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700000050

第50章 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2)

大师将要落脚的佛授记寺的寺都,是由道士摇身变作和尚的原洛阳弘道馆主杜义。武氏临朝称制,杜义叛道附释,作《甄正论》大骂道教。则天大喜,亲赐法名——玄嶷,特赐僧寿三十岁,开了敕赐夏腊的先例。玄嶷在佛门顿为老成。佛教徒们说他“在草为英,在禽为雄”,也不知是颂扬还是挖苦这条“变色龙”。更糟的是洛阳武三思耳目更多,朝廊上不仅有几个侍御史,监察御史组成的“三思五狗”,更有与之“递相引致,干黩时政”的宗楚客,宗晋卿,纪处讷……

张遂正在沉思,恒景又说:“梁王为人阴险,猜嫉正士,人称曹操、司马懿,公子自己可要从长计议才好。”

恒景一句“从长计议”顿开茅塞,张遂毅然说道:“律师,请为晚生祝发,去掉这三千烦恼丝,世上就没有张遂了。”

“唉,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手,结友何须多……”恒景无奈地吟起了曹植的诗。

恒景为张遂削发受戒,法名“一行”取之于《道德经》: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看着自己的长发纷纷落下,他感慨万端:“一行,一行,‘一’真能行就好了。”

从此恒景手下多了个高徒,世上少了个书生。

三 才惊卢鸿游学天下

武周长安三年(700)十月,则天皇帝的车队浩浩荡荡向东开去。临近洛阳时,一个年轻沙弥趁混乱跳下车来,向嵩山潜行。他深深地呼吸着山中的新鲜空气,半年来几近幽闭的生活而今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武三思们正忙,怎么会注意一个朝山的小和尚呢?一行此行是到嵩阳寺投奔普寂和尚的。

据恒景介绍,普寂从小喜欢读经诵律,见解常与众不同。延载元年(694)他已四十四岁了,到荆州玉泉寺拜神秀为师,很受器重,毫无保留地教授他。久视年间,神秀被召东京论道,向皇帝推荐这个蒲州河东来的姓冯的俗家弟子,这时才度其为僧。虽已五十岁了,但面圣之后出家,实在是件很风光的事。神秀年近百岁,光大禅宗北宗的重任就落在普寂肩上。普寂出家虽然只有三年,门下皈依者甚众。据说“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倘举行法会,远近僧俗大众如期必至。

一行到嵩阳寺不到两月就是腊八——佛成道节。寺里又要举行大法会。皇帝刚回东都,来的僧俗信徒必然更多。这次法会非同寻常,深沉寡言的普寂事先特请隐士卢鸿写一篇导文,在大会上诵读,申明法会目的。这卢鸿道高学富,隐居嵩山,朝廷几次派专车都请不走,却很买普寂的账。腊八这天他果然来了。从袖筒中拿出一篇导文放置案上。

召集寺众集合的梵钟响了。卢鸿说:“法师,这篇文章有些长,用典用字也生僻艰深,须找个口齿清爽、学问相当的人宣读,事先由我当面指点通读一遍。”

和尚们已从各个僧寮陆续走来,普寂不动声色,招手唤刚踏进殿门的一行:“卢居士为这次法会写的导文在此,你看一下,随后由你宣读。”一行捧着导文看完,微笑放回原处,竟飘然仍回僧人行列。

卢鸿大为不悦,一恼普寂轻率,二恼一行浮躁,又不好失态,于是端坐等看普寂师徒出丑:“卢某的文章岂是那么好啃的?”偷眼看普寂,却是浑若无事,一脸虚无,一团静气。

鼓擂三通,法会正式开始。维那僧朗声宣布:“宣导文。”

一行挽起袖子,进至案前捧起导文,声如行云流水,华丽流畅,抑扬顿挫,恰到好处,通篇读完,竟无半点差错。莫说在场的僧俗大众,一贯自负的卢鸿先呆了:

嵩阳寺确实藏龙卧虎,自己太轻浅了。

法会结束后,卢鸿对普寂说:“一行夙有慧根,更兼好学,今日一见,深知非君所能教导,应当放任他游学四方。”

普寂极工心计,知道这种隐士最终还是要出仕的,为解方才之窘,便也卖个顺水人情:“居士所言,老衲深以为然。便依阁下高见,纵他游学就是了。”随即又唤过一行说:“卢居士慧眼独具,认定你是个人才,让我纵你游学,你意下如何?”

