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000000012

第12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 高力士(4)

替代武惠妃的人物,竟是她生前为儿子选的王妃杨玉环。杨玉环因何被皇帝公爹所中意。而杨玉环不仅长得模样标致,更优越的是精通音乐,善于歌舞,还能演奏各种乐器,技艺精妙,就连李隆基养在宫中的专业乐工——梨园弟子,也没有能比得过的。李隆基看中儿媳,仅用“好色”是解释不通的。人的相貌美丑,是爹娘生就的,而优美天赋和艺术才能,从却是千百人挑选而出。

李隆基看中儿媳杨玉环,这个馊主意是谁出的?史书上只是含糊其词地说“有人进言”。至于这个人是谁,没有明文可查。后世便有人猜测这是高力士出的主意。

玄宗传记中也多持这种看法。稍作分析,便会觉得这种看法欠妥。这时,高力士追随李隆基已有三十年,身为宦官首领,已是显贵至极;掌握禁军护卫皇帝,可谓任当亲重。离间皇家骨肉,违背人伦道德,这种恶名罪过,以高力士谨慎精明的处世准则,是绝对不会去做的。高力士没必要以这种作为,向皇帝讨好邀宠。

李隆基看中儿媳,本是自己的主意。再说,唐玄宗李隆基之前,已发生过太宗将弟弟齐王李元吉的杨妃收为己有;高宗将先父之妃武氏(武则天)纳入宫中立为皇后。李唐先世源出“夷狄”,此类乱伦之事。

再如何想方设法,将寿王妃纳进皇宫。高力士要帮李隆基出主意。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李隆基颁下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用为他的亡母窦太后“追福”的名义,允准杨玉环“自请”出家入道,道号“太真”。

便堂而皇之地解除了杨玉环与寿王的夫妻关系,同时也解除了公爹与儿媳的亲属关系。然后,时年22岁的杨太真住进了宫中的太真观里。为寿王另选了左卫勋二府右郎将韦昭训的次女作新王妃。

杨太真于天宝四年(754),受册为“贵妃”,代替原先的婆婆武惠妃而成为无冕皇后。杨贵妃得宠,杨氏一门立时显贵,她的亡父亡母被追赠官爵封号,三个姐姐同日受封为一品国夫人,其余叔伯兄弟也入朝任官,还有娶公主当驸马的。杨国忠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走运,成为政治上的暴发户。

杨太真入宫,李隆基如得“至宝”,整日沉溺在歌舞宴欢之中。杨贵妃乘马,都由高力士牵马执鞭。杨贵妃,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她没有热衷政治权力的欲望,但也不免宠极生骄,对李隆基同时爱幸别的妃嫔,时常妒嫉不满。天宝五载(746)7月。杨贵妃的妒心醋劲,惹得李隆基大发脾气,下令将她送回宫外的哥哥杨铦家里。

李隆基有一天,心神不宁,直到中午也不想吃饭。

高力士明白其中情由,就试探着提出将贵妃院的器物用具装车送到杨铦家中。李隆基觉得这是个下坡台阶,便同意了。天晚时分,高力士又提出迎贵妃回宫。李隆基等待的就是这个保全自己体面的建议,立即命人打开宫门,接回贵妃。第二天,李隆基心情愉快,大摆宴乐,对杨贵妃的宠爱更加隆厚。

李隆基专宠杨贵妃,荒怠政事,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丢掉了禁止后妃与外戚干政的戒心,对杨国忠加以信任重用。杨国忠恃宠专政。他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担任宰相,搞得朝政更加腐败。朝中大臣离心离德,唐朝的政治军事出现了严重危机,边疆节度使手握重兵成为混乱趋势。

唐朝在天宝初年,边疆设置了10个节度使,负责军政事务。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和长时间任职,这些节度使便成了所在地区的土皇帝。安禄山在这种局势下,逐渐羽翼丰满,野心膨胀,最后起兵叛乱。

安禄山在天宝十年(751)时,身兼任三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统辖15万军队。朝廷的禁军不过12万人。李隆基对安禄山,一再用赏赐、加官笼络,收买其心,使之效命。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完全丧失了警惕性。

高力士对朝中和边疆情势了然于心,找机会提醒李隆基:

“北方节度使权大兵强,陛下准备如何来控制呢?”

李隆基未想出什么有效的控制方略,安禄山便举起叛旗。在天宝十四年(755)冬天,安禄山以“讨伐害国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南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叛军就占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然后派兵西进,直指潼关。急警传来时,李隆基正带杨贵妃在临潼华清宫寻欢作乐。他匆忙返京,调集兵马,拒守潼关。如果官军拒险固守,定能扼制叛军兵锋。可李隆基昏庸糊涂,听信杨国忠的建议,一再催促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难违君命,时在天宝十五年(756)6月4日。开关出战,大败于灵宝。

安禄山叛军在6月8日,打破潼关。消息传来,长安一片惊慌,杨国忠奏请李隆基“西幸”避难。6月13日,在高力士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2000名禁军保护下,悄悄出了京城,向西仓惶而去。第二天,队伍行至金城县(今陕西兴平)西二十余里的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和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乱兵杀死。禁军围驿不散,李隆基无奈之际,下令缢杀杨贵妃。

