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员外把曾巩请到家里,开门见山说:“曾先生如果能把读书秘诀传授我儿,一定重谢,重谢!”曾巩心想:求学问全在勤奋刻苦,不过他们哪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倒不如提出三个条件,看他父子如何回话,便说:“要说秘诀也不过三条。”赵员外忙问:“哪三条?”曾巩说:
“第一,赵公子平日酒肉无度、肚腹胀满,文章读不进去,先饿三天三夜。”赵员外连连点头:“照办,照办!”
曾巩提第二条:“每天三更起床喝一杯黄连水,连喝一年。这就叫‘书从苦中来’。”赵员外哪知曾巩话中有音,所以又连声说:“照办!”曾巩哈哈大笑一阵之后,便提出了最后一条:“人们常说墨水喝得多,学问就会高。读书岩下有个洗墨池,请公子每天去喝上几碗。”赵员外心想:这条捷径早就有人讲过,怎么我就一直想不起来呢?他连连举杯感谢曾巩的开导。
曾巩走后,赵员外马上叫儿子来商议。赵成龙心想:
饿几天不怕,我肚子里饱得很;三更起床喝黄连水,又困又苦,真难做到;喝墨水,虽然也难喝下去,既然喝到肚子里能变成学问,再好不过了,便硬着头皮向父亲表示:“我不妨先试试第三条吧!”赵成龙马上就往读书岩跑去,看见洗墨池乌黑的池水,心里十分高兴,一头栽下墨池,恨不得一口气把墨水全部喝光。不料他双脚一滑,“噗通”一声,掉进池里,再也起不来了。
一言心语
愚昧之人听说过不少。可很少有像本传说中所言的。
但从这虔诚的愚昧中。你也能感受到这个员夕卜以及他的儿子对学问的渴求吧,可惜是甚于白痴!
王安石的传说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诗文大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流传至今。
下马拜荆条
传说,临川东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上青竹成林,松柏满布;山下汝水北去,岸柳成荫。就在山与水相连的地方,有两块怪石,其状如蛤蟆戏水。
相传这两块怪石是天公磔蛙,坠地化石,故此山得名蛤蟆山。北宋时期,蛤蟆山上有一座古庙,庙里是个书院,王安石在这个书院里读过书。
宋明道元年,王安石当时才十二岁,跟随“解官告老”的父亲回到故乡临川。回乡不几天,父亲就把他送到蛤蟆山书院去求学。教书的先生,是一个仪表威严、学识渊博的老秀才。他讲课时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在书院里,王安石喜欢和那些出身贫寒的同学接近。有时,趁先生不在,经常邀一些要好同学到书院附近的山头上练习拳棒,强健筋骨。在此期间,他还结交了好些进不起书院的乡村牧童,从他们口里了解到一些乡民的苦难和不幸,对平民百姓寄予同情。
一次,王安石听说有一个牧童的母亲病重,无钱买药,便跑到家里偷偷地拿了父亲几两纹银,送给了这个牧童。
由于交朋结友甚多,在一段时间里,把读书倒放到一边去了,上课常常迟到。一些和他要好的同学,受他影响,也常迟到,惹得先生好不气恼。
一天上午,老先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解古文。一位同学悄悄告诉王安石:附近村子里来了一位精通十八般武艺的江湖豪侠。王安石早就想习武济贫,一听这话,再也坐不住了,便和那个同学偷偷地溜出了书院,飞也似的向村里跑去。
先生讲完课后,发现王安石不在,一时怒从心起,真恨不得把这顽童找来狠揍一顿,可是谁也不知道他跑到哪里去了。
第二天早晨,先生在蛤蟆山前的荆树下踱步散心,恰好王安石和几个同伴迎面走来。先生见王安石正谈兴勃勃、若无其事,昨日积下的怒火禁不住又燃在心头。
他顺手从身旁的荆树上折下一根荆条,朝王安石屁股上就是一顿猛抽,边抽边骂:“王安石,你好大的胆子,竟敢邀伴逃学,破坏书院规矩,该当何罪!”王安石自觉理亏,既不申辩,也不哼声。
待先生怒气稍消,王安石忍着疼痛,从容正色地回答道:“先生,不是我不愿好好读书,实在是时局不让我好好读书啊!”
