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21584000000074

第74章 处世要沟通(7)

顺而后谏是进谏的第三种态度,也可称之为顺谏。其特点是:在向君主进谏时,要善于寻找机会,察言观色,忖度君主的心理,委婉曲折将意见表达出来。其火候是,既表达自己意见,又不至于触犯龙颜。《韩非子》中有两篇文章,一曰《说难》,一曰《难言》,可谓淋漓尽致叙述臣子难以言状的隐秘心理。《吕氏春秋·顺说》篇亦提倡顺谏,文中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吕氏春秋·自知》篇还讲述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侯宴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后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听罢转怒为喜。《战国策》所载触龙说赵太后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其方式亦是先顺而后谏。

纵观历史所有进谏者,人们不难发现。以死争谏者是极少数的,多数属于第二、第三类,就进谏者本人表现看,以死争谏者精神固然可嘉,但我们也不想贬斥玩折中手法和顺谏之臣。因为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不在臣子身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实上,其中包含着十分朴素又非常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劝谏之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要抓住对方的逻辑矛盾和论证破绽,巧妙地加以引申和铺陈,使其观点中的某些谬误和蒙蔽之识的荒唐性和片面性得到再现,从而使对方能够反观自身,得以自悟。劝谏领导,此法实不失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其中,它能够更好的说理自不待言,关键之处还在于,它是处处以领导之言、领导之行为依据的,能够首先取得领导心理上的认同,引发其深思,而不至于使领导对你首先产生敌意。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劝谏方法的有效性,身为下属不可不引以为鉴。下面这些技巧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以言为据归其谬

以领导的话作为你评价事物的标准,会使你在劝谏领导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利的地位,因为领导是绝不反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它会激发领导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悦,或至少不会有所反感。再把领导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行的结论,就会使领导得以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以巧妙的表达。聪明的下属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是十分有效的劝说方法的。

在《古今谭概》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邾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斩尽杀绝。邾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罢,便从怀中掏出一根绳子来,郑重其事地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是,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这个故事里,艾子的进谏艺术实为巧妙。通观全篇,并无半句请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却最终使齐王心领神会,不得不作出妥协。究其奥妙,全在于艾子紧紧抓住了齐王的话,把“与叛同宗者杀无赦”的话作为判断的标准和原则,并引申到齐王本人身上,从而得出了“齐王当自尽”的荒唐结论。自然。齐王是不会也不能自杀的,那么,他只能对自己的那段论据作灵活处置了。就这样,艾子达到了劝谏齐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为精彩的是,齐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属的建议,却又不能发火动怒,因为齐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论,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结果,他最好的选择便是:听从劝告,体面收场。

以行为据证其伪

有些时候,领导在言行上存在着某些的不一致,而这一点,领导自身可能还未能领悟到。此时,下属不妨以他的上级的某些行为作为依据,来指陈其观点中的某些不当之处,促成其顿然的觉醒。

北宋的名臣赵普,就深谙此道。在开国之初,赵普总结前朝衰亡的经验教训,力主“强枝弱干”“削夺重臣大将的兵权”,为此,他曾多次劝谏宋太祖赵匡胤,希望皇上能把兵权集于自己手中,但均无效果。宋太祖固执地说,他们帮助我打下江山,我对他们也是恩泽有加,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赵普无奈,便顶撞宋太祖说,那为什么皇上你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这是意指宋太祖发动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从那时起便自立为王,争雄天下。宋太祖听罢,默默无言,片刻之后,同意了赵普的建议。

后来,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将们表露了自己的忧虑,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们能推辞吗?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赵普的话的确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赵普先前的万语千言竟比不上他最后的一句话管用,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他做到了使宋太祖反观自身,从而使他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利害,感受到了潜在的权力危机。

指陈先言明其心

领导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明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谋,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下属万万不可错过。寥寥数语,就可能使领导迷途知返,并将你视为忠臣、知己,在内心的功劳簿上为你记上一笔。

秘书小王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中,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引起局长很情绪化,发了不少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自然,“自相矛盾”的劝说术有其很强的说服力,但它也是“双刃剑”,用不好也会自伤其身,因此,下属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醒:

第一,要注意语气适当,措辞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领导注意自己的言行的不一致性,或者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领导的尊严与权威,尺度掌握不准,搞得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属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之情。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的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领导设身处地的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有何不恭的看法。

第二,尽量言辞简短。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下属在劝谏时,只要指明大意就已足矣,其中的推理不妨由领导自己来做,越是语言简短,越是语意含蓄,就越能引起领导的深思,又不至于引起领导的猜忌。而且,言辞简短不至于使你引用的领导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你的领导清楚地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属郑重地记在心上,或者他十分重要的观点的确受到了下属的重视,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几分敌意和对立,从而能够仔细地倾听你的建议,对你的相反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和好感的一个好办法。

