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100000066

第66章 北宋(4)

触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一大批贪官污吏和显官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首先发难,诽谤新政,而且与其他反对“新政”之人合在一起,使反对声音越来越多。

这时京东地区又发生了以王伦为首的起义,陕西地区发生了以张海、郭邀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不少地方发生蝗旱之灾,赵祯都认为是实施新政所带来的结果,于是决意牺牲革新派,妥协反对派。“庆历新政”似昙花一现,赵祯力志图强的信念似流星般稍纵即逝。

这时,正为朝廷内部矛盾弄得焦头烂额的赵祯又得知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发生了王则领导的起义。

宋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将起义镇压下去,总算使处于焦虑之中的赵祯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赵祯的朝廷还是多灾多难,起义被镇压后不久,当年即公元1048年年初的一个深夜,又发生宫廷卫士兵变,更使赵祯惊心丧胆。

这天夜里,赵祯在曹皇后的宫中休息,到了半夜时分,崇政侍卫官颜秀、郭适、王胜和孙利等人,趁夜深人静杀死守宫侍卫,直奔赵祯的寝宫。赵祯被宫女的叫喊声惊醒,吓得披衣下床,准备出门逃避。比赵祯还要镇静许多的曹皇后一把抱住赵祯,并关紧门窗,命令宫人召侍卫前来护驾,内侍宦官们也被紧急动员起来。颜秀等只得放了一把火后准备逃跑,结果在逃跑中被蜂涌而来的宫卫、宦官等包围,最后全部战死。

还在后怕的赵祯立即采取行动,将皇城司和入内内侍省的大多数官员以失职罪罢免,处死了被怀疑与颜秀之变有联系的宫女和宦官。赵祯还是不放又命人将宫中临近屋檐的大树统统砍掉,还养了大批的狼狗参加守卫。

公元1063年,赵祯病死,享年54岁,在位42年,是两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英宗赵曙

(公元1032年~公元1067年)

在位时间: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曾用年号:治平

谥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庙号:英宗

安葬地:永厚陵

公元1032年,濮安懿王赴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出生,被宋仁宗收为养子。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因病暴崩,其养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

公元1066年,西夏对北宋发动大规模入侵。

公元1067年,赵曙病死。

赵曙即位后,没干别的,就是为了尊礼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与宋仁宗曹皇后不合,频在后宫生出风波。

宋仁宗刚死,赵曙就与曹皇后发生了矛盾。他因要循行古制,守丧三年,于是决定由韩琦摄政,结果遭到渚大臣和曹皇后的强烈反对。刚当上皇帝,令出即不行,心中难免不痛快,于是便迁怒于曹皇后。但毕竟自己刚刚做皇帝,根基尚不稳固,所以只好作罢。

宋仁宗的葬礼搞得很隆重,也拖垮了刚即位的赵曙,等到宋仁宗大敛之日,赵曙竟因病差点不能成礼,幸好韩琦等人在旁扶持,方才将仪式草苹完成。自此以后,赵曙久病不愈,大权就交给垂帘决政的曹太后。

两人之间很少见面,加上赵曙确实也有些不满,说了些对曹太后不满的话,而曹太后尽管胸襟还算宽阔,但经不住无聊之人的口水,久而久之,假的也就成真的了。因此曹太后渐生猜疑之心,对赵曙产生不满,最后竟不堪忍受。

两人的不和,弄得朝野内外谣言四起,大臣们也忧恐不安,于是以司马光、吕诲等人为首的气臣数次上书太后和赵曙,加以劝谏。赵曙的老师刘敞等人以及韩琦也借古讽今,以“孝道”相劝,使赵曙逐渐有所感悟。

终于,赵曙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开始奉事太后,使朝廷内外的种种猜测和谣传渐渐于息。韩琦又出面请曹太后撤帘还政。从此,赵曙正式亲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赵曙即位以后,韩琦等人曾提出尊礼赵曙的生身父母,只是因赵曙生病、两宫不和等事情方才耽搁下来。现在诸事已平,韩琦又旧事重提。

