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000000011

第11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 高力士(3)

皇长子李琮的生母刘华妃,身世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可见并不得宠。而且,李琮本人在打猎时被野兽抓伤破相,不适宜当太子。开元二年(714),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容貌美丽,能歌善舞,是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在潞州任职时所纳。李隆基特别喜欢音乐歌舞,对赵丽妃深受宠爱。李瑛能立为太子,正是子以母贵,母宠而立其子。李隆基的皇后王氏,生于官宦人家,曾参预李隆基发动的宫廷事变,两人可谓患难夫妻。不幸的是,王皇后一直不育。于是,她将李隆基另一个妃子杨氏所生的儿子(即肃宗李亨,排行老三)领养过来,关怀慈爱,如同亲生。但册立太子时,王皇后的心愿却未能实现。这使得王皇后心中常怀不安,对李隆基称帝后宠爱武惠妃也是愤然不平,时有牢骚。李隆基内心不悦,但因王皇后处事谨慎,待下有恩,一时不便废掉。王皇后之兄王守一见妹妹失宠,便暗请僧人明悟为之祈神求子,并画写木符佩戴于身。这种迷信做法,在古代属于皇帝最为忌讳的。开元十二年(724)7月,此事被人告发,李隆基立即下令废王皇后为庶人,贬入冷宫。王守一被贬官赐死。10月,王氏忧郁而死,之后,武惠妃得宠。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与李隆基是表兄妹,从小在宫中长大,十五六岁时被纳为妃子。武惠妃颇能生育,生二子一女,接连天亡。及至寿王李瑁出生,李隆基让送到大哥宁王府中抚养。李瑁在皇子中排行为十八。

武惠妃虽没有皇后头衔,而礼遇实同皇后。寿王长大后深受李隆基钟爱,非其他皇子所能比。开元十四年(726),李隆基想立武惠妃为皇后,但遭到朝臣的反对:

“武氏乃不共戴天之仇,其后代岂能为国母!”李隆基心里明白,若强行其事,就会引起政局波动,其因是祖母武则天代唐为周留下的政治阴影太深。十年光景又过。

这时太子李瑛已近30岁。另外两个皇子老五鄂王李瑶,老八光王李琚,都富有才识,得到父皇喜爱。这哥仨的生母,都已被父皇疏远。因此遇到一起时,总免不了发泄几句埋怨牢骚话儿。而武惠妃早就指使她的女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暗中监视太子等人。开元二十四年(726)岁末,太子等人相聚,被杨洄探知后密告武惠妃。

于是,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道:“太子他们私下勾结,企图加害臣妾母子,他们还大胆指责陛下。”李隆基听了大怒,立即召来宰相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商议废掉太子之事。

张九龄忠耿正直。他明白玄宗李隆基的心思。他坚持说道:“陛下三子都已成人,未闻有过大的错失,为何要听信传言,凭一时喜怒而废掉?太子关系国家根本,切不可轻易动摇!”李林甫这时的地位,排在张九龄之下,当着李隆基的面,他没有明确表态,但退朝后却对高力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张九龄之所以阳奉阴违,早已暗中巴结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扶持寿王。武惠妃得知张九龄态度坚决,悄悄派宫奴牛贵儿前去拉拢疏通。张九龄将牛贵儿大骂之后赶出家门,立即面奏李隆基。李隆基深受感动,废立太子的风波暂时停止。

不久,张九龄和裴耀卿相继被借故罢免,由李林甫接替了张九龄的职位。开元二十五年(737)4月,武惠妃又指使杨洄诬告太子等人企图谋反,李隆基再次召宰相商议。这回李林甫还是那句老话:“这是陛下的家事,非臣等所宜干预。”这促使李隆基最终横下决心,立即派宦官于宫中宣旨:将太子及鄂、光二王废为庶人。随即,将这三个亲生儿子赐死于京城东驿。

“三庶人”事件之后,武惠妃总是恶梦缠身,心惊胆战,恐惧成疾。李隆基命巫士于宫中祈神驱鬼,仍无济于事。12月,武惠妃暴病身亡,享年只有39岁。

武惠妃死后,李林甫几次劝李隆基立寿王为太子,李隆基犹豫不决,一拖就是半年多。

开元二十六年(738)5月,54岁的李隆基心力交瘁,愁容满面。谨慎机灵的高力士觉得是自己发言的时候了,便道:“陛下寝食不宁,是否因膳食不合口味?”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力士,你是朕的老奴,难道也不明白朕的心思!”

高力士忙道:“陛下忧心伤神,可是为太子的人选?”

