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800000023

第23章 唐代(6)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像是骂他,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看看。华原城离他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原城去了。柳公权一进华原城寿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者们阵阵喝采。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头没有说假话,惭愧极了,心想:我与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噗通”一声跪在汤老爷爷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

汤老爷爷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汤老爷爷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涝池,旱塬上盛水的大池子);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着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注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原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八十多岁去世为止。

一言心语

学而不厌。永不满足是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最可贵的精神。试看那些不断获得成功硕果的人。无不具有这一重要特征。

杜牧的传说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人(陕西西安),字牧之,号樊川,晚唐时期文学家。他与同时的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至今留有《樊川文集》。

杜牧判案

传说有一段时期,杜牧在池州当刺史。他为官清正,又有才能,不久,就把池州治理得“树绿葱葱,花红艳艳”,一派繁荣景象。可是杜牧的对头,却跑到杜牧的上司秦御史那里告了杜牧一状,说:“杜牧在池州不理政事,只知喝酒游玩,害民误国。”

秦御史问到:“何以为证?”“有诗为证。杜牧在池州城南写诗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城北泾川镇水西寺题诗说:‘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秦御史说:“啊——,让我亲自去查查。如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定惩杜牧不赦;属假,办你诬陷也不宽容。”

秦大人带了两个中军来到池州,刚好杜牧理案即将完毕,正要退堂。秦大人就此在公案一旁坐下查看,见无积案,所有案件“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可秦大人还是放心不下,心生一计,立即吩咐两个中军:

“你俩到衙门口看着,有没有要申冤的人,有没有无理取闹的人;如果有,带上堂来,让杜大人审理。”

两个中军来到衙门口,但见来往行人,士农工商,面带喜色,各理其事。好大一会儿,并无怒骂打闹的人。

中军甲对乙说:“看来秦大人是要看杜大人亲自理案。可是,又没有要打官司的,也无打骂的,这如何办呢?”

“这可苦了我哥俩,腿站得酸痛,眼望得麻胀,就是……就是没人来打官司。唉——”

正说着,过来一个人,这人有点特别:光着脚丫,卷着裤筒,一手拎着一双新鞋,一手拎着一包中药。

中军甲把嘴凑到中军乙耳边,嘀咕说:“这人,‘冬水田里栽麦——怪哉(栽)’,就抓他。”

“行!管他是个什么葫芦,且看杜大人如何开瓢。”

说完,两人走到那人身边,把木枷往那人头上一套,说:“走,上衙门去。”那人执拗不过,被推推搡搡地拽进公堂。他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跪在大堂下,说:“老爷,我是个老实人,我娘病在家中,我上城给她抓方子,未与人争,未与人吵,更未与人打,不知老爷抓我为啥?”

杜牧一听,是个良民。再看看秦大人,板着脸坐在一旁,心里便有了数,心想:秦大人要亲眼看看我如何审案。可是衙门抓人,是好抓不好放。清官不兴胡来;就是放掉,人家也要议论的。衙门名声要紧。好吧,你秦大人要亲眼看看,就审给你看看吧!

于是,杜牧对那人说:“抬起头来!”

那人把头抬起,杜牧把他上下打量一番,说:“大胆,自己的过处还不知道?看你这个样子,赤脚卷裤,手提鞋儿,只知爱惜你女人的针线却不顾惜父母给你的肤体,实属宠妇欺老。本应责打十板,姑念你无知初犯,恕你无罪,以后再不准这样了。回去吧!”

那人看看自己的一身打扮,默然无语,涨红了脸,爬起来,向杜牧作了一个揖,说:“谢大人!小人下次再也不敢了。”说完,便出了衙门。

放走“犯人”,杜牧向秦大人说:“秦大人,恕卑职无礼啦。”

“有话照说。”

杜牧转向两个中军,说:“你二人可知罪?”

