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800000040

第40章 清代(4)

有一回,曹雪芹一连三天未见马青露面,一打听,才知马青病得不轻,便大步流星地跑到他家,却见马青昏昏沉沉地躺在炕上呻吟。曹雪芹走近炕前,为马青号了脉后,便胸有成竹地跑到村头的池塘边,割下一把野生的水芹,熬成汤,令马青喝下。药到病除,不上三天,马青就恢复了健康。从此,曹雪芹的名声大振,前来求医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也因此就地取材,以水芹和从山中采来的草药为主,为当地群众治病,分文不收。老百姓都说他是华佗冉世。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叫“雪芹”的号,意思是说愿做乡间的一棵野芹,为饥者充饥,为病者治病。以后又起了“芹圃”、“芹溪”两个号,以反映他矢志为民的意愿。

一言心语

曹雪芹虽然自身艰苦,但仍有一颗服务于他人的高尚之心。可钦可敬。

曹雪芹与品香泉

香山的泉水可多啦!老人们说:“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香山三百寺,无寺没泉眼。”这里是神州宝地,名泉很多,要说哪一口泉水最好,说法就不同啦,什么“罗大天的泉养神仙,双清的泉炼过丹”、“喝了水源头儿的泉,养生保平安;常饮品香泉,管保活万年!”

正白旗的曹雪芹尝遍了香山的泉水,他的评论是:泉水清、泉水甜,烹茶要属品香泉!

品香泉,源头在得山法海寺南边的一个山洼里,泉水清清,长流不断。曹雪芹和他的朋友鄂比先牛,差不多每天早晨都要到这里来溜弯儿。回来的时候总要带上一壶品香泉的水,沏茶喝。鄂比直纳闷,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单喜欢喝这个泉的水。雪芹告诉他:“香山大小七十泉,我都品尝过了,独有这品香泉水清冽、味香甜,水质最轻,有养生延年的功能。不信,你可以尝一尝!”

鄂比说:“我看水源头儿的泉也不错嘛!”雪芹笑了笑说:

“老弟说的可是外行话啦,水源头儿的泉水固然也不错,与品香泉相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鄂比听了,摇摇头说:“恐怕也不见得吧,一股泉水,都让你给说神了。”

一天早晨,鄂比先生又来邀曹雪芹到香山闲溜。雪芹写《红楼梦》正写到兴头儿上,不能相陪,就请鄂比顺便给带一壶品香泉的水来。

鄂比不负朋友的委托,把泉水捎回来递给雪芹。二人一边聊天,一边烧开了泉水,沏了两碗茶。曹雪芹刚喝了半碗,就把茶碗放在桌子上,问鄂比先生:“这壶水是从哪股泉水打来的?”鄂比一愣,笑着说:“这是品香泉的水呀!”雪芹一听哈哈大笑,说:“老兄你真的开玩笑。你不要蒙我啦!这壶里盛的是两股泉的水,一半是水源头儿的,一半是品香泉的。”鄂比见雪芹说得那么肯定,就问:“莫非你刚才没有写书,偷偷跟着我上山去了?”雪芹说:“我这碗茶,上边半碗水清味儿正,是品香泉的水;下边半碗就逊色多了,是水源头的泉水。是你老兄捣鬼了吧?”

鄂比先生开的玩笑被雪芹看破,就如实地告诉了雪芹,他确实是先去水源头儿灌了半壶水,又到品香泉灌了半壶水,想试一试雪芹能不能品尝出来。他称赞雪芹说:“你真是茶仙再世,陆羽复生,不光有识别杜康的本领,还是一位品茶的高手啊!”

这个故事传出去,品香泉的水就出了名啦。远近的人都到香山来取水烹茶。有人还说:品香泉的水能医治百病,常年饮用还可益寿延年哩!后来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就在品香泉修建了一座小行宫,泉水被皇家独占了。

乾隆住在紫禁城里的时候,也有一辆专门运送泉水的龙车,天天把品香泉的水,送到皇宫里去。香山一带的老百姓,谁也喝不上品香泉的水啦。

一言心语

曹雪芹的品茶之道。高超神奇。不论是真是假。都可见他对茶的钟爱及颇有研究。

袁枚的传说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朝时期的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予不语》等流传至今。

袁枚品茶

传说袁枚一生最喜欢饮茶,考中进士后,不愿做官,立意周游名山大川,品尝各地名茶。在游览浙江西湖,饮过龙井茶以后,他又到江西,登庐山,过湖口县石钟山,至婺源县饮过阳羡茶,赞不绝口,称为好茶。又从江西到福建,他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武夷山,也不稍事休息,就沿着羊肠小道攀登幔亭蜂,凭吊了太姥、武夷君的遗迹;登上天游峰,站在双览台放眼望去,见云海出没在山谷峰岩之间,似觉成了神仙中人,怎么也不想离开了。