李隆基说:“是啊,是啊。”

力士又道:“陛下何必如此虚劳圣心,推长而立,谁还会有异议!”

李隆基听了高力士的话,有所醒悟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顿时他愁容舒展,定下了主意。三皇子忠王李亨被立为太子。一场宫闱废兴的轩然风波在6月终于平息下来。

在太子废立一事上,高力士表现出与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点。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揣测皇上的心意,专以阿谀逢迎为能事,处处将个人权位得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于顺从李隆基心意,但他却是“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很会选择时机提出有益的意见,遇到李隆基不高兴时,便不去犯颜进谏。废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议最终起了作用,这反映内朝宦官与外朝宰相之间相互抵制争夺,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出现分歧斗争,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逐步转入恶化状况。

李隆基当政的开元、天宝之际,是唐朝开国百年来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米价,长安和洛阳两地是一石(120斤)不到200钱。行人万里远途,不用带兵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社会安定,风俗淳厚。京城和各地州县的仓库中,都存满着粮米布帛。诗人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的兴旺繁荣景象,他是目睹耳闻过的。在《忆昔》诗中,杜甫曾赞美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李隆基在天下大治,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面前,并不是百尺竿头再进步,而是陶醉骄傲了,忧患意识松懈。

随着年岁增高,进取求治的精神日渐衰退。开元后期,他倦于日理万机,将朝政事务交给宰相李林甫,自己懒得上朝听政。

李隆基作为皇帝,可主宰天下。作为人,难免生老病死。乞求长生不老的心愿,是每个皇帝都孜孜不忘的。

李隆基即位之初,求治心切,思慕长生。史书记载李隆基精通医药,讲求养身之道。他是热衷于江湖方士的养生术和仙药。

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二年(734)时,行幸洛阳,将著名的方士张果召入宫中,礼遇很重。此后,李隆基对神仙一类荒诞事情颇为相信,带头搞崇道的热潮。全国各地新修了许多道观,方士道人成为皇宫中的座上宾;道教的始祖老子(春秋时思想家李耳)被追尊为“玄元皇帝”,老子及李隆基本人的“真容”画像、玉雕像、铜铸像,供奉于全国各地的道观里,受人膜拜。笃信神仙,由明而昏,导致荒政误国,这是玄宗李隆基从开元后期所走的一条昏庸之途。他醉心于炼丹、礼拜,每天四更起床,对老子像焚香顶礼。兴庆宫中设有道坛,各地名山中有道士和宦官立灶炼丹,祈求苍天使他“圣寿延长”,意味着他已把享乐养生放到了国事之上。自从开元二十四年(736)10月李隆基从洛阳返回长安后,便不复东幸。十年后的一天,李隆基在大同殿思念神仙道术,只高力士一人侍奉在侧。李隆基问:“朕安居长安一晃十年了,百姓丰足安乐,朝廷内外无事。朕想居于金殿之上,修学道家吐故纳新的养生之术,军国事务,全凭李林甫作主处理,你觉得如何?”

高力士叩头答道:“这些年来,陛下多次赐酒给臣,因而纵饮过度,患了风疾,时常言语错乱,多有失礼之处,所以不敢谈论国家朝政。陛下不以臣微贱,向臣垂询,我心里想启奏,但恐对陛下没有什么补助。不过,就我所了解到的,不能不尽忠上言。臣以为,军国大权,不可轻易全委别人。如果有人威权太重,朝廷内外人人惧怕的话,那么,朝政的得失,还会有谁敢上言议论呢?望陛下深思。”

李隆基面有不悦之色,说道:“十年来你对朝政没有多说话。今天说的这些,不合朕的心意。”

高力士急忙又叩头道:“臣常想如何尽心效忠,报答皇恩。方才说的话是些胡言乱语,都因风疾困扰,所以言语颠三倒四。臣未能领会陛下心意,罪该万死,顿首顿首。”

李隆基见力士惶恐不安,抚慰道:“朕和你休戚与共,不必为这点小事忧心害怕。来人,立即摆设酒宴,演奏歌舞,不要让高将军心里忧虑。”高力士拜伏谢恩,连呼“万岁!万岁!”以后,高力士再很少进谏,只是朝夕在宫内陪伴侍奉李隆基的起居生活。