两个中军望着秦大人,不敢吭声。秦大人说“这——”

杜牧说:“无辜抓人,一害百姓身心,二毁衙门声誉,应该治罪不饶。来人,给我每人责打二十大板。”

两个中军赶忙跪倒。秦大人赶忙挽起袍子,走到杜牧身边,说:“贤契,我佩服你的才智。只是他两人所为,是老夫指使的,看老夫薄面,饶了他们吧!”

杜牧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劳累了大人。好吧!免了吧!请大人到书房里叙话。”

杜牧与秦大人到书房刚坐定,有人来向秦大人报告:

“那个告状的人跑了。”

秦大人说:“好啦,这种小人,不足道哉!哈哈。”

杜牧也笑了。从此杜牧更加声名远扬。

一言心语

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他不仅文才卓越,而且政务精明。在上述传说中,反映出了他干练精明、利索的断案能力。行的端。做的正。既有绩效的见证,更能以此给试图诬陷的小人以彻底地挫败。

陆龟蒙的传说

陆龟蒙(?一881),字鲁望,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淞江南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晚唐文学家,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著有《甫里集》。

陆龟蒙斗鸭池

吴淞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叫甪直镇。唐代大诗人陆龟蒙曾经隐居在这里,所以它又叫甫里镇。他为人正直,很有学问,在官场上浪迹几年后,就早早隐退而居,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大家都很喜欢他。

陆龟蒙家住在白莲寺旁。他住的地方有一座“清风亭”,亭旁边有一座池塘。清风亭,是他经常在那里读书的地方。池塘,是他养鸭的地方。鸭群成双成对地在池里觅食、嬉水、争斗,所以叫“斗鸭鸟池”,非常有趣。

有一天,朝中来了一个太监,见池里鸭群嬉水争斗追逐,十分高兴。尤其是那只五彩头毛的雄鸭,羽毛闪闪发光,漂亮得像只雄鸳鸯,非常讨人欢喜。有人告诉太监,这就是陆龟蒙最心爱的一只鸭子。太监一听,心中升起一股无名怒火,拉起弹弓,“咚”一声,弹子正巧打在雄鸭的头上,雄鸭惨叫一声就死去了。

陆龟蒙听见雄鸭惨叫声,急忙从屋内奔出来,只见他心爱的雄鸭已经死在池中,鲜血染红了一片池水。再看看太监,手里拿着弹弓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陆龟蒙十分生气,但他不动声色,上前施礼道:“请问,这鸭是你打死的吗?”太监瞪了他一眼,用鼻孔嗡了一声,说:“正是。”

陆龟蒙不紧不慢、压低嗓子说:“你闯大祸啦!”

太监莫名其妙地说:“什么?什么?”陆龟蒙说:“这不是平平常常的鸭子,这是我进贡给皇帝的‘贡鸭’,现在被你打死了,你看怎么办?”

太监“啊”一声,急得额头上直冒冷汗。他定了定神,眼珠贼溜溜一转,带着狡猾的笑脸问:“你的鸭有什么记号?”“我的鸭已上书皇上,它的叫声特别好听。”“别吓人,鸭子是粗嗓门,有什么好听的?”“对啊,平常鸭子叫起来嘎嘎嘎,而这只鸭子叫起来哈哈哈,跟人笑差不多。它不但会笑,还和八哥一样会讲话,大家叫它‘能言鸭’,这可是稀世珍宝。如今我只好上书皇帝,说鸭子是你打死的!”太监一听,面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灰,一会儿白,一会儿黄,吓酥了。太监抖着喉咙甩着腿,苦苦哀求:“大人,我有眼不识泰山,请多多包涵,你给皇上上书,只说鸭子生病死了,切莫提我,我……我赔,我愿赔。”

陆龟蒙趁势教训道:“今后遇事要谨慎,切不可胡作非为!”太监连连拱手称谢。

陆龟蒙智斗太监,为大家出了一口气。他智斗太监的这个斗鸭池,一直保存到现在。其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一言心语

对于恃强凌弱的狂妄之徒。如果正面斗不过他,不妨用智斗的办法。只要运用巧妙。就会有力重千钧的效果。使对方威风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