袁枚每到一处,不论是道观的道士,还是寺庙的和尚,看他谈吐风雅、仪表非凡,无不争相献茶,端出果品,殷勤招待。一次,在武夷山的寺庙中,袁枚急着要品尝一下武夷岩茶,以偿宿愿,可是接过茶杯一看,茶色太浓,叶片又大,第一个印象就不好,小试一口,苦得像喝药。

他就放在一旁茶几上,再也不看一眼。几天来,他跑遍武夷山寺庙,饮的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茶,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为此事专门拜访了武夷宫的道长。

这武夷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房屋三百余间,周围的祠堂、庙宇、亭台有几十座。南唐保大二年元宗李碌的弟弟李良佐,就在这里修道,一住三十六年,死了葬在宫后面。宋朝有很多名人,像辛弃疾、陆游、朱熹等人,都曾经负责管理过武夷宫。袁枚进到宫中,道长亲自出见。袁枚见道长年逾古稀,俨然神仙中人,肃然起敬地起身相迎,告坐后,尝过童子献上的武夷岩茶,寒暄几句,问道:“陆羽每次饮茶,都要满饮七大碗,还著有一部《茶经》,故此人称为茶圣。但他的著作,都没有提到武夷岩茶,不知何故?”

老道长领会到他提问的含意,没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书橱旁,抽出一部书回到原位,指着书上的诗句给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过书,根据所指,只见上面是范仲淹《斗茶歌》中的几句诗:

年来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过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袁枚早已看过《斗茶歌》,今天再看,想到连日所尝过的武夷岩茶,觉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有点言过其实,但在老道长面前,又不好直说,只是默不作声。

老道长望了他一眼,说道:“武夷岩茶,没有见诸《茶经》,足见陆羽著书立说,态度严谨,非道听途说者可比。据蔡襄考证,陆羽就没有来过武夷,故没有提到武夷岩茶。蔡襄著的《茶经》,对武夷岩茶言之甚详,不知先生过目否?”

袁枚听了老道长一席话,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两眼望着老道长,一言不发。老道长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辞可以说服他的,便说道:“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将老朽饮用的茶,请先生试一试,如何?”

袁枚一听,连忙起身,表示感谢。老道长命童子重新备茶,不一会儿,童子用精制茶盘,端出崇安遇林窑烧制的黑瓷茶具,杯子像胡桃,壶小如香椽。老道长持壶在手,满酌一杯,最多不过一两,请袁枚品尝。袁枚遵照老道长的吩咐,持杯在手,先闻其香,再试其味,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吞下,顿觉心旷神怡,和这几天饮的茶,大不一样。他又自酌一杯,先闻香,后试味,再慢慢吞下去,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精神倍增,疲劳顿消。他一连吃了五杯,才连声说:“好茶,好茶!”

他起身谢了老道长,又一连喝了三壶。老道长看袁枚嗜茶如命,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微笑。

袁枚说:“不瞒老道长,袁枚唯一嗜好就是饮茶。天下名茶不少,看来龙井味太薄,阳羡少余味,和武夷岩茶相比,不过是水晶和玉之不同。武夷岩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老道长见袁枚赞美不已,就告诉他来武夷数日所饮之茶,那是招待一般游客用的。袁枚听了大笑不止。

袁枚第二天没有走,一直和老道长饮茶论道。

老道长称赞他:“事必躬亲、态度严谨,当今之世,难能可贵!”

袁枚也笑着说:“差一点失掉了这个机会,领略佳茗,实在令人高兴。”

袁枚在了三天,才和老道长依依惜别。

袁枚回到家中,还念念不忘武夷岩茶,对亲戚客人故旧称赞不已,在他有名的《随园诗话》食单章中写有:

“赏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

一言心语

中国的茶道。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可道可名亦可悟。袁枚对武夷岩茶的衷爱,既能说明茶道是一种艺术。也能说明它给人的一种精神享受。

刘墉的传说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

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清代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有《石庵诗集》传世。他是乾隆最宠信的汉族官员刘统勋的儿子,继承了父亲忠正廉明、刚直不阿的优良品德。

巧施妙计斗和坤

刘墉在朝为官的二十四年中,正是和珅在朝中专权之时。虽然碍于乾隆,刘墉无法与和珅发生正面冲突,而不得不以“太平卿相”的面貌出现,但刚正不阿的他又岂能容忍和坤如此张狂。于是,他便在暗中与和珅较劲,旁敲侧击,借以挫和珅的威风。刘墉天生聪明,又极善辩,所以大多数回合都是以刘墉胜出,和珅当众难堪、吃哑巴亏而告终。

