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400000034

第34章 刘基(1)

刘基是明初著名谋臣之一。他早年辅佐朱元璋东征西讨,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聪慧多智,审时度势,被世人比作诸葛亮、魏微。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著有《诚意伯文粱》等。后来刘基遭人陷害,退出仕途,忧愤而死。

一、将相之才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祖上世代为官,家道殷实。其曾祖父刘瀛,官至南宋翰林掌书,位高禄厚,刘氏是当时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南宋灭亡后,刘氏家道开始走向衰弱,刘基的父亲刘如晦只谋到一个遂昌县教谕的差事(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

刘基像刘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自幼受父亲教诲,酷爱读书,聪颖过人,而且记忆力超群,对《春秋》等许多古籍都能倒背如流。除此以外,刘基涉猎很广,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其对天象学的研究颇深。

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考中进士。三年后,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上任后便以打击北方豪强为己任,在当时很受老百姓称颂。著名的“水缸判案”故事,就是那时发生的。

据传,卖烧饼油条的赵老汉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十贯铜钱被偷,赵老汉告到了县衙。刘基带领衙役来到作案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破绽。刘基查访四邻,也一无所获。刘基怀疑是老汉的邻居所为,但没有证据。于是刘基设下一计,请君入瓮。

刘基派衙役贴出告示,召集赵老汉周围五百步以内的乡邻开会,商议接济赵老汉之事,至于案子,先暂时告一段落。等到众乡邻到齐时,刘基在院内放了一口水缸,让大家投币捐赠。众乡邻在投币时,赵老汉的邻居李五,却神色慌张,被刘基一眼发现。他仔细拷问李五,并派手下搜李五的家,找到了赵老汉丢失的铜钱事情果如刘基所料,案犯正是李五。

刘基由于断案如神,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刘青天”。

然而,在腐朽的元末社会,刘基纵使有将相的才干,也难于施展。

二、怀才不遇

兀朝统治者在中原一直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民众划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第四等为南人,即原南宋王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刘基正是南人的后代。由于出身卑微,他在官场上难免受到排挤和打击。

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刘基在复审一起人命官司时,发现有重大冤情,便推翻了原判决。这一行为引起了蒙古官僚的不满,后者联合当地蒙古劣绅诬告刘基“图谋不轨”。刘基受到处罚,被降职,调往行省担任管理簿书文件的掾吏。第二年,又因与上级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随后虽然当了一阵江浙的行省考试官,又因为弹劾御史失职,遭致忌恨,只好再度辞职。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元朝统治者为了镇压方国珍叛乱,再次起用刘基,官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当时形势有利于元军,方国珍兄弟见形势对自己不利,请求朝廷招抚。对此,刘基极力反对,认为对方氏兄弟姑息纵容将会后患无穷。方国珍非常怕他,暗中派人送重金贿赂刘基,但刘基严辞拒绝。方国珍见收买刘基不成,转而向朝中重臣进行贿赂,这一招果然奏效,朝廷下了安抚令,而刘基反被扣上了有损朝廷仁义形象的罪名。随后,朝廷又撤了他的公职,将其关押在绍兴府达三年之久。

而此时不听刘基劝说被招抚的方国珍却在暗中招兵买马,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之后,再次起义。江浙行省深知方国珍十分惧怕刘基,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起用他。刘基率领自己招募的“义兵”一举击败了方国珍。因镇压叛乱有功,刘基被江浙行省提拔为枢密院判、行省郎中,但此举却遭到歧视汉人的朝廷官员的反对,最终只给他分配个总管府判的虚位。明升暗降,夺了他的兵权。

一心报效朝廷却不被朝廷重用的刘基,对元朝统治者已彻底绝望,于是弃官回家。

作为一个封建臣子,刘基当然不甘心自己的文韬武略被埋没,然而生不逢时,元朝统治摇摇欲坠,再为它效力可谓死路一条,饱读经史、遭尽仕途艰辛的刘基干脆采取静观其变的办法。他一面训练乡兵,防备方国珍前来进犯,一面发愤著书,写成了《郁离子》二卷十八章,以明心志。

三、著《郁离子》

在王从“卫元”向“反元”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刘基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思想,通过总结元末统治失败的经验教训,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郁离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郁离子》书名的含义,是文明盛世的治国方略,“郁离若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

《郁离子》共两卷十八章,有一百九十五篇传世之作。其内容涵盖各个方面。这是一本以寓言故事为主的散文集。郁离子是作者假托的理想人物,刘基借郁离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基此后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时所用的计策,都与《郁离子》阐述的思想一脉相承。

针对元末的社会****,刘基认真分析了其根源,认为统治阶级的****是导致四方****的罪魁祸首。因此,他在《井田可复》里提出“以大德戡大乱”,认为应该施行德政才能治民于乱世。对人民只有实行仁政,否则苛捐杂税将会逼民造反。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富有民本主义色彩的建议,即恢复井田制,使人民能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

刘基虽然主张宽以待民,但对犯上作乱者绝不姑息。他认为恩威并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味宽纵就是让坏人心存侥幸,等于教唆人犯罪,宋、元就是因此而失天下的,因而刘基坚决反对对反叛者招安。

刘基对人才的使用也极为重视,在《郁离子》的很多篇章中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他在《使贪》中提出用人之长;在《姑苏围》中提出要守信于民等等。

刘基的这些主张都是针对元末时弊有感而发的,颇能正中要害。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极高,将它视为一本包治百病的奇书,认为从中不仅能审察古今的成败得失,还能推测人世的吉凶祸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郁离子》仍不失为一部文采斐然,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好书,其中的著名散文《卖柑者言》,揭露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华而不实的人,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知遇明主

刘基审时度势,认为在元末起义的各路英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就大业的只有朱元璋一人。

早在刘基第一次辞职时,他就有这一看法。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之后,刘基更认为朱元璋能成就大业。但那时他还是元朝的臣子,虽然有心投奔,但又不想落草为寇。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第二年,朱元璋设立中书浙东行省,把势力范围扩张到刘基老家。而此时刘基已躲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朱元璋早知刘伯温谋略过人,有意请他出山,于是派刘基的旧友孙炎出面进行劝说,刘基还是犹豫不决。孙炎便写了一首长诗送与刘基,反复申明利害。早已归顺朱元璋的好友陶安、宋濂也都写信赠诗刘基,告诉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劝他出山辅佐。刘基的老母目睹此情此景,也劝他弃暗投明。刘基也深感此时出山,时机成熟,于是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十岁的刘基离开青田,去应天辅佐新主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