李林甫执掌朝政后,当权行事,斥逐异己,口蜜腹剑。由于皇太子不是他支持拥立的,便屡次兴起狱案,企图动摇太子地位。朝臣中有御吏中丞杨慎矜、户部郎中王珙、酷吏吉温、罗希奭等人,阿从李林甫,充当爪牙。先后被李林甫一伙借故贬官害死的人中,有皇太子妃之兄户部尚书韦坚、太子少保李适之、皇太子的儿时伙伴,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王忠嗣等。李林甫病死之后,杨国忠接任其职。他是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的本家堂兄,是靠裙带关系而暴发的权贵。杨国忠浅浮轻躁,不顾国家前途和身后名声,只图眼前快活。他一身兼任四十余职,权势熏天。天宝十载(751)和十三载(754),杨国忠主持官军讨击南诏的战事,损兵折将达20万众,但他却假造捷报上奏蒙骗李隆基,一面继续派兵南征。

杨国忠恃宠擅权,肆无忌惮,朝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李隆基深居内宫,求神学仙的李隆基被蒙在鼓里,不知外情,还在沾沾自得。对高力士说:“朕渐渐老了,心力有限。朝廷事务,交给宰相;边疆军情,由节度使处理。如此太平无事,朕感到悠闲自在,你说怎么样?”

高力士回奏道:“这些年来臣住在宫内,听不到外面的议论。近日我在宫门外见到各地来京奏事的人,听他们说,云南的战事接连失利。陛下想到如何抵御南诏吗?北部边疆节度使权力太大,兵力强盛。陛下想过如何控制他们吗?凭皇上无比的威势和浩荡的恩泽,足以消灭异族的入侵,平息可能发生的变乱。至于其余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对意外变故不做防备,等到那时才去禁止,就太困难了?”

李隆基听罢点点头说:“看来我的病情近来好多了,你说的话,很合朕的心意。朕对这些事也有疑虑,所以才问你。你千万不要说出去,防止泄露。等到合适的机会,朕会调整改变。”

高力士伏地叩头回答道:“陛下英明神武,臣鲁钝无知,臣的话能合圣上的心意,就感到无比快慰。”

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阴雨连续两月不止,长安的房屋大量倒塌;洛阳河水暴涨,淹没了十几个坊区。

庄稼受灾,李隆基心中忧患不已。而杨国忠却派人选取一些受灾较轻的禾苗,送给李隆基观看,并上奏说:“雨水虽多,但没有危害庄稼,请陛下不必过分忧劳。”与此同时,他又压制地方官员不许报灾。扶凤太守房房上奏报告辖区灾情,杨国忠立即派御史去整治,吓得其他州县长官都不敢如实言灾。但是,久雨不晴,杨国忠也没有遮天的本领,李隆基即使再昏头,也不会没有察觉。

在高力士一人陪伴的时候问:“从天宝十载以来,朕有几次对朝政心生疑虑,现在果然出现了天灾,使百姓们遭殃。左相陈希烈已被免职,由韦见素接任。李林甫、杨国忠处理政务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始终不太合朕的心意。你总是不肯对我明言,你是怎么想的呢?”

高力士这一次感到可以畅所欲言了,他说出久蓄于心的话:“开元二十年以前,陛下授于宰相职权,但一直亲自处理朝政,不使宰相专权行事。边疆大将接受任命,都是尽职效力。自从陛下将威权都委托给宰相以后,便搞得法令不能很好施行,灾害异常每年都有发生,天时不顺。纵然陛下经常深为忧虑,但天下总是难免不安。臣一直不敢多说话,早就大有原委的。”高力士的话,李隆基听后沉默了许久,没有再问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所干的荒唐昏暴事情中,留给后世的责议最多的是专宠杨贵妃。

杨贵妃小名玉环,生于四川,父亲是一名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她10岁时,父亲去世,由在洛阳任小官员的叔父抚养长大,17岁时,被选册为寿王李瑁的妃子。

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737),宫闱废立,一日杀三子。不久,武惠妃病亡。这场亲父杀子的风波,使李隆基心绪懊恼异常,直到立忠王为太子,才算去掉了一块大心病。李隆基在感情上所受打击可谓沉重,但伤天害理却是自己所为,恶果自种又自食,使他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几年不能振作,心情郁郁寡欢。

内心孤独,感情空虚的李隆基,一想做个长生不死的方外神仙,又丢不开俗世皇帝的威权和享乐。繁忙的朝政令他心中厌倦;京城内外的名胜游乐之地也已兴味索然;武惠妃去世留下的感情空缺无人能够弥补,后宫粉黛成千上万,没有一个赏心中意。从小酷爱伎乐,精通音律的李隆基,此时虽已是五十多岁的老翁,一双眼睛却仍在寻觅国色天香,召至身边侍奉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