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800000007

第7章 先秦(6)

从第二天起,小屈原每天清早就来到井边,用清清的泉水冲洗散开的长发,濯洗鲜红的帽缨。长发、帽缨浸在水里,泉水就打起漩涡,跳起来为他洗脸。每次梳洗完毕,他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里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够检点,省察自己对楚国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从此,这照面井就像一面明镜,朝朝暮暮照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把心儿照得鲜红透亮,跟珍珠水晶一般。

这井水也怪,好人喝它,清爽津甜,不生疔疮;坏人喝它,五内俱焚,腹如刀绞。好人愈照愈美,坏人愈照愈丑,最后现出丑恶的原型。有一回,从郢都(当时楚国的京城,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来了一帮贪官,游山逛景,逛到香炉坪,听说三星岩有一眼宝井,一个个跑来盗宝。他们趴到井边朝水里一望,井底立刻现出一群牛头马面、****骷髅,一个个吓得口吐白沫,眼珠子直翻,抬回去,都病得掉光了头发、脱了层皮。所以古人留下有“照面井寒奸佞胆”的诗句。

千百年来,屈原家乡的人民出坡下田,收工路过,都要绕到井边照一照,洗净眼里的灰尘,涤去脸上的脏污。在明月当空之夜,姑娘们常常相约,来到井边对月绣花。有时失手,花针落地,不用费神,借着井里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拣起来再绣。所说在这里绣出来的花卉,格外鲜,格外美,蝴蝶飞来也不愿离开。老人们还说,当三星高照的时候,你伏在井台边等巧了,兴许还能从井底看到屈大夫那忧国忧民的容颜呢!

一言心语

从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可以使人感到“照面井”的天灵之性,好人愈照愈美,坏人愈照愈丑,显示出了“山水皆有情”的爱憎分明感。

“我哥回”

传说秭归县的苍山翠林中,西陵峡的云崖雾岭间,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一到五月端阳节,就跳上枝头,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叫唤:“我哥回,我哥回!……”

人们说:“我哥回”这种鸟雀儿,就是屈原的堂妹幺姑变的。

相传,屈原有一个叔伯妹妹叫屈幺姑。这个姑娘,是喝三峡水长大的贫苦渔家女,风姿俊俏,心灵手巧,性格刚强。村里人都晓得,幺姑飞针会绣花,飞叉能刺鱼,爬岩会砍柴,扒壁能采药。那清脆悦耳的山歌,唱过一坡又一坡,直唱得林中百鸟来应合。她曾驾着渔船,荡着双桨,迎着西陵峡里的风浪,送屈原四处走访。她曾陪送屈原,翻过一架又一架陡峭的山峰,穿过一片又一片翠绿的柑橘林,听民歌,采楚风(即采录楚国的民歌),帮助屈原在故乡橘林里写下了《橘颂》诗篇。有一回,屈原从郢都回到家乡,擂鼓募兵,抗击入侵的秦国军队。

屈幺姑听到这震动山河的擂鼓声,马上带领峡江上的渔民船夫,最先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帜,向屈原请战。这阵势威震归州(即今秭归县)内外,叫秦兵闻风丧胆……就这样,屈原无论是在青少年时代,还是入朝做官以后,都把屈幺姑看做是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骨肉难分。

万万没有想到,就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幺姑正在撒网打鱼,忽见云中飘下一条带子。

她站在船头,接起一看,心里一怔,这不就是屈原哥的腰带吗!

她立刻跳下船头,打起飞步,爬上九畹溪旁的仙女峰,遥望东南方,眼含泪水,默默念着:“屈原哥哥,你该没有出什么凶险事吧!你千万不能离开我们啊,快回来吧!归州的百姓想念着你,你的幺妹想念着你呀!”

