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800000063

第63章 范仲淹(2)

三、宠辱皆忘

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曾写有“宠辱皆忘”四个字。事实上,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将个人“宠辱”置之度外的。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赵恒去世,年仅13岁的仁宗赵祯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时至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本来可以亲政了,但刘太后仍然将他当成傀儡,还打算在自己61岁寿辰时让仁宗亲率文武百官为她上寿。范仲淹认为:若如此,则有损主威,有亏君体。于是,他毅然上疏反对,还奏请刘太后撤帘还政于仁宗。刘太后大怒,不久便贬他为河中府通判。他对此无怨无悔,还为自己的忠直而感到欣慰。临离京时,他的一些朋友到郊外为他饯行,一致说他“此行极其光荣”。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了右司谏。但为时不久,仁宗因宠幸尚美人、杨美人而分外冷落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过私怨,便也乘机怂恿仁宗废黜她。范仲淹得知后,先是上疏反对,继而率御史和谏官到垂拱殿门前,伏奏皇后不当废。然后,又同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孔祖德等一起找到吕夷简,诘问他:“大臣对待帝后,如同儿子对待父母;父母不和,理当劝谏,岂能顺着父亲把母亲赶走!”然而,仁宗并未因此而改变主意,不但废掉了郭皇后,而且将范仲淹贬为了睦州太守。当朋友们再次为他饯行时,都说他“此行更加光荣!”他也频频点头,愉快地接受了友人的赞许。

景祜三年(1036年),范仲淹任职国子监,权知开封府。他见宰相吕夷简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搞得吏治十分腐败,便绘制了一幅《百官图》,进献给了皇帝。图中还标明了京官晋升情况,指出哪些是按规定正当晋升的,哪些是凭个人关系爬上去的,奏请皇帝削弱吕夷简的权力。吕夷简闻讯大怒,反告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结果,皇帝又偏听了吕夷简的谗言,将范仲淹贬为饶州太守。此事引起了强烈反响,连朝中许多重臣都公开为范仲淹抱不平。当范仲淹的朋友们再次为他饯行时,又一致祝贺他“此行尤其光荣!”他也笑着答道:

“仲淹前后已经光荣三次了!”此后,范仲淹为了报国济民,还先后“光荣”过好几次。其间,诗人梅尧臣为表示对他的钦佩和关切,曾赠他一首《灵鸟赋》,将他喻为灵鸟,并劝灵鸟“结尔舌兮钤尔喙”。范仲淹感激诗人的好意,却没有接受诗人的劝告,还在自己所作的《灵鸟赋》中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不久,他又写了《和谢希深学士见寄》诗,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诗云:

天地久开泰,过言防结括。谁怜多出处,自省有本末。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尽室得江行,君恩与全活。回头谏诤路,尚愿无壅遏。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

四、严于律己

范仲淹一向严于律己。史书上说:他“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

范仲淹年轻时,曾与一位术士交往甚厚,当术士病危时专门让人把他请来说:“我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说罢,将其炼金的配方和炼好的白金1斤都交给了他。他正要谢辞,那术士已气绝身亡。

10多年后,他见那术士的儿子已长大成人,便取出了炼金的配方和1斤白金,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术士的儿子。范仲淹生活简朴,从不浪费一粟一钱。他每晚寝前,总是仔细查核一天收支账目,统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支出与所为之事相吻合,则安然熟寐;否则,第二天一定严加究实,求其严衡。即使在他官居相位期间,他也要求全家只求温饱,决不奢华。

由于范仲淹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所以他无论到哪儿,都有许多人请他撰写铭文碑记。他一向有求必应,但从不收取任何人的馈赠。有一次,一位名叫范忠献的老先生病故,他的儿子也来请范仲淹代撰碑铭,并带来几本绢帛作为谢礼。他见范仲淹坚却不收,又从家中取来珍藏的稀世书画来酬谢。范仲淹见实在不好推辞,才收下了一本《道德经》作为传教子孙的经典。还有一个人,为替死者求得一篇墓志铭,竟给范仲淹送来了许多金银财宝。范仲淹震惊之后一打听,方知死者生前作恶多端,其子意在请他曲笔徇情,以隐其大恶,大其小功。他十分气愤,当即谢却了财物,实事求是地将死者一生功过昭然于世。