“这话从何谈起?”先生以为他在故弄玄虚。
“先生,我想你比我更清楚,现在国内朝政腐败,黎民怨声载道,积贫之势已成;国外夷狄入侵,朝廷卑躬屈膝,积弱之局已定。国家兴衰,平民有责,你叫我怎能安心读书?”王安石侃侃而谈,露出忧愤的神色。
先生看王安石年纪虽小,胸襟却十分宽阔,不禁暗自称奇。他对王安石说:“你的忧虑不无道理,但国家如此之大,有多少朝廷命官、志士仁人想整顿朝纲而无能为力。你一个孩童,即便愁坏了,又有什么用呢?”
“事在人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就不信国家如此局面不能改变。”王安石满怀信心地对老师说。
“安石,你有何高见?”
“依我看来,要改变天下积贫积弱之势,国人只有弃文就武!”
“此话怎讲?”
“文人学士,纵有满腹经纶,能均贫富,驱夷狄吗?你看那些江湖豪杰,闯就包天大胆,练得一身武艺,路见不平,便可拔刀相助。那比读书可有用得多啊!”
王安石此番见解,虽未免幼稚偏颇,但气概倒也非凡,先生听了暗自兴奋。于是,他循循善诱地说:“安石,光文不武,当然难以自强御侮;但光武不文,又怎能审时度势、改革弊政?治国安邦,必须文武相济才是。”
王安石一向恃才傲物,以为所行不偏。经先生这一指点,立时脸红起来。深思好问的习惯驱使他去问个水落石出:“先生,那你说当务之急,到底靠什么改变国家时局?”
“我以为国家贫弱至此,在于不知法度。只有改变法度,方能图强。而要变法图强,当今之急,唯盼能人辈出。如果天下能人辈出,变更弊政,破除旧习,定能挽狂澜于既倒啊!”先生这番言语,犹如一盆清水浇头,使王安石猛然省悟。他立即说:“先生,我长大后就做一个这样的能人,为国立法,革新图强,你说能行吗?”
先生说:“像你现在这样东游西逛,不潜心求学,能有所造就吗?古人云:树长于根,水出于源。又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你既有如此大志,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起,你必须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探求治国之道,将来才有益于社稷,造福于黎民啊!”
王安石猛击一掌说:“对,知书方能明理,知书方能治国!先生,从今后,我一定好好念书,不负师望。”
打这以后,王安石真的变了。他手不释卷,苦读精思。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内心无比欣慰,更加着意栽培,王安石也愈加专心致志。师生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光阴荏苒,王安石在蛤蟆山书院受业期满,他依依不舍地拜别先生,外出深造了。
庆历二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赴京应试,一举中了第四名进士。第二年,被派往淮南做判官。这期间,他经常深入乡间,了解民众疾苦,为后来的“变法”寻找了许多依据。同时,他还惩豪富,除贪官,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王安石十分怀念自己的先生,逢人就推崇先生对他的教导。
一年夏天,王安石回到临川,未进家门,先拍马直奔蛤蟆山,拜谒日思夜念的师长。谁知,这时蛤蟆山上古庙已毁、书院无存,老秀才早已迁居外地,并且亡故了。
王安石想起先生当年的一番苦心,心中无限痛惜与伤感。
他低头沉思,径自朝山前的老荆树奔去。“见荆树如见先生”。到得树前,他急忙翻身下马,面对满树荆条双膝跪下,磕头便拜。拜毕,又和侍从们一道,挥锄铲除树旁杂草,培土浇水,似期它长青不凋。临别时,王安石还捐款修亭,以资纪念。
一言心语
一句话能开启人的心智。一句话能影响人的一生。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从本传说中。反映出了王安石尊敬老师、怀念老师的眷眷之情和美好的品质。
苏轼的传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文书画方面造诣很高,诗文有《东坡七集》等。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寿宴斥群丑
传说宋朝元佑年间,苏东坡受哲宗委托,微服轻装到浙江暗察民情。
一天傍晚,他来到了处州府,听人说,处州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都到当地富豪留山虎家里去吃寿酒。苏东坡一想,好啊,官绅勾结、鱼肉百姓,早就有人告到朝廷,今日我就亲赴寿宴,当面见识一番。于是。他备了一份“寿礼”,向东门留山虎家走去。
留山虎,家有良田千亩、森林万顷,庄客上百,人称“处州霸王”。这天夫妻双双做寿,一府七县的大小官员都已到场。就在这时,留家总管禀报:“客人到!”