一行合起双掌谢道:“谢卢居士说项,谢师父谬爱。一行今后一定苦心向学,方不负师父和卢居士厚望。”

“今日是佛成道日,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从今天开始游学,定会游学得道,道成正果。”卢鸿也说。

从此。一行常外出游学。内容当然不止“戒、定、慧”

三字。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天台宗四祖智凯生前曾说:

“平生造寺三十六所,栖霞、灵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绝。”这“四绝”之一的天台山,树木葱笼,景色秀丽,游人涉足,往往忘怀。一行此刻却做不到,他坐在天台山招手石上,顾不上体味山风拂身带来的凉爽惬意,满脑子想的是:此番拜师能否如愿?

刚才一路上看到每座寺前都悬记智凯“语录”:“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若能居此,与吾无异。”想着想着,一行不禁失笑:“好大口气,我且看看这里是否都是些‘翻过筋斗’来的,也看看有没有向我招手的。”整一整行囊又向国清寺走去。

国清寺在天台山南麓,初名“天台山寺”,当时有一老僧对智凯说:“寺若成,国即清。”隋炀帝即位后,赐“国清寺”匾额,其名遂定。智凯这个一生度僧一万四千人的天台宗创始人,对寺产管理极严,本人出门骑驴都按价偿还。

智凯虽已去世百年,但寺里的算手仍很高明,尤以一个老僧最为突出。一行此行就是慕名求教的。

宏大富丽的国清寺内,有一座幽雅的庭院是这位老僧所在。森森古柏环抱,淙淙清溪当门。一行步过门前小桥,于门屏间听得院中有人摆弄算筹,便伫立屏息静听。那筹子大约是象牙琢磨的,声音清脆、快捷,似珠落玉盘。听这手法、音节,果然是个算学高手。

一行暗自高兴:“此行不虚。”正听得出神,拨弄算筹的声音停了。有人说话:“我算准了,今日应有个远来弟子求教算法,这个时辰该到了的,怎不见人!怕是没人引见吧?”接着听见他拨弄了一个算筹,又说:“听见了吧?门前东流溪水改向西流了,说明我的弟子已到门前了。”

一行惊呆了:“果然妙算手,果然向我招手。”他立即趋跄而进,对着桌案跪拜:“师父,弟子千里来投,请受一拜。”

“请起,请起。”老僧命侍者让座布茶:“等你多日,果然到了。梁王那里,请你不到,我这里你不请自来,意欲何为呀?”

“听说师父精通算学,千里来投,只为历算,弟子早悟世幻,无贪无念,只想拜在门下,潜心向学。”

老僧“呵呵”一笑:“果然是再世的颜回啊,老衲真是有幸,收你这个高徒。”这个在历史上未留下姓名的老僧从此尽心教他。一行也很发奋,“三更灯火五更鸡”,很快学会全部算学口诀,为以后编制《大衍历》

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据说当他学成回归时,小院门前溪水复东流。从此他名声更大,全国尽知。

四 拒诏应诏良禽择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伏惟我朝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即励精图治,设集贤院广揽天下贤才。凡有一得之能者,莫不搜罗,务使尽显其才。一行法师乃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萨,才学闻于海内。今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召,务于近期内着其就道。钦此!”

一行出家七年后(710),唐睿宗李旦借着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帮助登上帝位,下诏给东都留守韦安石,让他以礼求贤,请一行到长安来。

这韦安石是个耿直人,多次拒绝太平公主拉拢。前不久,睿宗秘密召见他,问:“朝臣心都向着太子,韦宰相怎么不察此事?”他当面顶撞:“陛下怎么说这亡国的话?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计谋。”糊涂的皇帝说:“爱卿不用说了,我知道了。”太平公主在帘内听见这番对话,就制造流言陷害他。幸亏另一宰相郭元振相救,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被撵到这洛阳来当留守,所以满腹牢骚。

一行知道,太平公主气焰正盛,皇帝每批一件奏章都要先问一声:“问过太平公主了吗?问过太子了吗?”

这个女人野心同她母亲一样大,迟早是要闹出事来的。

还有那个胡僧慧范实难为伍。

韦安石牢骚发完才问:“哎,你何时去上都啊?”

一行莞尔一笑:“郧公,当初贫僧为了躲避武三思的纠缠才出家为僧,而今再到长安去受太平公主挟制?再说去年连我师父恒景和尚都从朝中回来了……”

“是啊!那是韦庶人(即中宗韦后)闹得太不成话,物极必反,毒死了中宗,她自己也被飞骑营的乱兵杀了。”

“所以,我是决计不去的。”

“不过,你可让我如何复命?”韦安石问。

“就说我正在‘闭关’,待郧公走后,我就走了。皇上再派人来也就找不到我了。”

韦安石走后,一行立即束装上道,直奔被智凯称作“天下四绝”之一的荆州当阳山玉泉寺投奔悟真大师。

悟真刚完成《律藏序》,一行依从他学习梵律,由兹“深达毗尼”。“毗尼”即“律”的梵文音译,是专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家信徒不得闻。除此,他依然深入研究阴阳谶纬、天文历算。

