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21584000000082

第82章 操守言行要一致(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宋代的欧阳修,曾作《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兴亡的历史教训。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为晋王后,廉慎恭谨,执行其父遗命,纵横疆场,诛燕灭梁,终于建立了后唐王朝。但在“仇敌已灭,天下已定”,李存勖做了天子后,“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结果不过三年,他就死于自己宠幸的伶官之手,后唐成了短命王朝。欧阳修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教训,这和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全一致。

无独有偶,几百年后,李自成率领的轰轰烈烈明末农民起义军,重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覆辙,也留下了令人扼腕痛心的历史遗憾。其经验与教训,实在是应该常讲常新,以警今人的!

1606年5月,李自成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李继迁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从小就给地主当放牛娃,在穷困屈辱的生活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尚未成人,父亲去世,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了马夫。他酷爱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待人热情,很有礼貌,人缘十分好。

崇祯皇帝即位的第二年,陕西闹了一场******。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吃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但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债,百姓无法活下去,陕西各地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29年冬,李自成参加了以王左桂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后王左桂叛变投降了明朝,李自成便毅然率领一部分起义弟兄突出重围,辗转投奔到他舅父高迎祥的起义军中,决心与明王朝战斗到底。

1936年,高迎祥在陕西被明军俘获杀害,李自成遂成为闯王。他接过绣着“闯”字的战旗,带领部下七万名战士,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1637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陕西、河南、湖北、江北)、六隅(延庆、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十面网的策略,从四面八方向农民军围剿。农民起义军既无根据地,又无明确的纲领口号,只是流动作战,结果在敌人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遭到挫折。一些混入起义军内部的不坚定分子乘机叛乱投敌;农民军主力之一的张献忠部在湖北谷城“受抚”伪降,与明军休战,罗汝才等所率的九营农民武装也在湖北的武当山区降明;其他各支农民军,有的受抚,有的退入山区,起义形势转入低潮。1638年10月,李自成的农民大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敌军重重包围。经过数昼夜反复冲杀,数万起义军战士壮烈牺牲。李自成的妻子、女儿也在战斗中失散,他仅带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等十八骑突出重围,转入商洛山中隐蔽起来。

面对自起义十年来遭受到的最严重挫折,李自成及其部下没有气馁,他们对革命的前途仍然充满了信心。李自成抓紧这一段时间,在商洛山中不断招集流散旧部,积蓄力量。白天带领大家练武,晚上读书,总结十年来起义斗争的经验,研究历次战斗成败的教训。

李自成除了在商洛山中招兵买马、整军备战外,还四处派人出山打探明军消息,联络旧部集结,同时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张献忠部策动他们再举义旗。1639年5月,利用明军集中兵力抵抗满洲侵犯之机和中原数省遭旱灾蝗灾之机,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罗汝才等九营也于房县响应,农民起义又风起云涌,使明政府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围歼农民军的计划破产。李自成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于1640年同战友们一起,毅然重新举起闯王大旗,号召群众,出商洛山,进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一时竟达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这时一批知识分子参加了起义军,著名者有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等。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提出了“贵贱均田”的口号,并以所得官府和地主财物赈济饥民。当时,到处流传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起义军深得民心。农民军还制定了“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的城市政策,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还制定了极严明的纪律,禁止烧杀****,深得广大人民的拥护。这些口号和政策是李自成总结了长期革命斗争经验教训而制定出来的。由于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忧患”意识增强,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又有了明确的纲领和正确的政策,起义军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人数达五十万以上,而且拥有大量的马队和大炮。1641年,李自成一举攻下洛阳,杀死福王,很快占领了河南全境。接着,李自成又于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这年底夺取了西安,进入了秦陇全境和山西西南部广大地区。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西安为西京,置六尚书,以牛金星为丞相。同时,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准备对明政权最后一击。这时起义军有百万之众,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声势十分浩大。这年二月,李自成率众经河南、山西向北京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3月19日,崇祯帝见大势已去,登煤山自缢而死。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天安门),起义军占领皇城,明朝灭亡。

在胜利面前,李自成等思想上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放松了必要的戒备。在大顺军入京后,明朝政府在长江以南还残存五十万军队;尤其在离北京不远的军事重镇山海关,还在反动将领吴三桂手中;关外的满族贵族正率清军日夜兼程向关内进发。然而,农民军领导集团中一部分将领和官员,出现了“纷纷然,昏昏然”的局面:宰相牛金星正忙着“往来拜客,遍请同乡”,招降纳贿,结党营私;大将刘宗敏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占为己有,成天花天酒地,享乐腐化起来;几十万大军驻在城内,不少人开始败坏军纪,有的打算离伍还乡了。而李自成本人虽然生活还是十分朴素,但此时也不太爱听部下合理建议了,如李岩提出追赃应区别清官与贪官,军队要进行操练,对吴三桂进行招抚等建议,李自成均置诸脑后,并听信谗言杀害了忠臣李岩,使部队发生分裂。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率清兵入关时,李自成轻率出战,大败而归。1644年4月30日,农民军在吴三桂和清军联合进攻下撤出了北京,经西安再入襄阳、赴武昌,最后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1645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时年39岁。

李自成进出北京,前后仅42天,原因固然很多,但起义军内部领导人在胜利面前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导致政治上、军事上犯下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下功夫诚心守仁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述着晏子一日三责齐景公的故事,可看作儒学所推崇的诚心守仁,敢冒生死危险而忠君之事的典范。

一日,齐景公率众游览于公阜之地,眺望着北面的齐国都城,感叹道:“唉,要是自古以来,人不老死,会怎么样呢?”

