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65

第65章 韩愈(6)

韩愈提出并阐述了“不平则鸣”和“文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韩愈认为“不平则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物”还是‘人”,概莫能外。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物”如此,“人”也不例外。当人“不得已”的时候,即才能受到压抑,理想和抱负不能顺利实现,就必然发之于歌,形之于言,以“鸣”的方式来发泄胸中的郁闷和不平之情。他将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看作“善鸣”的人物,既肯定伊尹、周公厅子、孟子等儒家先圣善呜,也承认不是儒家学派的杨朱、墨翟、老子、庄子等也善鸣。韩愈提倡的“古文”,不仅是传播儒学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他还认为,只有反映人生和社会不平的文学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上乘之作。

在韩愈看来,那些过着锦衣玉食生活,仕途通达的“王公贵人”,他们“气满志得”,没有不平之事,没有不平之感,他们不会有不平之鸣,即使有,也不过是舞文弄墨的肤浅之作,不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只有那些志趣高远,才识过人,才能写出反映社会不平,表达个人真情实感的不朽之作。

韩愈不仅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古文理论,而且还写出了大量的传世之作。韩愈注重理论建设,重视创作实践。

韩愈的散文成是他古文理论的最好注脚。韩愈的弟子李汉在编定《韩昌黎文集》时写的序言中说:在韩愈推行古文时,当时的人们对古文的认识,有一个从惊怪、嘲笑到认可并甘心接受的过程,推动人们认识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

从现存韩愈的散文总共有355篇,它包括论、说、传、记、颂、赞、书、序、状表以及祭文、碑志、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来看,韩愈的精雕细刻,千锤百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韩愈的议论文是历来古文读本中的首选之作。如《原道》、《原毁》、《论佛骨表》、《进学解》、《送孟东野序》等篇,都是历代相传的不朽之作。《送李愿归盘谷序》,借李愿之口形象地描写了三种人,表达了作者鄙视炙手可热的权贵,赞扬高洁不污的处士嘲笑追名逐利的官迷的真情实感。

韩愈的杂文是他“不平则鸣”文学理论实践的结果,是被称道的文艺珍品。杂文的锋芒指向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内容入木三分,表现手法大胆辛辣,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韩愈的记叙文体裁各异,他善于选取题材,运用简洁凝练语言,把不同的人物、事件,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如《张中丞传后叙》,记述了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南雾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迹。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绘声绘色,可歌可泣。生动地塑造张巡等人的英雄形象。

韩愈的抒情文,多见于祭文、序文和书信是韩愈的祭文,一反六朝以来祭文无韵不行,呆板生硬,华而不实,尽是空言的俗套,不拘常格,不顾惯例,采用自由的散体,通俗明晰的语言,将叙事、说理、言情自然而巧妙地联成一气,使祭文产生了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祭文的代表作,为悼念亡侄十二郎所写的不朽之作。十二郎与韩愈年岁相近,二人童年都由韩会夫妇捕养,又都有伶仃孤苦和颠沛流离的遭遇,并在这种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二人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十二郎的过早去世自然使韩愈悲痛欲绝,并勾起他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于是身世的不幸,兄嫂的抚育,与十二郎一起生活的情景,都一齐涌向心头。在这种情况下,他感情的闸门大开,信笔拟就这篇祭文。祭文中,有深切的怀念,不尽的哀思,无穷的悔恨,自责与内疚,字字如泣如诉,句句如血如泪。在写作方法上,几大部分以“情”为主线,有机地联成一体。每一部分分成几个段落,每段又有层次,层次之中多有曲折。恰如万水回环,千山合抱。各种记起的往事,直人文中,再经过巧妙地切换组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韩愈的散文中大约有70余篇。也占有相当的数量,韩愈久负文名,韩愈在撰述碑志时,打破六朝以来形成的“铺排郡望,藻饰官阶”的陈规旧习。他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通过剪裁处理,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素材,深入地发掘,利用灵活多变,进行构思创作。《柳子厚墓志铭》,以含蓄的语言,回顾并叙述了柳宗元的一生,鞭挞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突出了柳宗元的崇高美德和杰出文学才能。他满掬同情之泪诉说了柳宗元“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的不幸遭遇。在韩愈撰写的一部分碑志中,摆脱了一味歌功颂德的陈旧格调,提出一些委婉的批评,在当时十分可贵。

韩愈的作品中叙事、抒情佳品的书信,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既有论文谈艺,也有求人引荐,用于亲友之间互通音讯,诉说人生,交流感情。多有感情自然,风格清醇等特点。

韩愈另有一种散文,完全出之于虚构,具有小说的意味。曾被人讥为“游戏之文”,是文学价值很高的优秀作品。如《毛颖传》该文以寓言传记的形式,诙谐幽默的笔法,描写了曾为秦始皇父子效力多年、具有创业之功的毛颖,年老被疏的命运。指出统治者寡仁少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不平积郁。

综观韩愈的散文是我国散文宝库中最为珍贵的佳品。

韩愈的散文,主要突出在“气势雄壮、刚健宏肆。立论坚实逻辑严密。没譬取喻,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勇于创新”特色。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韩愈不仅把文体由部体转变为散体,扭转了骈体文独霸文坛的局面,使先秦两汉以来的散体文重新取得了主导地位;而且还使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和革新发展。他不仅提出并完备了古文理论,而且创作出大量的不朽篇章,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韩愈在大力提倡散文的同时,极大的兴致投入到诗歌的改革和创作之中。无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方面,还是在诗歌的语言风格方面,韩愈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开拓了有别于李、杜的诗歌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是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

流传至今的韩愈诗歌共有405首。从诗歌的形式上看,他创作的古体诗较多,约占总数的1/2以上,近体诗最少,七律只有13首。从诗歌所反映的内容看,题材颇多,涉及面较广。

综观韩愈的数百首诗作,主要表现韩愈关心民间疾苦。韩愈自幼孤苦,半生坎坷,了解下层百姓,体察民生的艰难,他的诗歌有不少直接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一诗中,追忆了昔日关中旱灾中的所见所闻。他在诗中说:虽然“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但官府不管百姓的死活,“未免烦征求”。在谈到天灾人祸造成人民破产逃亡、卖儿弃子、饿死道畔时,又说:

“传闻阎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亲逢道边死,仁立久咿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