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800000071

第71章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曾在宋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发动并领导了一次以财政经济改革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举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变法运动,以图富国强兵,重新振兴已经衰弱了的北宋王朝。

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王安石本人,也被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一、施惠百姓

庆历三年(1043年)春,23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由于他学富五车,极有才干,按宋制完全可以进入史馆、昭文馆、秘阁中任职。这也是一般士大夫为了飞黄腾达而求之不得的角色。但王安石不走这条路,他希望在地方做官。在他的争取下,庆历七年(1047年)担任了鄞县知县。

当时,鄞县地区跨江负海,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水利失修,江水白白地流进了大海;一旦久旱不雨,百姓叫苦连天。王安石一到任,马上决定大兴水利。他发动百姓利用冬闲时间建造堤堰,修整陂塘,浚治川渠,并亲自到各地督促检查。结果,在二年多的时间内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间,王安石还发现每年青黄不接时许多人家断粮,不得不忍受高利贷者的高利盘剥。于是,又决定将官粮以低息贷给贫苦百姓,约定秋收后归还新粮。这一举措,也深受百姓们欢迎。

王安石在鄞县任满后,曾先后调任舒州通判、群牧司通判、群牧司判官和常州知州。嘉祜三年(1058年),又担任了江南东路提典刑狱。不久,他发现现行的榷茶法存在严重弊端:官卖的茶叶,质劣且贵,老百姓买不起。为此,他上书仁宗皇帝,请求废除榷茶法,而改为商人运销、官府抽税的办法。如此一来,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方便了天下百姓,深受朝野称赞。

在担任江南东路提典刑狱时,王安石的夫人曾为王安石买了一位小妾,王安石很不高兴。当了解到那女人的丈夫是为了偿还债务,被迫以九百贯钱将她卖掉时,王安石更为不安。他马上将她退回,连已付的九百贯钱也不要了。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长达16年。其问,还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诸如“兴学校”、“严保伍”等等。后来,他总结16年的工作经验,针对社会时弊和民间疾苦,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以“法先王”为号召的改革方案。但由于仁宗暮气太重,英宗又在位太短,《言事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宋神宗赵顼即位后,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副相、首相,支持他推行新法。

二、变法维新

王安石上台之初,宋神宗曾问他:“卿所设施以何先?”他答道;“变风俗,立法变,最方今之所急也”。接着,提出了详细的变法维新的方案。神宗听罢,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于是,王安石迅速组织新班子,开始了长达16年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他实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即根据百姓的借贷要求,政府在每年春夏两季低息贷款,以打击豪强大户对平民的高利盘剥;大兴水利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百姓按贫富等级分摊:该服役的人若不愿服役。可向政府上交免役款,由政府雇人充役;设立“市易务”机构,管理市场和货物购销;丈量土地,清理赋税,按田亩多少和土质优劣,分别按照标准收税。在军政方面,他实行了裁减冗员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即:将50岁以上的老兵全部裁减,只留精兵强将,以降低军费开支,并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减少禁军的频繁调防,加强军训,密切官兵关系;编民户为保甲,对保丁实行军训,使之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配合军队打仗;将官养马匹改为民养等等。

显然,新法几乎条条都有利于老百姓。但是,却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纷纷攻击变法,大骂王安石是“贼臣”、“乱臣”。他们还根据当时个别地方出现的地震、山崩、久旱不雨,编造出王安石变法触怒上天的奇谈怪论,要求神宗罢免王安石。王安石对此不屑一顾,他指出:灾害是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毫无关系;只要做得对,可任凭别人说长道短;祖宗的成法也是常变的,绝不能墨守成规。他还把此高度概括为三句话:“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数年后,新法的推行收到了显著成效。不但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从京师到地方的仓库“无不充满”,而“京师有七年之储”;国防实力也迅速增强,取得了收复熙河5州的重大胜利,还使宋王朝与西夏的军事对抗由被动挨打转变为积极进攻。

三、生活俭朴

王安石生性不喜好华丽的服装和丰盛的饮食,日常生活极其俭朴。

有一次,他儿媳家的亲属萧姓公子去汴京游览之余,特意穿上最好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去相府拜见他。萧公子认为王安石一定会以美酒盛宴款待自己,所以在得到热情的晤谈之后,仍忍住肚饿也不离去。

过了中午,王安石才理完公务。他得知萧公子仍在客厅,便约来共进午餐。仆人先是上了几盘家常菜,为主宾酌满了薄酒。萧公子暗自思忖:且不要急着吃喝,等会儿一定会上珍馐美肴。不料,王安石却命下人开始上汤进饼。萧公子这才大失所望,不得不挑了一点饼心吃了下去。这时,他发现王安石把自己去心的饼边、饼皮夹到碗里吃起来,不由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便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去。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史书上说,“王荆公性不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意思是,他一向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年不洗一次澡,衣服脏了也不洗。他的这些习惯,曾一度遭到不少人的非议。苏东坡的父亲苏老泉,就为此攻击他“不近人情”,甚至还特地写了篇《辨奸论》,说是像他这样的人,“很少不是大奸佞的”。

四、为政清廉

王安石为政清廉,从不收取任何人的馈赠。有一次,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地方官薛向听说他患有严重的气喘病,紫团参却对这种病有显著疗效,而自己又正好任职于人参产地,所以,特地在进京述职时给他带来了几两紫团参。但是,王安石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有好心人劝他:“荆公,您治病非用此药不可,还是不要辜负薛大人的好意吧!”王安石却幽默地说:“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不是也活到了今天吗?请你们不要再为此操心了!”

王安石生来脸黑。他的属下吕惠卿等人多方打听,得到了一个偏方:用澡豆洗脸,可以使脸变白。于是,又到处张罗,弄到了一些澡豆。他们满以为王安石会高兴地收下来,不料,他也诙谐地拒绝道:“我的皮肤是天生的,用澡豆洗脸又有何用!”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在他第二次出任宰相时,见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尤其是神宗立场动摇,加上自己体弱多病,儿子王雱又英年早逝,遂力请解除相职,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他降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当他离京而去江宁时,为了不给地方官和百姓添麻烦,决定微服而行。他租了一只小船,由黄河顺流而下。开船之前,还一再嘱咐仆人:“我虽前任宰相,但今已挂冠而归。若沿途有人问及我的姓名、官职,切莫对他们说实话!”

王安石临终之前,仍对其夫人吴氏说:“我死,不需挂念。只是散尽家财,广修善事罢了。”言罢,不能复语,不多时,便停止了呼吸。王安石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傅。后来,又赐谥号为“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1104年),又配享文宣王庙,所列地位仅次于颜回和孟子,追封为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