第三,要注意场合。用领导自己的话来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场合中使用,而不宜在公开场合或是有他人在一旁的情况下运用。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领导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有理,领导也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在公开场合,这就会演化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问题,他会为此而战,从而使情绪压过理智,面子高于道理,这对下属无疑是自找麻烦,“好心难得好报”。

拍马屁不如护脸

冯驩诓秦促齐

齐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担任齐国宰相,各国的士人听说孟尝君仁爱好客,纷纷前来投奔。秦王和楚王见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非常嫉恨,便暗中派人到齐国去散布流言蜚语,离间齐怀王和孟尝君的关系。秦国和楚国的说客到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南)后,广布流言道:“孟尝君独揽齐国大权,名满天下,天下各国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不久孟尝君就要代替齐王听政了。”齐湣王果然中了反间计,认为孟尝君的名声超过了自己,必将会掌握齐国大权,便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令其返回自己的封地薛邑(今山东滕县南)去。

众宾客见孟尝君失势,纷纷告辞离去。只有冯驩留在孟尝君的身边,亲自为孟尝君驾车,将孟尝君送到薛邑。待孟尝君安顿已毕,冯驩便对孟尝君道:“请您给我准备一辆车子,我一定会使您在齐国更加受到重用,而且俸禄及田地更加增多。”孟尝君将信将疑,随口答道:“敬听先生吩咐。”便准备好车辆和礼物。于是,冯驩辞别了孟尝君,西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求见秦昭王。时秦昭王正欲打听孟尝君的消息,听说齐国有说客来到,便立即接见冯驩。冯驩对秦昭王道:“天下的游说之士来到秦国,都想要使秦国强大齐国削弱;到齐国去的说客,都要使齐国强大秦国削弱。秦国与齐国势不两立,不能并列称雄天下,谁强大就可以统一天下。”秦昭王听了,不觉肃然起敬,长跪着问冯驩道:“用什么办法才可以使秦国强大,不作劣败者呢?”冯驩道:“大王知道齐国罢免孟尝君的事吗?”秦昭王道:“虽然听说了,但不能深信。”冯驩道:“齐国之所以受到天下各国的重视,正因为有孟尝君这样的贤才。如今,齐王听信谗言,收回孟尝君的相印,以功为罪,孟尝君一定会深深地怨恨齐国,甚至背弃齐国。大王应乘孟尝君怀恨、欲背弃齐国之时,及时将孟尝君请到秦国,那么齐国的军机秘事,秦国都会知道,如此谋取齐国,连齐国的国土都可以得到,其好处绝不仅仅称雄罢了。大王应立即派遣使臣,携带重礼,去薛邑秘密迎接孟尝君,不可失去大好时机,如果齐王一旦悔悟,重新起用孟尝君,则秦、齐两国谁雌谁雄,一时还分不出来呢!”秦昭王听后,非常高兴,马上派遣使者带着十辆车子、百镒黄金,以接待宰相的大礼去迎接孟尝君。冯驩见秦昭王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心中暗喜,忙对秦昭王道:“臣请为大王预先报知孟尝君,使孟尝君及早准备行装,以免秦使到来后耽误上路时间。”冯驩告别了秦昭王,日夜兼程赶回齐国,求见湣王道:“秦、齐两国势不两立,必一决雌雄,得贤人者为雄,失贤人者为雌,这是大王所知道的。如今我听说,秦昭王已暗中派人带着十辆车子、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准备任用孟尝君为秦国的宰相,如果孟尝君西行入秦当了宰相,那么各国就会归附于他。况且,曾经为齐同谋划的宰相如今反为秦国谋划,则齐国的败势已定,京城临淄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这样的重要城邑也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何不抢在秦国使者的前头,重新任用孟尝君,并增加他的俸禄,多给他田地向他道歉,孟尝君定会听从大王之命,竭尽全力侍奉齐国,更何况,尽管秦国是个强国,怎么可以去请人家的宰相呢?我们应当粉碎秦国的阴谋,挫败其称雄称霸的谋略。”齐湣王见冯驩之言句句在理,便回答冯驩道:

“好!”齐湣王虽然口头上应允,但还想看一下虚实再作出最后决定,便派人到边境上去打探。只见秦国的车骑远远驶来,已进入齐国的边境,使者连忙回转车马,飞速报告给齐湣王。齐湣王闻听,立即命令冯驩持节去迎接孟尝君,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归还了他原有的封邑,又加封一千民户给他。秦国的使者到了薛邑,听说孟尝君不仅官复原职,而且更加受到齐湣昏王的重用,只好掉转车子回去了。

冯驩利用秦齐争雄均需任用贤人的心理,先去诓秦,使秦准备重用孟尝君。而真正的目的是掩盖孟尝君被贬的艰难处境,制造一种虽被贬但却受到别人重用的假象,使齐国认识到孟尝君的作用和魅力。最后得以在齐国受到重用,同时也使自己受宠。

甘受“欺君罪”侮身不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