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400000035

第35章 刘基(2)

五、决胜千里

刘基到了应天,一见到朱元璋就呈上了自己所著的《时务十八策》,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形势,探讨灭元建国的方针大计。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并将刘基待为上宾,留在自己的卧室,商讨机密大事。朱元璋自从得了刘伯温,如虎添翼,军事方面节节胜利。

一开始,朱元璋受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左右包围,论财力比不过张士诚,论兵力敌不过陈友谅。而陈友谅又在朱元璋上游一带,袭击朱可谓易如反掌。朱元璋受到两方威胁,十分焦虑。刘基分析形势,建议他不可两方出击。张士诚目光短浅,不足为惧,只有陈友谅兵强马壮,势力大,他才是真正的敌人,应该集中兵力,先除掉陈友谅。刘基的这番建议鞭辟入里,避免了朱元璋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朱元璋用刘基的计策,大获全胜。

两年后,陈友谅再度来犯,气势汹汹。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惟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认为他一定有别的打算,便将他召入帐内。刘基建议朱元璋将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斩首,以振军心。敌人现在士气虽旺,但骄兵必败,不足为惧。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采取诱敌深入、中途伏击的办法,一举获胜,二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攻下江州,附近的龙兴将领胡廷瑞要求投诚,不过仍要求统率自己的部下。朱元璋对此不知所措,一时难以答应。刘基急中生智,从后面踢了一下朱元璋的椅子。

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胡廷瑞的请求。结果胡廷瑞投降以后,其他的汉将见此,也都跟着投降了,江西几个郡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拿下了。

刘基常常能料事如神。张士诚进犯建德时,守将李文忠打算奋力迎击。刘基劝阻了他,告诉他敌兵三天之后一定撤退。等他们撤退后,再行追击,就能全歼他们。李文忠就照刘基所言,按兵不动。三天以后,刘基登上城头,看看远处说:“贼兵撤退了!”大家抬头一看,张士诚的兵营还戒备森严,鼓声阵阵,不像撤退的样子,所以不敢进攻。刘基几番催促,等部队赶到一看,才发现是一座空营,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兵。于是刘基派兵追击,大获全胜。

刘基不仅计谋出众,而且眼疾手快,多次救了朱元璋的命。

有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战。陈友谅看见朱元璋亲自督战,打算派人炮轰朱元璋所乘舰船,把他炸死。多亏刘基心明眼亮,催促朱元璋赶快换舰。朱元璋刚登上另一占舰,那艘舰就被炸得粉碎。陈友谅自以为朱元璋必死无疑。谁料朱元璋又突然从别的舰船里冒出来了,并指挥军队,大举反击。陈友谅的军队大惊失色,阵脚大乱。几天后,双方在湖口交战,陈友谅终因寡不敌众,仓皇逃窜,途中被乱箭射死。

陈友谅一死,武昌随即归降。以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成就大业,都遵照着刘基的战略构思。

六、治世能臣

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了大明朝,其中刘基功不可没。而明朝建立后,刘基更为明朝的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

南京钟鼓楼明刘基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善于利用皇帝和百姓的迷信心理制造舆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据说,有一年全国大旱,眼看就要陷入饥荒。刘基向皇上建议处理冤狱,皇上命刘基主持平反活动。皇上的命令刚下达,天就下起了大雨。刘基忙进言说,这是老天对法制严明的奖赏,于是建议朱元璋制定法律,制止滥杀无辜。朱元璋听了他的建议,很快就颁布了律令,这就是《大明律》。

这时的朱元璋对刘基最为信任,可以说言听计从。刘基就趁热打铁,又建议朱元璋根据古时候的军屯法和府兵制,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雍平时屯垦,有战事的时候就从军。他们的编制由朝廷统一管理,这样既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安定地方,又能增加兵源,集中兵权。后来证明,军卫法的确在朱元璋统一疆域、巩固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刘基虽然德高望重,但却不贪高官,朱元璋几次想让他当丞相,他都推辞不肯接受,说自己是小材,不能大用。然而对当朝丞相,刘基又能不卑不亢,如果其犯了错,刘基就与他分庭抗礼,这让丞相李善长非常不高兴,几次想陷害他。但是当别人诬陷李善长时,刘基却却在朱元璋面前说他好话,为他辩护,可见刘基心之胸宽广。

在用人方面,刘基向来眼光犀利,能够知人善任。李善长被罢免丞相后,朱元璋想任用杨宪为相。杨宪与刘基关系一直不错,刘基却不同意,认为杨宪虽然有才华,但却没有肚量。做丞相的人,凡事都应主持公正,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因素,而杨宪就不是这样。后来杨宪当了丞相之后,果然因偏袒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而犯了大错。

刘基因为做人太讲原则,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刘基在盛夏祈雨时在祭坛下杀了人,李善长马上把此事向皇上汇报,说这是大不敬,其他怨恨刘基的人也都跑来向皇上诉苦,诬告刘基。

而此时,朱元璋按刘基的建议办了一件事却没有办好,正心存不满,加上刘基的老妻刚死,刘基一再请求告老回乡,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放他走了。

刘基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因为不近人情得罪了不少权贵,加上洪武元年,他放着丞相的高官不做,使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他有些不满,而那些怨恨他的小人正好落井下石。

刘基曾上书给朱元璋说,福建北面有一个叫谈洋的空地,走私的盐贩和海盗都窝集在那儿,方国珍也是从那儿起兵的,应该设立巡检司加以管制。碰巧当地发生了逃军叛乱,地方官吏害怕上司降罪,就没敢上报。刘基就让儿子刘琏向皇上禀奏了这件事,但奏章没向中书省汇报。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却认为刘基目中无人,对此很不高兴,加上刘基以前曾在皇上面前批评过他,他就想陷害刘基。于是胡惟庸和地方官吏勾结起来,让他们上书诬告刘基,说谈洋这块地有王者之气,刘基想把墓地建在这里,因为当地百姓不同意,刘基就请求设立巡检司驱逐他们。朱元璋是个极其迷信的人,听完这些话念念不忘,于是就削夺了刘基的俸禄。

不久,胡惟庸升至右丞相,朱元璋对刘基就更疏远了。胡惟庸假装与刘基和好。1375年,刘基生病的时候,胡惟庸带上大夫前来探望。刘基吃了他送的药,结果中毒,病势加剧,不治而卒,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前告诉儿子刘璟:“治理国家,要有张有弛,德政与严政循环交替,如今我们国家应该施行德政、减轻刑罚,才能保住和享有万代基业。各个地方的险要地段应该和京城的军队有联络。我想做个遗表,但胡惟庸当权,皇上是不会采纳的。等胡惟庸犯案败落后,皇上一定就会想起我了,如果他问起什么,就把这些告诉他。”

果然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就犯了案。朱元璋追悔莫及,于是颁布诏令,让刘基子子孙孙世袭诚意伯的爵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