赵曙坚决谦让不受尊号,只称濮王及诸夫人为亲,并下令称濮王及诸夫人的坟茔为园,即以园立庙,并封兄长为濮国公,主奉濮王祭祀的事情。尊崇濮王之礼因此而定。

在尊崇濮王的争论中,赵曙尽显其不凡的驾驭之术,不惜牺牲台谏官,以表明自己对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极大信任与重用,舍得他们感恩图报,尽职尽责,辅佐自己。

赵曙励精图治,手下又有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有才之人为辅,北宋朝政为之一新。但这时,西夏却加紧了对宋朝的入侵,使赵曙不得不再谋国防,抵抗入侵。

对西夏的入侵,赵曙还是先以和为贵,遣使访问,之后采纳韩琦的建议,征召义勇军15万人守边,又任命了一批将领以抵挡西夏的入侵,然后赵曙便以为可高枕无忧了。但事实与他所幻想的恰恰相反,西夏军屡次入侵,成为北宋西北边境的一大患。

而在朝廷内部,尽管赵曙想方设法地解决自仁宗以来的冗官问题,但囚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反而使之愈演愈烈。赵曙对当时皇亲国戚的奢侈糜烂也感到非常气愤,曾多次想下决心处理,但每次都在贵族豪强势力的反对下,不得不雷声大而雨点小。

外围内忧,弄得赵曙焦头烂额,不堪应付,终于在公元1066年旧病复发,卧床不起,日渐沉重,到最后竟失去说话能力。在病魔的折磨下,这个想励精图治的皇帝终于忍受不了,撒手而去。

神宗赵顼

(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

在位时间: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曾用年号:熙宁、元丰

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常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庙号:神宗

安葬地:永裕陵

公元1048年,朱英宗长子赵顼出生。

公元1067年,赵项即位,是为宋神宗。

公元1069年,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副相参政知事,开始变法。

公元1076年,赵顼派兵前往反击交趾,将交趾打败。

公元1077年,赵项派兵讨伐西夏,取得大胜。

公元1081年,赵项再次派兵讨伐西夏,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公元1086年,被再次罢相的王安石病死。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享年38岁。

宋神宗和北宋的其他皇帝不同,是个比较有性格的皇帝。两宋自家太祖始,就以孝为治国之本,而这种所谓的“孝”,其实是唯唯诺诺。宋太祖自己的皇位就来得非常不光彩,为了巩固自己赵家的统治,避免被手下拥有重兵的大臣篡位,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防备。不仅如此,他还在精神上加以浸染,使得封建的“忠孝”深入朝野上下之心,以至于自己的子孙也变得只会奉行祖宗之法,而无丝毫创新之念,弄得到北宋中期,国势已大为衰竭,社会矛盾也逐渐膨胀。而宋神宗却是个“另类”,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新法,总算让北宋中期的国力有所恢复,总算在屡败于辽、西夏之后取得了一次久违的大胜。不过宋初所制定的立国之策已深入人心,改革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宋神宗也只得无奈的死去。

立志图新推行新法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立为太子不久的赵顼仓促即位,是为神宗。赵顼即位之时,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宋初以来就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冗”

问题愈演愈烈。宋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百姓日生不满,小规模的起义也此起彼伏,因此必须在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宋仁宗其实已经发现这些问题,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遭到强大的阻力,他在位时的庆历新政很快就流产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也被迫下台。

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的宋神宗赵顼下车伊始,就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王安石就这时脱颖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仁宗没怎么看,未即位的赵顼倒看得很仔细,因而非常欣赏王安石。赵顼即位后,就把王安石召到身边。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心急的赵项就问他治国应当先作什么。王安石的一番回答令赵顼耳目一新,于是命王安石写出《本朝百年无事札于》,讨论北宋先帝的治国之道。

赵顼看后大喜,便于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亲自督促王安石提出并推行了一整套新法。

新法分为“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三个部分。富国部分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部分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新的科举制度主张以经义取士,应试者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同时,对太学进行了改革,实行“三舍法”。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以后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中品行优异者可不经考试直接授予官职。

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大哗,新法中许多措施直接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改革,加上新法本身有许多不足,所以几乎各项新法都遭到强烈反对。而遭到反对最多的就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一时朝野内外,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对反对派的支持。