一行在玉泉寺待了七年,还完成了一件大事,他的叔祖父——东台舍人张太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中的《天文志》部分未完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此项工作。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在久闻一行的大名后,令其族叔——礼部郎中张洽带着诏书到荆州玉泉寺强召他入京。

开元二年(714)李隆基依宰相姚崇建议,淘汰不合格僧尼一万二千余人,强令还俗;今年另一宰相宋璄又建议撤消各寺院的悲田院。虽然皇上未同意,但仍怕一行心存疑惧,故有“强召”之举。

李隆基有英名,四年前的七月杀掉了谋反的太平公主及其党徒慧范、窦怀贞等十余人,政治上清明,对朝政宸衷独断,很有一番励精图治的新鲜气象。

一行应召来到长安。

“朝中亲贵都很看重大师,那么您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玄宗问。

“也不过记性稍好一些罢了,别的贫僧倒没什么。”

“来呀,把宫人花名册拿来给大师看看。”皇上招手唤身边的小太监。

一行明白,这是要当场考察了。翻开花名册,仔细看了一遍,合上,深吸一口气,开始背诵其中人名、籍贯、职务,从慢到快,越背越轻松,似乎平日就是宫中总管似的。

仅背了几页,皇帝不自觉走下御榻,跪在一行面前,合掌赞叹道:“大师真是圣人呐!”当下便命令收拾打扫光太殿,安置一行大师。

自被安置光太殿后,玄宗时不时来看望,请教安国抚民之道。一行这些年到处游学,深知民间疾苦;与上层公卿交往,又洞悉朝政症结所在;加以学富五车,对各种问题都有很通透的见解,也希望兼济天下,为国为民做些好事。所以,凡有所问,答案总是很切实际,语言也质直坦率,很得皇帝器重。

这天玄宗又来到光太殿,说起去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现驻锡菩提院,奉旨翻译佛经,近日已将译好的《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进呈皇上。

“朕翻看一遍,颇觉有趣、新鲜,不知大师对此有何见教?”

“回皇上话,贫僧先后从师恒景、普寂,在佛门中属禅宗一派,善无畏属密宗一派。密宗讲究真言(睨语)作法,画符。当初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就不太提倡密宗,可见那时还未成气候。后来无行法师从印度来信说:‘近有真言教法,举国崇仰。’义净法师于咸亨二年(671)在那烂陀寺看过密宗的坛场。贫僧还听说,这是道教传人印度以后形成的门派,有好些道教法术融入其中。譬如:他们画的符和道教类似……”

一听说密宗是道教传人印度后形成的门派,皇帝一下来了兴趣,“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可是高祖认的祖宗啊。

“那好,让这个善无畏把他带来的梵笑本佛经全送来,这事就交给你去替朕办,都翻译出来让朕看看。”

好学的一行趁机说:“陛下,贫僧还听说前几十年与义净法师同时的无行和尚游学天竺,带回来一些梵笑本经书。无行寂灭后,这些密宗经籍都保存在华严寺中,可否一起取来?”

“妙哉!善哉!就这样办吧。”

五 译经传世拜师学艺

一行和善无畏到华严寺选了密宗主要经典《大日经》

七卷并《总持妙门》等前所未译的经卷带入皇宫,同时拜善无畏为师学习密宗教义和梵语,参与《大日经》的翻译。

善无畏原来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因厌恶宫廷的争斗而出家。这个印度和尚在本国当不了“人王”,后来他的师父达摩掬多说他“与震旦有缘”,他便到中国来传教,已是八十高龄了。善无畏很乐意收皇帝青睐的一行为徒,希望通过他加强与朝廷的联系,稳固地位。于是,他为一行举行了灌顶仪式。

密宗认为,“灌顶”可以开发佛性,未受“灌顶”

者是不能修习密法和阅读密宗经典的。“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是义,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伽,尔时成法器。若无受灌顶,虽了达教义,行者师弟子,俱堕大苦狱……”善无畏嘴里念念有词,弟子温古、智严、义林等人恭侍一旁。

一行很虔诚地接受灌顶。他在想,师父为了消弥内乱,舍弃王冠,让位于兄。出家之后又将传国宝珠施舍给那烂陀寺,装饰大佛额顶,真正做到了“施无厌”,无欲无我,品行端正,是很值得景仰的。

“真言法尔,如来妙极。”善无畏对一行讲“真言”的妙处:“若持此赞王,才一遍称诵,诸佛悉云集,三十七智园;若当诵两遍,诸佛悉人身……若诵经三遍,诸法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