此时,兵荒马乱,李隆基需要的是高力士和陈玄礼带领的禁军护卫逃命,所以,也就顾不上杨氏兄妹了。

缢杀杨贵妃,就是由高力士亲自监督执行的。兵变之时,杨国忠之妻裴柔,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等已先行到达扶凤,被地方官员追捕斩杀而亡。

究竟这场兵变的主谋是谁?从表面看,有的认为是禁军首领陈玄礼;有认为是皇太子李亨的。其实都没说准要害。皇太子与杨国忠势不两立,他却无权指挥禁军。

陈玄礼可以指挥禁军,但他与杨国忠并无直接的矛盾冲突,杀死宰相,围驿逼君,这是谁干的呢?冒着杀身灭族的风险。

很明显,事变的主谋,就是高力士。他长期以来,实际上控制着宫卫禁军;他长期以来,内心反对李隆基委权于宰相,并几次进谏;他明白杨国忠要让李隆基入蜀避乱,而杨国忠身兼剑南节度使之职,蜀地实际上是杨国忠的势力地盘。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必须在入蜀之前,除掉杨国忠。而缢杀杨贵妃,是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在兵变中,陈玄礼是从谋和实施者。至于皇太子,顶多只是预闻并赞同。

李隆基在6月15日,准备继续西行时,百姓拦皇驾,请求留下皇太子,统帅军民东向讨贼,收复京城。李隆基同意分给太子一半兵马,急速西行,经过四十多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成都。李隆基在四川安全地躲避了两年时间,后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护卫下,又返回已经收复的京都长安城。

李隆基在马嵬事变后与皇太子李亨分兵分途,李亨会合从潼关败退下来的部分兵马,兼程北上,赶到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唐朝精兵集中的地区灵武(今宁夏灵武)。

7月13日,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肃宗),改年号为“至德”,然后调集部署各路军队,一路进兵河北,一路收复长安。8月12日,灵武派来的使臣到达成都。李隆基得知太子即位,尊自己为太上皇,对高力士说:“吾儿继承大位,顺应天意民心,改年号为至德,是孝而又孝的意思。你和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高力士心情沉重地说:“陛下亲理朝政四十多年,天下太平无事。突然之间两京失守,百姓流离,西蜀和朔方成为两个皇帝暂居之地,黄河南北直至汉水的大片河山变成战场,天下臣民,无不痛心疾首。而陛下却对臣说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臣实在不敢赞同。古人曾经说过皇上忧愁是臣子的耻辱,皇上蒙受耻辱臣子就该身死。为皇上之忧而耻,为皇上之耻而死,是做臣子的本分。微臣不孝不忠,枉活到今天,听了陛下刚才的教诲,臣深感不安。”随驾在蜀避难期间,李隆基封高力士为齐国公。返回长安后,又授开府仪同三司。

肃宗指挥大军于至德二年(757)9月,收复了长安。

随即派人入蜀奉请太上皇返京。当高力士和陈玄礼护卫李隆基沿旧路于11月返至凤翔时,随驾禁军只剩下约600人。肃宗派亲信宦官李辅国带3000精骑迎驾。稍作休整后,李隆基在骑兵簇拥下,三天后进入长安。肃宗为太上皇组织了盛大热闹的迎接仪式,让他仍居于兴庆宫。

这时的李隆基,已是73岁的老翁了。宫殿依旧,人事已更,他真正成了“高居无为”之人,不再管理天下事务了。次年冬天,李隆基与高力士来到临潼华清宫重游,昔日的繁华景象,已变成满目凄清。对杨贵妃的思念,使李隆基的清静日子过得不快乐。

虽然,安禄山已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但叛乱并未平息。肃宗忙于军政,还不时前往兴庆宫看望李隆基。为了让他过得快乐,肃宗命女道士玉真公主(李隆基之妹)、旧宫女如仙嫒、内侍王承恩和魏悦,一些梨园弟子,同高力士、陈玄礼一起陪伴侍奉在兴庆宫内。兴庆宫南面的长庆楼,下临大道。过往的百姓,看到太上皇在楼上时,总要参拜欢呼“万岁”。李隆基也常在楼下设宴招待这些臣民。有一次,遇到四川来京奏事的官员,就由玉真公主和仙嫒作主接待,赏赐酒饭。在受到太上皇接待的人当中,有羽林大将军郭英义。这件事引起了性情多疑的肃宗的敏感。特别是乾元二年(759),官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吃了一个大败仗,叛军重占了洛阳,形势不容乐观。于是,李隆基的这些举动,使得肃宗心疑他与外人交往,将有所图。宦官李辅国也乘机进言道:

“南内(兴庆宫)可能有别的图谋。陈玄礼和高力士会利用太上皇的威望,不利于陛下。”接着,李辅国又鼓动禁军将士叩头号哭,清将太上皇安置到西内(太极宫)。

肃宗心中忧虑而伤感,沉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