在这样的局面下,赵顼有些动摇了,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的声音。不过,王安石下台后,赵顼还是将部分新法进行到底,其中改革官制与强化军兵保甲的制度成为改革的重心。由赵顼自己单独进行的改革被后人称为“神宗改制”。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目的非常坚决,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遭到强烈反对后便往往虎头蛇尾,既想增加财政收入。

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结果,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

壮志未酬遗恨而死

赵顼除了推行改革之外,还不满北宋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因此与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但大多是胜少负多,只有对交趾的反击战和第一次征伐西夏还比较重要。

位于现今越南北方地区交趾,不断在宋边境进行劫掠。公元1076年,赵顼派兵征讨交趾,将交趾打败,全部收复被交趾占据的邕州、廉州等失地。随后攻入交趾国内,交趾王李乾德眼看宋军就要兵临城下,赶忙奉表乞降。从此,交趾再不敢侵扰宋境。

公元1037年,赵顼派王韶率军进军1800里,占领了宕、岷、叠、洮等州,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宋对辽、夏战争中的空前大胜。但后来再对西夏用兵,北宋都以失败而告终。公元1081年,赵顼趁西夏国王秉常的母后专权之机,兵分五路,共20多万兵力征讨西夏,大军深入西夏境内,直抵灵州(今宁夏灵武)城下。西夏军决黄河水将宋军淹没,并切断宋军粮道,结果宋军大败。此次战争,宋军有200多个将校阵亡,伤亡20多万士兵和民夫。消息传到朝廷,赵项悲痛难忍,竟临朝大哭。从此,赵顼彻底丧失了先前的雄心,维持原来对西夏的和议,每年向西夏交纳财物。公元1085年,深受西北边境军事失败所打击的赵顼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

哲宗赵煦

(公元1076年~公元1100年)

在位时间: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曾用年号:元祜、绍圣、元符

谥号:宪元迹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

庙号:哲宗

安葬地:永泰陵

公元1076年,宋神宗赵项第六子赵煦出生。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因赵煦年幼,朝政均由祖母高太后把持。

公元1093年,高太后病逝,赵煦终于亲政。

公元1100年,赵煦病死,年仅15岁。

公元1085年春,宋神宗赵顼因病去世,赵顼的第六个儿子(前面五个均夭折)赵煦就在丧父的悲痛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宋哲宗。

因为自己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祖母宣仁高太后的手中。高太后本来就对神宗赵项任用王安石变法不满,等到自己做了太皇太后,又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后,这位皇室贵族的首领就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名,起用并重用了以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守旧派人物,排挤和打击以吕惠卿、蔡确、吕嘉问为首的变法派,全盘否定并逐个废黜了赵项在位时推行的一系列新法。

一时间,朝野上下掀起了一阵清算新法之风,史称“祜韦占更化”。

赵煦即位之初,虽然年龄幼小,但很反感别人依旧拿他当小孩看待。然而无论是祖母高太后还是当时的大臣,偏偏不了解他的心思,认为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

这就使得赵煦从小就对当朝的大臣极为反感。

赵煦年幼时很愿意念书,平时在宫中除了看书外,很少出去玩耍。他看书的范围很广,尤其喜欢唐人律诗,常把自己亲手抄录的唐诗分赐给大臣。但高太后和大臣们却想通过教育他读经讲史,使他成为一个能恪守祖宗法度,忠信孝悌,淳茂老成的人。当时高太后掌握朝廷大权,大臣们居然只知道高太后,不知道皇上,凡有奏事,都只向高太后请示禀报,有时赵煦偶尔问件事,大臣们竟没有一个人答理。赵煦后来对人说:“元祜垂帘之时,朕看到的只是大臣的脊背和屁股,他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边去了!”

赵煦对元祜大臣的印象越来越坏,他和高太后的感情危机也越来越深。尤其是赵煦寻找年轻女子陪伴自己的事情,因而大臣们纷纷上书,进行口诛笔伐,说皇上年方14岁,不应当是亲近女色的时候,劝皇上进德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