每逢大年初一,和坤必定会去皇官为乾隆拜年。这天,刘墉披了一件沾满油渍的破烂衣服,让人在自家门口倒了水,等在门边。等到和坤的轿子路过门口之时,他忙迎上前去,请和珅下轿到府中一坐,无奈,和坤只得下轿。谁知刘墉一见他下轿,便跪倒在地上,五体投地,按大清礼节,同级官员必须以礼相待。和珅自然不敢违律,于是便极不情愿地跪下回礼。起来时,他为拜见皇上而特意穿的玄绣袄、貂帜孤裙已染上一片污渍了。

受此捉弄,和珅又气又恨,跑到乾隆面前哭诉。哪知乾隆一笑了之,令和坤无可奈何。

乾隆丙戌年,天下大旱,尤以山东、直隶两省受灾程度最重。到了冬天,这两省更是哀鸿遍野,令人惨不忍睹。无奈当时国库吃紧,朝廷无法全力赈济灾民,于是刘墉与纪晓岚便想出了请京城首富和坤人瓮,向和坤募集赈灾银两的计策。商定具体方案之后,二人便依计行事。

几天后,和坤便得到了刘府向山东老家偷运二卜万两白银,无偿给灾民的消息。这一消息顿时令和坤精神抖擞,以为扳倒刘墉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便纠集家丁,拦截了刘府的驮队。和坤实指望赃物在手,告刘墉一个贪赃枉法罪,不曾想追到的却是一箱鹅卵石,中了刘墉的计,反被刈墉以和王申置山东十万灾民死活于不顾、私自拦截灾银的罪名告上了朝廷。

在乾隆帝面前,刘墉和和坤互不相让,他们一个说箱中确实是白银二十万两,另一个则连呼中计,一口咬定箱中装的是石头,根本不是什么白银,令乾隆难下定论。可是朝中大臣纷纷作证,说亲眼看到二十万两赈灾银两装箱起运,为保护和珅,乾隆帝只好顺水推舟,令和坤速速回府,点出四十万两白银,交给刘墉运往灾区,以赈济灾民。

因此次巧施妙计,刘墉不但为灾区募化了四十万两赈灾银,救济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而且他不惧权势,敢在老虎嘴里拔牙的举动更是赢得了满朝文武的钦佩和百姓的称赞。而这件事情,也被传为佳话。和珅这一次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恨刘墉人骨,但却始终处于下风,对刘墉无可奈何。

一言心语

刘墉秉性刚直。不攀附贵。善用妙计智斗奸臣。其品德让人敬仰。其智慧让人惊羡。

以诗相戏挫奸佞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从湖南巡抚任上回京,与和珅同在朝中为官。传说当时,和坤仗着有乾隆撑腰,在朝中作威作福,飞扬跋扈。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大臣们纷纷趋附于和珅。但刘墉、董浩、纪昀、铁保等大臣始终坚持正义,不肯向和珅屈服。这自然引起和珅憎恨,于是和珅千方百计地为难这些大臣。

乾隆帝想让刘墉做吏部侍郎。因为吏部负责铨选考核天下官吏,极其重要,而刘墉又不为和珅所用,任吏部侍郎后必然对他有所牵绊,于是和坤便以刘墉个子矮小、面貌丑陋、背部有“驼峰”,有碍国体为由,试图使乾隆帝打消任刘墉为吏部侍郎的念头。但刘墉立刻以东晋陶渊明为例进行反驳。他说:“和大人说的不对,古代就有眼斜貌丑的人在朝为官,而且为官清正廉明、流芳百世的,有五柳先生陶渊明,至于陶渊明究竟是否眼斜貌丑,可以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句中得出结论。试问,茗非眼斜,陶渊明又如何能在东篱采菊却望见南山呢?”一席话,引得在场众人捧腹大笑,连乾隆帝也夸赞他才思敏捷。但和坤却进一步刁难刘墉,要他在金銮殿上,以“驼背”为题吟诗以证明可以担负起吏部侍郎这一重任。和坤本以为这下可以难住刘墉,谁知刘墉出口成章: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不但解了和坤的难题,而且在诗中隐晦地讽刺了和坤,使和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想阻止刘墉当吏部侍郎,却使刘墉既得到了皇上的赏识,稳获吏部侍郎一职,又使自己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丢了脸。

一言心语

对于奸佞之人,如果硬斗不行,可以采用智斗的办法。这是一策略。但应有极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