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800000009

第9章 汉代(2)

一言心语

最有效的劝说是抓住事物的实质,陈清利弊。本传说中东方朔义正词严、有条不紊地陈述董偃的罪状而说服武帝,正是如此。

司马迁的传说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一?),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二十岁后漫游各地,考察遗闻轶事,搜集史料。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忍辱负重著《史记》

司马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任汉太史令。

司马谈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怀有很大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110年,当时司马迁三十五岁,他奉命从四川回到京城,看望病重的父亲。司马谈拉着他的手哭着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远祖掌管天文历法,已成累世家学,后一度衰落。你如能再作太史令,那就可以继续祖先的事业了……”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不材,但一定会把祖先和您所谈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好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死去了。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

他废寝忘食,刻苦攻读,为写《史记》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发奋写书的时候,祸从天降,他因“李陵事件”讲了一些真情实话,而惨受宫刑。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他悲愤欲绝。但是,为完成父亲嘱托的事业,给后人留下信史,司马迁决定活下去,发愤著书。

两年后,司马迁受赦出狱,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他做中书令。有一天,司马迁正在家中写《史记》,突然看见大儿子司马临怒气冲冲地闯进来,说:“爹爹,你看我从市上揭来的揭帖。”司马迁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鱼跃龙门变成龙

还看鲤鱼雌与雄

假若非雄也非雌

跃上龙门也非龙

原来,这是朝里与司马迁为敌的李二师一伙人干的。

后来,司马迁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都竭力反对他应召。

他们说:“你这个德才兼备的司马迁,为何非要进宫作‘闺阁之臣’,甘受此辱?”司马迁强忍心中的巨痛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不应召,史书又怎样去写?”

后来,司马迁进了宫,作了中书令。但他知道,他写的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反对。

因此他早就作了应对,完稿后他同时准备了几份:一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烧毁了;二是副稿,由才智非凡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三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命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以确保信史传给后人。祖孙三代,继承祖辈写史的大业,精心保存《使记》,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了下来。

一言心语

杰出的人物必有非常的过人之处,其中坚定的意志和刻苦忘我的精神是必备的。司马迁的《史记》正是在这种精神中才得以流传下来的。

梁鸿的传说

粱鸿(生卒不祥),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市西北)人,东汉文学家。著书十余篇,皆不传。今存《伍噫歌》、《适吴诗》、《思友诗》。

梁鸿放鹤台

无锡又名梁溪。提起这,不免使人想起梁鸿、盂光这一对相敬如宾的贤惠夫妻。传说当年,他们是在两只白鹤的带领下逃到无锡来的。

梁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太守推荐他到京都洛阳去参加殿试。他到洛阳后,看到皇帝的宫殿造得富丽堂皇,老百姓却白骨成山,就写了一首《五噫歌》:

登上北芒山啊,噫!

看看帝皇家啊。噫!

宫殿多宏大啊,噫!

人民的苦难啊,噫!

永远无尽头啊。噫!

他不愿做官,转身就回了陕西扶风的家里。有人讥笑他“读书不做官,是个大木瓜!”他听了也毫不在乎,宁可坐在山头上,看着他养的一对白鹤,在白云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扶风有一孟家大族,孟家有个小姐叫孟光,多少有钱有势的人家去说亲,她都摇头拒绝。孟光说,除了梁鸿,她谁也不嫁。梁鸿听了以后,就前去求亲。

成亲的这一天,梁鸿看见花轿里走出来的新娘子,头上戴金,脚上穿银,上下绫罗绸缎,浑身珠光宝气,他愣了一下,气愤地说:“这不是我梁伯鸾的妻子!”