五、注重家教

范仲淹对子侄的管教也很严。在他挂帅征讨西夏时,为让儿子能在艰苦环境中得到锻炼,便将长子纯佑带在身边,让他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当庆州修筑大顺城时,又派纯佑前去防守。在那儿,纯佑每遇西夏兵来进攻,边守城边出战,有力地阻击了来犯之敌。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火线锻炼,纯佑深入具体地了解了军旅生活,很快成长为能文善武的全才。

范仲淹任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时,他的其他几个儿子还都居住在京师。他惟恐孩子们走错了路,曾多次写信教导他们。其中一封写道:京师不同于其他地方,要少讲怪话,少论曲直,万不可因得小名而招来大的后悔;与人交往要少些,凡有利可图时,一定要想到后果。还特别强调说:“只要勤学奉公,不必担忧前程。千万不要随便写信求人荐拔,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才干才是最好的途径。”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女方父母为显示荣华,特为女儿陪送了一顶十分精美的丝罗帷幔做嫁妆。范仲淹获悉后很不高兴,专门找来纯仁训斥道:“罗绮非常珍贵,你们怎么可以用来做帷幔呢?我们家向来清简朴素,你们不可败坏家风。”还表示:“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纯仁一听,即托人速商岳家。所以,其婚礼办得非常朴素。

范仲淹对其他亲属的教育也一向十分关心。有一次,范仲淹的一位侄子当了官。在他上任之前,范仲淹又专门写信嘱咐他:“你为官要小心谨慎,不得玩忽职守,与同事和睦相处,注重礼节,有事只和同事商议,不要同公差商量,不要纵容乡亲到属下来兴贩取利。”还说:“咱们家一向为官清廉,不要牟取私利。你看我的一贯表现,有没有为自己谋私利?自己做个好榜样,家中也都学着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

对那些没有外出做官的侄儿们,范仲淹也常常通过弟弟仲温,叮嘱他们不要给当地州县添麻烦;如果哪个惹是生非,一定要严加追究!

在范仲淹的悉心教育、培养下,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先后做了官,二子纯仁还曾当了宰相。他们无不为政清廉,留下了好的名声。

六、晚节花香

范仲淹晚年时期,他的孩子和弟子们鉴于他始终没建造过一个像样的宅第,便联合出资,要为他在洛阳兴建一处宅院,作为他的养老之地。而他却说:人有精神上的快乐和形体上的享受,只要精神愉快,形体上的享受是次要的,住宅好坏更不值得一提。他还专此做了一首诗,其中写道:“身甘一枝巢”、“富贵非我望”。意思是说,他不期盼个人的享乐,能像小鸟那样有个窝就心满意足了。

与此同时,范仲淹却利用自己多年节省下来的俸禄在其家乡苏州吴县创办了义庄和义学。所谓义庄,就是他买田十余顷,雇人耕种,“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为使义庄的收入分配合理。他还亲自制定了包括管理、分配办法在内的《义庄规矩》十三条。所谓“义学”,是他以义庄中的部分收入为经费,为族人提供免费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造就一批新人。在立《义庄规矩》时,范仲淹还要求自他开始,以后族人中凡有做官者,一律捐献其薪水,资助义庄和义学,从而确保它经久而不衰。

范仲淹创办“义庄”、“义学”后,由于效果显著,朝野名士竞相效仿。如吴奎创办了“吴氏义庄”,韩挚创办了“韩氏义庄”,向子诬创办了“向氏义庄”。此后,宋、元、明、清各朝代,也都不乏效法者。但大多数义庄都过早夭折,惟范氏义庄任凭风云变幻,一直延续了近千年。究其原因,与范仲淹重视家族人才的培养大有关系。

范仲淹于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徙知颖州,于中途徐州病逝,终年64岁。他的去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哀痛,甚至羌族同胞也为之痛哭,并斋戒3日。宋仁宗悲伤不已,亲笔为他的墓碑撰额,并称之“褒贤之碑”。其后,谥“文正”;其著作被收入《范文正公集》。宋人钱公辅还总结他的一生,将他誉为“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的“三满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