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41

第41章 诸葛亮(5)

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并且相对稳定下来,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日益失去往昔那种撼动人心的作用。“兴复汉室”是诸葛亮在群雄纷争期间的政治旗帜,虽然在当时曾起到过某种号召效应,但它的力量毕竟有限。诸葛亮原来预测的曹魏政权“有变”,即较为重大的政治事变和由此而形成的北伐时机,始终没有出现。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天下三分,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阶段。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历史进步。尽管诸葛亮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他不可能在历史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外获得成功。

诸葛亮从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于军中,在这群雄逐鹿的27年间,他始则辅佑刘氏两代开基立业,为实现北定中原宏伟大业,呕心沥血,尽管他为之追求,奋斗一生的目标,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壮志未酬,抱恨而终,人们没有以“成败论英雄”,把他看作失败者,而把他当作胜利和智慧的化身加以颂扬。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世,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当权者,甚至包括敌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诸葛亮盛赞不已,大加推崇。

诸葛亮去世,立即引起蜀国的巨大震动。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便纷纷上书蜀汉朝廷,提出为诸葛亮建立祀宇的主张。但刘禅等担心在成都为诸葛亮立祠,逼近皇室宗庙,就以为诸葛亮立祠一事有碍于朝廷礼制,未予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每逢节日时分,民间百姓便自觉地祭祀已经亡故的恩相诸葛公。成都的大街小巷,香火不绝,“百姓巷祭”。蜀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也举行仪式,追思诸葛丞相的恩德,史书上称之为“戎夷野祀”。

及至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关头,人们更加记起一生忧勤、尽瘁国事的诸葛亮。每年春月,汉中百姓无论男女,一路哭着赶往汉中定军山的诸葛亮墓举行祭奠,人们涕泪哀痛,深切缅怀他多次伐魏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

诸葛亮去世后,在蜀汉官员中也引起巨大的悲痛。

噩耗传到梓潼和汶山,被诸葛亮贬责在这里的李严、廖立闻之大哭。尽管刘禅出于封建礼制,不许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但蜀汉不少官员始终留心此事,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提出理由为诸葛亮立祠。就在蜀汉政权灭亡的前夕,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再次上书,重提此事。他们引经据典,大谈历史上盛朝为功臣立庙塑像的故事,追述诸葛亮的盖世功德。指出听任百姓“巷祭”、“野祀”,是不能达到“存德念功”、激励后人的目的的。为解除刘禅立祠成都逼近宗庙的顾虑,他们建议在汉中诸葛亮的坟墓附近修建祠堂。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春,后主终于下诏,批准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受到蜀汉君臣的褒奖、敬仰在敌国的营垒里,人们也对他称颂备至。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自叹不如,极称诸葛亮是“名士”。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用兵打仗的阵地,深为诸葛亮的军事天才所折服,不自觉地发出“天下奇才也”的赞叹。蜀汉景耀六年秋,魏国大将镇西将军钟会率军征蜀。当大军进至汉中沔阳一带时,钟会一面亲自到诸葛亮庙前进行拜祭,一面传令军中,严禁在诸葛亮墓周围放牧战马,拾草打柴,表示了对敌国名相的尊重和敬仰之情。西晋初年,晋武帝曾专门询问过给事中樊建,让他谈一谈三十多年前诸葛亮的治国之道。樊建介绍诸葛亮“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后,晋武帝十分感慨,他说:“太好了!假如我能够得到此人为之辅臣的话,岂能像现在这样事事都得我自己操劳呢!”

诸葛亮刚刚去世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内,人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推崇称颂诸葛亮。及至蜀汉亡国之后,诸葛亮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从晋代开始的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诸葛亮忠于国家、勤于王事的精神,都将诸葛亮看作是“忠君”的楷模。晋代张辅认为诸葛亮的功业是乐毅比不上的,他认为只要是认真考察并学习诸葛亮的美德,就是奸臣也能“立节”。因为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历代统治者为此频频给诸葛亮追加官爵,赐以庙号。晋朝封他为武兴王,唐朝封他为武灵王,元代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使诸葛亮的身价与日俱增。在最高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下,士大夫阶层也争相著书立说,编纂文集,使诸葛亮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唐朝初年杰出皇帝唐太宗对诸葛亮忠勤谋国的精神大加赞赏,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在弱主当国的情况下,为蜀汉政权的稳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要求房玄龄、杜如晦等股肱之臣学习诸葛亮“公平”治国。在唐初朝廷的倡导和影响下,整个唐代自上而下莫不对诸葛亮称颂备至。许多诗人墨客为我们留下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文。

李白在读了《诸葛亮后传》以后,赋诗曰:“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极力推崇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得,如同鱼水的关系,盛赞了诸葛亮统一宇内,矢志不移的浩然之气。杜甫在游览武侯祠时又为我们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既对诸葛亮尽忠益时、济世安邦的献身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又对他夙志未酬、大业未遂寄予深切的同情,这感人肺腑的诗句引起后世人们的共鸣。诸葛亮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泯灭,在离他去世五百多年的唐代,“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

历代人民更注重从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中汲取营养,特别推崇诸葛亮忠贞勤勉、律己节俭、忘我无私等美德,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使后世敬佩备至。人们将诸葛亮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就广泛地流传着三国时期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传说。及至宋、元时期,这些故事和传说就由民间艺人搬上了文艺舞台,在当时的评话和戏曲里,就有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故事。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正史和流传已久的三国故事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作者倾尽全力对诸葛亮的智慧大加描写和渲染。在小说和戏曲的影响下,不少地方将诸葛亮看成是超凡越圣的千载神明。有人甚至赋诗说诸葛亮的“阴计暗遇天地合,壮志曾将鬼神役”。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比较通俗而准确地把握了个别杰出人物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诸葛亮的故事还在广泛流传。现在西南地区的作佧佤人民也说,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的技术是“孔明老爹”教的,稻种也是“孔明老爹”给的。诸葛亮的名字甚至跨越了国界,在我国周围的不少国家或地区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日本政界有人极为钦佩诸葛亮忠于刘氏两代、尽瘁国事的献身精神,表示要学习诸葛亮,像他那样忠于自己的国家。诸葛亮不仅以其道德情操风范后世、也以其聪明才智受到历代人民的推崇。他那献身精神,忠贞谋国,谦虑审慎、忧勤节、以其公忠体国,克已奉以的思想和作风给时人和后世做出了榜样,被称为“智圣”。世代传颂,载于千秋、万古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