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40

第40章 诸葛亮(4)

他还举了历史上的两个事例,进一步说明设官分职、各有所司的道理。杨禺页最后满怀深情地说:“丞相身系国家安危,怎么可以亲自做这种校阅簿书的琐事,并且汗流终日,劳累至极,这岂不是太苦太累了吗?”诸葛亮听了杨禺页一番动情的话以后,称谢不已,更加器重这位深明事务轻重缓急的部下。杨禺页死后,诸葛亮悲痛难忍,以至于“垂泣三日”。诸葛亮之所以这样终生操劳,固然知道忧劳损身的道理,他更清楚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他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加勤奋操劳,更加忘我的做事。他受刘备托孤之重,惟恐自己做得不够,惟恐百官不能像他那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他宁可躬亲细琐,不敢稍有疏漏,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身体力行。诸葛亮忠顺勤劳的作风不仅影响了蜀汉朝廷的一代吏治,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深知用人刑赏与治国安邦的关系,他从不马虎从事,连责罚20板子以上的轻刑他也要亲自过问,惟恐有半点疏漏。诸葛亮在统领全国军政要务,躬亲一般事务的同时,还能及时总结治军治国的经验教训,阐发自己的见解,发布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教令、文告等。后来陈寿搜集、整理的《诸葛亮集》,就有24篇,计10万余字。这是诸葛亮后半生实践的总结,心血的结晶。诸葛亮还写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章条,用以训厉百官。为保证北伐中原战争的需要,他又在前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改制出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劲弩和灵便省力的运粮器具木牛、流马。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勤勤恳恳,忧劳半生,及至第五次北伐曹魏时,他已经耗尽了全部心力。他仍然夙兴夜寐,忘我的操持,以至于食量大减,一病不起,最后病死军中。诸葛亮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献给了治国安邦、谋求统一的伟大事业,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曾激励着后世许多有志之士,为自己的理想而终生辛劳,奋斗不息。

诸葛亮就是一个既长于治国,又严于治家,更善于修身的政治家。他修身的主要内容是养德,养德的重要途径是倡俭戒奢。诸葛亮在《戒子书》和《诫外生书》里,对其子女及晚辈提出了不要成为“徒碌碌滞于俗”

的“凡庸”之辈的要求,希望他们注意道德修养,勤俭为志,报效国家。他在《治人》篇里更进一步提出奢侈“妨害农事”,不是圣人的道德。他引用古圣人的话说:

“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他认为只要“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就是“治人之道”。这是诸葛亮严于律己、以廉俭治家修身的重要认识根源。

诸葛亮一生以匡复汉室。统一国家为己任,而要实现这一政治目标,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前提和较为清廉的政治条件。蜀国在三国中,地小力弱,它的国土约相当于魏国的1/3、吴国的1/2;人口在刘备称帝时约有90万,相当于魏国的l/5稍多一点,相当于吴国的2/5。就这样一个疲弱之国,却养兵10万有余,所统各级官吏足有4万左右。举全蜀百姓,平均9人供养一个士卒,7户人家负担一个官吏。再加上蜀汉连年用兵,不只国家财力捉襟见肘,庶民百姓也皆有菜色。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劝农殖谷、开源节流、倡俭去奢,就不完全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使然。尽管蜀国经济疲弊,在蜀国官员中,还有“侍婢数十”,沉于酒乐,尸位素餐的“侈靡”人物。诸葛亮除了用刑赏的手段制止这种腐败现象外,以自己的廉俭作风,率先垂范,影响教育全蜀官员将士,将个人的生活服从于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出于以上各种原因,诸葛亮在对自己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要求极严,一直保持着既廉且俭的作风。他生前曾给后主上表谈起过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表文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集》文集卷一《自表后主》)表文虽短,内容丰富。诸葛亮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在《自表后主》中所谈的并无半句虚言,均是实情。

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再次谈到“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集》文集卷一)的情况,说他的妻子竟连一件多余的衣服都没有。诸葛亮之家是否真苦到如此程度,史书并未细谈,但起码说明他们在生活上还是比较节俭的。诸葛亮生活在封建时代,事懦弱之主,手握军政大权,严格治家治身,倡俭禁奢,其精神确实令人敬仰。

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更令人叹服他在遗嘱里要求丧事从简,提出遗体不必运回成都,就近葬于汉中定军山即可。这位为刘氏两代耗尽心血的老臣,所做出如此安排不外乎两点:不忍心千里迢迢地再劳卒烦民;大概因壮志未酬,此恨难消,干脆就长眠于这块得之不易的汉中之地,以慰在天之灵。如后人所推度的那样,说是“生而治蜀,死而护蜀”。诸葛亮还特别嘱咐:“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这种关于薄葬的安排与当时崇尚厚葬的颓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更加敬重这位功高德重的诸葛丞相。

在诸葛亮忠贞谋国思想和高风亮节的带动和影响下,蜀汉的不少官吏,多能以他为榜样,在不同程度上做到廉洁奉公,勤俭自律。如被誉为“四相”之一的费祎,不仅“雅性谦素,家不积财”,而且对子弟要求极严,“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如被诸葛亮器重的邓芝,也如诸葛亮一样,自身衣食“资养于官”,生活俭约,不治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蜀汉后期的大将军姜维,虽然“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大权在握。但他从官府领取的俸禄,很快就用光,以至于宅第不整,资财无余。他一生“侧室无妾腾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这种以俭为德、以俭养德的作风,对诸葛亮身后蜀汉政权的稳定,对倡俭去奢风气的养成,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诸葛亮始终没有放弃统一中国的大志,义无反顾地坚持着隆中对策中所提出的战略规划,并为此充分地发挥了他治国用兵的聪明才智,几度使曹魏惊恐,孙吴胆寒。但是,“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也未成功。其原因主要是:

一,诸葛亮面对的魏、吴两国均是非同寻常的强大对手。它们或控有中原,势力雄厚;或雄踞江东,根基已固。其综合国力远非地狭人少的蜀汉可比。

二,关羽的荆州之失,刘备的夷陵之败,不仅使蜀汉元气大伤,吴蜀联盟一度破裂,也严重地破坏了诸葛亮荆州、益州两路进兵,夹击曹魏、兴复汉室的原来设想。

使诸葛亮以后的伐魏之役只能以汉中为基地,失去东线的策应,没有形成对曹魏的致命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