晏子听了齐景公的感叹后,说道:“从前上天认为人的死亡是件好事,有仁德的人死了,没有仁德的人也死了。假如自古以来人就不死,那么,丁公、太公还在做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只能当个宰相。您将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手握锄头蹲在田里劳动,哪里还有闲情去考虑死不死呢?”

应该说晏子的本意是想叫齐景公多忧虑一些眼前之事,而不必去感叹人生短促,以引起不必要的忧伤。但是,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不仅不感激,相反脸上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的近臣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从远处飞奔而来。齐景公问道:“那是谁呀?”晏子回答说:“梁丘据。”景公感到奇怪,问:“你怎么知道是梁丘据?”

晏子说:“大热天让马跑得那么快,重则把马累死,轻则也会使马受伤。除了梁丘据谁还敢干这种事呢?”

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还是挺和谐的!”

晏子说:“您与梁丘据的这种关系,只能叫相同。所谓和谐,是指国君爱吃甜的,臣子便爱吃酸的;国君爱吃淡一点的,臣子便爱吃咸一点的。现在梁丘据这个人,您爱吃甜的,他也跟着爱吃甜的,这叫做相同,怎能说是和谐呢!”晏子想用此话告劝齐景公注意身边的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以防止小人弄权。齐景公怎么听也觉不顺耳,便板起脸孔,很不高兴。

又过一会儿,天黑了。齐景公看见西方出现彗星,立即叫召管天象的官员伯常骞,要伯常骞祭祀上天,消除灾祸。晏子见状力劝齐景公说:“不行,这是上天的教诲。天气或阴或阳,时而刮风,时而下雨,彗星的出现,表现人间将有乱子出现,才使这种不祥物显示于人间,以警戒世人对上天的不敬。现在国君如果能昭告天下,表示愿意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尊重有才德的人,即使不去驱除彗星,彗星也将自行消失的。但是,您如今嗜酒好乐,不修政治,而宽厚道德低下之人,亲近奸邪阿谀之徒,喜好宫廷舞女,讨厌礼节仪式,而疏远有才德的人,岂但眼前的彗星不会消失,别的灾星也将会出现的。”

晏子一片赤诚,敢于直陈己见的苦口良言,语惊四方,齐景公非但体会不出晏子一颗诚心守仁之心,却又板起脸孔,很是不高兴。

后来晏子死了。齐景公忆起晏子生前忠诚直谏之事,禁不住痛哭失声,说道:“唉!以前与先生同游公阜,先生一天批评我三次,以后谁来批评我呢!”

诚心守仁是儒学倡导的人生德性修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人无论人生遭遇怎样,只要是一味心诚,一味以仁爱精神对人,最终总是可以使人感激、使人教化、使人尊崇的。晏子一日三责齐景公之故事正颂扬了这一人生实践精神。诚心又是人生实践中光大人的善良本性的主要手段,一个人只有一心一意地扶持和培养自己善的本性,才可能使其具有仁爱的行为和崇高的美德。

君子慎其独

“君子慎其独”历来是儒学倡导为人所应达到的道德行为境界,也是历来仁人君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传说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今山东省境内的东莱郡太守时,路经昌邑县。时任该县县令的王密,曾是杨震任荆州太守时极力荐举的秀才,因受杨震昔日之爱,故有今日之官,所以,王密为谢杨震,夜间怀揣黄金十斤拜送。杨震见状后说:“老朋友了解你,你还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正因知你一生清廉,怕遭人诽议,才夜间来访,夜间没有人知道。”杨震不满地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谁知道!”王密惭愧地离去了。杨震后转任琢郡太守,为人一直公正清廉,不接受私人的拜谒。子孙们常吃粗食,不坐车。有些故旧和长辈要他为子孙们开创产业,他不愿意,说:“让后世人们称他们清白官吏的子孙,就把这作为产业送给他们,不也很丰富吗?”

像类似的“慎独”美谈,在中国历史上是太多了。东汉时期,官至侍御史的雷义,曾经把一个人从死罪中解救出来。这个人后来用二斤黄金感谢雷义的救命之恩,雷义坚决拒收。这个人就等雷义不在的时候,悄悄地把二斤黄金投放在雷义家的天花板上。多年以后,雷义修理房子时才发现,这时送黄金的人已经死了,按说,这该是无人知晓的事了,但当雷义无法将黄金归还送他的人时,就毅然将黄金交给了当地县府。

这种高风亮节之举,今日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君子慎独正是从本质上显示出了儒学的“内圣”精神,也正所谓《吕氏春秋·先己》中所说:“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人生行为修养的整个过程中,君子慎独就在于培养人的自爱思想,在儒学看来,一个人的优秀品质的养成,全在于自己修炼的功夫,全在于自己人生行为修养的实践。所以一个真君子就是能自知自爱的人。

一次,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子路,你知道聪明的人是什么样的?仁德的人是什么样的吗?”子路回答说:“聪明的人能使别人认识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敬爱自己。”孔子说:“这只能叫做‘士’,即具一般道德修养的人。”

子贡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贡,你知道聪明的人是什么样的?仁德的人是什么样的吗?”子贡回答说:“聪明的人能认识他人,仁德的人能去爱别人。”孔子说;“这只可叫做‘士君子’哦,即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颜渊来见孔子。孔子又说:“颜渊,聪明的人是什么样?仁德的人又是什么样?”颜渊回答说:“聪明的人能自己认识自己,仁德的人能自己爱护自己。”孔子说:“这才叫做既明智又仁德的真君子。”(参见《荀子·子道》)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中,自知、自爱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仁德,在人生行为实践中,就外化为慎独。君子自知不足而不骄不躁,君子自爱其身而谨小慎微。君子慎独,就能见仁德于细微之处,制恶欲于无人之境。君子慎独就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