活,还有黑帮话题,每一个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的戏路和风格在不停地变,在人们还来不及厌倦他的作品时,他已经自己动手对自我“做手术”,创新使张艺谋获取了骄人的成绩。他的影片从来没有票房惨败的记录,而且几乎都获得了国内或国际大奖。在第五代导演群中,他是一颗灿烂的星星。

中国商界的“大哥”吴炳新则是另一个现代传奇。孔老夫子曾对人生进行概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传统中国人一向认为人过五十,似乎就应该安享天伦之乐,平淡从容地“退隐江湖”了。可是,吴炳新没有,正如他的名字中的“新”一样,他的一系列创新行为让世人大吃一惊。他开始创业时,已经50岁,并且已退休,更不幸的是他身患癌症,但是,在推己及人和与命运抗争的信念下,他完成了一次自我历史性的超越,创办了三株公司,而且使这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的吴炳新和以前人们印象中的他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人生道路好像在这里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财富》杂志评选他为中国首富,据统计,平均下来,每天他向社会捐款达20000元。吴炳新的成功是一次质的超越,彻底改变自我模式的结果,他是打败了自我的真正强者,没有超越自我,便没有今天成功的吴炳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他像大多数人一样,那么或许他是笑对癌症的强者,或许是顺应天命的智者,然而我们绝不可能看到今天这个为社会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吴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