留山虎斜眼一瞄,是个年约五十的过路人,风尘仆仆。
总管送上礼单,上面只写着“清风锁一盒”,他想这一定是什么宝,就小心翼翼地接过檀香木制的盒子,问客人尊姓大名。客人却笑了笑说:“少刻便知。”
入席了,寿堂第一桌的首位没有人坐。杨贵、王笔同其他几个县令,故意让来让去。留山虎假作客气地说:“谁坐首位都行,不要谦让了。”苏东坡趁机说:“主人说得对,恭敬不如从命,我来吧。”便大模大样地坐了上去。王笔一看不对,便借故道:“人说,诗助酒兴,我们还是来赋诗,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么样?”众人齐声赞同。只有苏东坡笑而不答,王笔料定他不会作诗,于是领头吟了起来: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知县接说:
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随后,杨贵也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最后,轮到苏东坡。只见他从容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东坡吟毕,寿堂内立即喧哗了。因为“龟”和“贵”
同音,“鳖”和“笔”同音,这不是分明在骂知府大人和县令王笔吗?当下王笔大怒:“大胆,今天留老爷和夫人寿庆,你不祝贺,反而侮辱他们是‘龟’和‘鳖’,真是岂有此理。”苏东坡厉声说道:“呔,无知小人!要说骂,霜雪见不得阳光,煤炭遇火化成灰,茶酒进肚变成尿,这才叫骂。只有龟鳖是长寿的标志。古人有‘寿龟’之说,难道你连这个都不懂吗?”说得他们无话可对。知府杨贵这才知道来者绝非常人,于是改口问道:“请问贵客高姓大名?”
“我乃苏东坡!”苏东坡答道。
众人一听,如雷贯耳,天哪!他就是京城里的大官苏东坡!一时寿堂上一百多人“唰唰”地向苏东坡下跪。
知府、县令哀求道:“恕小的们有眼不识泰山。”
寿宴散后,留山虎打开苏东坡送的礼盒,想看看“清风锁”到底是什么模样。可是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
老弟无钱远道来,
身边只有一枝梅;
借得一盒清风锁,
送汝成仙上玉台。
留山虎想,“成仙”是离开人间之意,“玉”与“狱”
同意,即是“地狱”,难道我的所作所为他都知道了……他吓得汗淋如雨瘫倒在地上。
果然,苏东坡后来回到京城,向皇上奏明这三人鱼肉百姓的罪行,将他们处刑判狱,处州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一言心语
有道是“真人不露相”。越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越不会着意卖弄。而往往那些稍有点文墨的人。却自命不凡。由此也往往会陷入尴尬之境。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来做刺史了。这个消息一传出来,衙门前面每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可是,大家伸着脖子等了好多天,还是没有等到。
有一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扭到衙门里来,把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衙役出来吆喝道:“新老爷还没上任,要告状过几天再来吧!”
那两个人正在火头上,也不管衙役拦阻,硬要闯进衙门里去。正在这时,衙门隔壁那边转出一头小毛驴来,毛驴上坐着一个大汉,头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铜色的面孔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嘴里说着:“让条路,让条路!我来迟啦,我来迟啦!”小毛驴穿过人群,一直往衙门里走去。衙役忙赶上去,想揪住毛驴尾巴,但已经来不及,那人就一直闯上大堂去了。
只见那大汉把毛驴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来。管衙门的二爷见他这副模样,还当是个疯子,就跑过去喊道:“喂!这是虎座呀,随便坐上去是要杀头的!”
大汉哈哈大笑道:“哦,有这样厉害呀!”
管衙门的二爷说:“当然厉害!虎座要带金印的人才能坐的。”
“这东西我倒也有一个。”大汉从袋里摸出一颗亮闪闪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搁。管衙门的二爷见了,吓得舌头吐出三寸长来,半天缩不进去。原来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苏东坡啊!
苏东坡没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来得及放号炮,一进衙门便坐堂,叫衙役放那两个要告状的人进来。他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谁是原告?”
两个人在堂上跪下。其中一个说:“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个说:“我叫洪阿毛。”
苏东坡问:“李小乙,你何故状告洪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