这时,屈幺姑一边默念着,一边抚摸着屈原的腰带,心如针扎,难过极了。她茶不饮,饭不吃,久久地坐在仙女峰顶,遥望东南方,声声呼唤:“我哥——快回哟!我哥——快回哟!”直唤得草木低头,白云滴泪,山风呜咽,猿鸟吞声,连仙女峰千年松也躲在云雾里偷偷地擦泪。

第七天早晨,屈幺姑又爬上仙女峰,拨开云雾,强撑着哭肿的眼皮,向东南方的峡江望去,只见一条金光四射的大神鱼,驮着屈原的尸首,飞滩逐浪,向归州游来了。屈幺姑看见屈原哥尸首,像晴天一声霹雳在脑门上炸开。她心碎了,肝胆要炸裂了,一边呼天抢地痛哭,一边向山下河边飞跑。跑呀跑呀,石尖划破了双脚,她不觉得疼;棘丛抓破了她的衣衫,她没理会。她喊一声“我哥——快回哟!”众乡亲就呼唤一声:“屈死的三闾大夫安息吧,安息吧!”

金色的神鱼听到一片哭声,不忍让屈幺姑和百姓过分悲伤,便闪身一跃,将屈原的尸首驮到了太空,留下了屈原的一堆衣冠放在一座鱼形山脊上。刹时,乡亲们一齐拥来,有的忙着挖土,有的忙着打石条,有的忙着做红色的楠木棺椁,有的忙着打吊棺的铁链。没用多久的时间,便为屈大夫建造了一座高大的衣冠塚。

屈幺姑来到衣冠塚前,抚摸着哥哥的衣衫,越哭越伤心。她顿着脚,捶着胸,又悲痛又愤怒地说:“朝廷昏庸,奸臣得势,把个好端端的楚国弄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害得我哥哥和多少忠臣含冤而死,这……这叫人怎么活得下去啊!”

哭声刚停,屈幺姑一头撞在衣冠塚上,“轰”的一声,顿时昏死过去。乡亲们正慌忙来抢救,却见屈幺姑的身上忽然红光四射,借着一股青云,腾空而去了。这时,众乡亲仰望西陵峡的上空,只见屈幺姑的身影在彩霞中一闪,竟化做一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穿过金色的阳光,飞进了丛林。她还在声声呼唤着:“我哥回!我哥回!……”

从此,每年端午时节,这种鸟儿就在秭归的崇山峻岭中四处叫唤,一声声,一声声,从黎明到黄昏,叫得声嘶力竭,嘴满鲜血,还不止声。老人们说,那殷红的嘴,是屈幺姑呕出的心血染红的,那全绿的羽毛,是故乡的青山绿水披在她身上。“我哥回”这种鸟儿,是屈幺姑那颗赤诚的心变的。“我哥回”一啼叫,人们都知道屈幺姑又回故乡看望他的哥哥了。从此,每年端午节,归州屈原沱都举行龙舟竞渡,机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桡手(划浆的人),都在鼓声中高喊号子:“我哥一一回哟!我哥一一回哟!”老人们说,“我哥回”是一种吉祥鸟。

听到它的啼叫,就会大灾化小,小灾化无,长夜缩短,百病俱消;种田人一听到它啼叫,就知道是栽秧割麦的紧张时节了,都起在黎明前,收工在黄昏后,抓紧农时,不误收种;三峡的船夫渔民一听到它啼叫,大风大浪脚下踩,凶滩恶礁忙躲开,过滩船如飞,打鱼网网多;孩子们一听到它的啼叫,读书就更加专心致志了。

千百年来,屈原家乡的人民十分珍爱“我哥回”,不准任何人动它一根羽毛。打猎的青年见了它,自动掉转枪口;川江的艄公见到它,立即吹哨致敬……一言心语

一个美丽的传说,展示了一份美好的深情,这深情弥漫在神话之中,更显得浓郁、醇厚。

屈原与灵牛

湖北秭归县有个叫乐平里的小山村,位于县城东七十里的大山沟,屈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在这里,牛耕田是不用鼻绳子的。但是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牛耕田,也是要用鼻绳子的。那后来为什么不用了呢?