说完,他红丝绳也不肯牵,堂也不肯拜,一甩袖就往书房里走去,几天也不出书房门,不愿见妻子孟光。

这下子可急坏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急得直掉眼泪,双脚直跺。母亲知道儿子的脾气,真倔起来,就是大牯牛也拉不回来。新娘子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安慰婆婆不要着急,说她会把丈夫劝过来。成亲后第七天,孟光洗掉脸上粉,拔下头上金,换下脚上银,脱掉绫罗绣袄,穿上一身粗布衣,围上短围裙,亲自煮了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用盘托了来到书房。她一只脚跪下去,把托盘托得与眉毛一样齐,请丈夫吃早饭。

梁鸿只顾自己看书,没有理睬。孟光又随和地说:“人有了过失,改掉还不好吗?请相公谅察!”梁鸿这才侧过身来,一看妻子这身打扮,倒吃了一惊,连忙端下粥碗,双手把妻子扶起来,又对妻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你……”

孟光亲亲热热说:“我怎么了?你真是我心目中的好夫君。人家都说你才学好,品德高,我可要看看你究竟喜欢我什么!”

梁鸿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妻子是有意穿得那样华贵来试探他的。正在这时,一只白鹤飞到窗台上来。梁鸿看到白鹤嘴里衔着一张碎纸片,拿过来一看,脸上霎时变了颜色。

梁鸿气愤地告诉母亲和妻子,因为他去年在洛阳写了一首《伍噫歌》,京都已贴出告示,要捉拿谩骂朝廷的狂妄书生梁伯鸾。母亲吓得面色如土,浑身发抖。

孟光却是面不改色,问丈夫怎么办。梁鸿看看妻子,说道:“怎么办?他来捉人,我就远走高飞。我本来要到泰伯(泰伯,一作太伯,周代吴国的始祖)生活的地方去的,可你……?”孟光回答说:“既是嫁到你家,生生死死都跟着你!”,于是,夫妻俩马上扮成农夫模样,拜别母亲,匆匆上路了。那两只白鹤则飞在天空探望,若是前面有官军拦阻,或有吃公事饭的人出现,白鹤就嗷嗷叫着飞下来,带领梁鸿、孟光另走小路。就这样,夫妻俩躲躲闪闪、走走停停,吃尽了千辛万苦,整整走了八个月,才来到无锡九龙山脚下。

梁鸿初到无锡,生活没有着落,就到皋伯通家去春米,借住在皋家廊下的小草屋里。皋伯通是无锡大族,有九龙山、皇山两处大庄园。这一天傍晚,皋伯通捋着胡子走来,看到梁鸿在一盏油灯下专心致志地读着《四书》,妻子孟光端端正正坐在一旁缝补,就问他们是什么人。梁鸿说是舂米的佣工。“春米的还读书?”梁鸿一听就抬起头来回问一句:“春米的为什么就不能读书呢?”

后来,皋伯通才知道梁鸿确有真才实学,想要请他搬进厢房,还说愿意供养他们。梁鸿却摇摇头说:“有一间小草屋避避风雨,不冻死饿死就很好了。”从这以后,皋伯通经常到梁鸿的小屋里来坐坐,也说些仁义道德的话。但当他单独见到梁鸿的妻子时就嬉皮笑脸,满肚子邪念欲火。梁鸿知道后,长叹一声:“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皋伯通不配做泰伯的子孙!”于是他马上搬出了皋家,住到农夫的家里去了。

梁鸿和孟光在九龙山下住了整整五年,带领众乡亲在山脚下开了一条河,直通太湖,从此这一带的千万亩良田,年年旱涝保收。老百姓都非常感激,就给这条河取名叫梁溪。

梁溪开好后的第二年初春,梁鸿夫妇带着他们心爱的一对白鹤,一起来到泰伯墓地的皇山脚下。由于皇山一带连年干旱,禾稻庄稼多半枯焦,去年收到的三成粮食,又都进了皋伯通的西仓大粮房。这里家家断了炊烟,个个面黄饥瘦,真是“东山农夫无米饭,西仓大户粮成山。”梁鸿本来发誓不再见皋伯通,但为了老百姓,他忍气吞声来到西仓皋伯通家借粮米,皋家宁可粮米发霉发烂,也不肯开仓借粮。怎么办啊!梁鸿急得心里像刀割一般。每天清早,他到皇山去放出那一对白鹤时,总要指指西仓的大房子,拍拍白鹤的红头顶叹着气说:“东山农夫无米饭,西仓大户粮成山。怎么办,怎么办?”

这两只白鹤总是睁着乌黑发亮的小圆眼睛,“嗷一嗷一嗷——”叫着,向西仓上空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