相传在楚怀王年间,屈原做了楚国的左徒官。为了体察民间疾苦,每次从郢都回故乡船行至青滩时,他总不愿抄水路走香溪去乐平里,而要在青滩下船,爬向王寨山,走三星岩、伏虎山,经北风垭,一路访问三老,请教耕、樵,问饥问寒,倾听民情。有一次,屈原回老家只住了七天,就要起身赶回郢都。他哥哥深知弟弟热爱祖国,时刻把楚国人民的安危放在心头,想再留他多住几天是留不住的。

于是就默默地为弟弟收拾行装。说是行装,其实主要是满满一担书简。这些青竹书简上,有屈原准备向楚怀王进谏的奏折,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辛”的肺腑之言,有屈原赞美楚天风物的优美诗篇……屈原姐姐捆好书简,在担子的两头系上挑绳,挑起一试,挑绳短了,这可怎么办呀?

姐姐毫不犹豫地拿起剪子,“咔嚓”一声,把自己的长辫子剪了下来,将挑绳接得不长不短,正好合适。

挑绳接好了,姐姐陪着屈原,沿着叮咚叮咚的响鼓溪,急步前行。一路上,百姓们都停下犁耙,站在田间,拱手与屈原道别,耕牛也“哞——哞”地仰天长叫,像是跟屈原道别一般。走到三块像弯弯的月亮似的田埂前时,他们停住了脚步,这是屈原亲手种过的“玉米三土丘”。

正当屈原同姐姐讲着玉米的收成时,突然扁担一闪,“哗啦”一声,将姐姐接上的那一段辫子绳儿闪断了,竹简全都散落在田埂上。

两人正在为难时,在玉米土丘里耕田的老农夫看见了,急忙喊道:“有了,这牛鼻子上的绳索,又结实又耐用,解去用吧!”老农夫话音刚落,他的那头大黄牯就乖乖地伸出了鼻子,好像是让主人快解下鼻绳。屈原连忙制止说:“使不得!正是春耕大忙时节,农时一刻值千金。牛无鼻绳,不好使唤,哪能耕得成田呢?”

老农夫说:“屈左徒为楚国操心,不能耽误了赶路呵!”说着就动手去解牛鼻绳子。屈原不肯,可老农夫执意要解给他。两人正争执不下的时候,只见大黄牯眼里淌出蚕豆般大的泪珠,低下头去,像拨浪鼓似摇着,不一会儿就把拴鼻绳的短木棍甩掉了,鼻绳一下子从鼻孔里滑落下来,然后大黄牯衔起鼻绳,缓缓地送到了老农夫手里。这时,在伏虎山上耕田的人们,把牛鼻绳送来了;三星岩上的老农夫,把牛鼻绳送来了;向王寨山上的小伙子们,把牛鼻绳送来了;北风垭上的放牛娃,把牛鼻绳送来了……就这样,一根、两根、三根、四根……不大一会儿,乐平里总共九十九头牛的鼻绳子都送到了屈原面前。众人不由分说,接的接,捆的捆,把屈原的书简扎扎实实地绑扎好,送他上了路……

从此,乐平里的耕牛就再也不用鼻绳了。每当春暖花开,蛙鼓催耕的时节,这里的大畈里,梯田中,一条条耕牛来往耕耘,不用鼻绳,格外驯服。掌犁人喊一声:

“哇上!”牛就自动往田的另一头拐;走到田头时,喊一声:“哇下!”牛就自动向另一头拐。就是外地的牛卖到这里耕田,七天之内需用鼻绳,七天之后,再犟的牛耕田也不用鼻绳了。所以,两千多年来,人们称屈原故乡的牛是“灵牛”。

传说屈原在汩罗江投河后,他借去的牛鼻绳,乘紫云从郢都飞过峡江,飞回家乡,落在伏虎山、三星岩、北风垭、王寨山的悬崖绝壁上,变成千万根葛蔓藤萝,供樵夫们攀岩打柴,帮药农们登山采药,给村姑们织箩制篓,让小伙子们编缆结绳,成了当地老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一言心语

心如明月、品格高洁的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能赢得一份真诚的感动,而且,上苍似乎也会为之而动情,从而使许多事情延伸出美好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