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21804500000010

第10章 性格决定命运——为什么要打造好性格(1)

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人们都期待着自己能有个好命运,能更多地享受到地位的尊贵,物质上的丰腴,人际上的融洽,但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切都与自己的性格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所以,这里真诚地忠告你:要想拥有好的命运,就请首先打造好的性格!

1.好性格提升自我

良好的性格是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和保证。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上有没有明确和正确的动机,是这个人为此奋斗过程中有没有热情、能不能坚持下去的先决条件。

好性格会给人带来好命运。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也不管是为官、为商,还是社交处世,都是性格在起主导作用。就是说,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你的性格息息相关。

上海枫林中学是一所基础较差的初级中学,学生大都自卑感很强。有一次,区里举行初一政治学科演讲比赛,全年级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敢报名。后来,老师发现这样两个女学生,其中一个写作尚可,但口才不行;另一个能说会道,却不会写作。老师就鼓励她们互相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大胆地参加比赛,结果得了奖。意外的成功恢复了这两个女生的学习自信心,从此她们热爱写作,并由此带动了其他各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很快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这是枫林中学的一份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它清楚地揭示了性格与学习的关系。

性格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良好的性格是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和保证。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上有没有明确和正确的动机,是这个人为此奋斗过程中有没有热情、能不能坚持下去的先决条件。如果学习是因为别人的要求,或是看到别人读书了自己也不能不读书,那自然就没有动力。在学习上,人的良好性格首先就表现为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具有良好性格的人,总把学到新的知识、解开一个方程或做成功一个实验,看成是最大的满足,看成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如果把学习始终看成痛苦的事,时刻靠意志去坚持,那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学习也不是时刻有成功的奖励的。事实上,越是令人鼓舞的成就,越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有时甚至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心经营”。这就是对意志的考验了。

其次,学校中优生和差生的区别,有许多是表面上反映在学习成绩的差异上,而实质上根源于性格的差异。

在性格的动机方面,落后学生往往有四种类型。一曰被动型,自己没有上学的愿望,只是由于家长的要求或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上学。“要我学”三个字概括了这种被动应付的学习动机。二曰随波型,同龄人都上学去了,自己也去上学,上学本身成了目的。三曰“混日”型,读书是为了混文凭。四曰虚荣型,学习只是为了受到表扬或奖励,因而不能刻苦学习,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在性格的情感特征方面,落后学生往往表现为一是对现实的态度冷漠,对别人有一种抵触情绪;二是对教师、家长采取封闭和疏远的态度;三是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

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落后学生表现为一是缺乏自觉性,在困难的任务面前处于被动地位,有赖于家长、教师的督促;二是缺乏自制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容易受各种诱惑;三是缺乏坚持性,学习或工作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社会上各行各业各领域的胜出者都需要有不同的性格相适应。就是说,你若想在哪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就必须打造一种适合于该方面成长和发展的好性格,从这一意义上说,追逐成功也是磨砺性格的过程。

2.好性格促进创新

创新是性格的独立性。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他的创造活动领域,往往是一个不顺从者,他不受习俗的束缚。《神曲》作者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罢!”当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往往是很随俗的,是一个顺从者。这种顺从与不顺从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性。

一个人有没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与其性格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就是说,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性格因素。

创新少不了长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就像清末学者王国维形容的那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用来形容创造的过程再合适不过了:确立目标—锲而不舍—有所创造。

创新少不了怀疑意识。著名物理学家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成为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创新意识和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往往是同义语。爱因斯坦对任何理论都投以怀疑的眼光,用独立思考去进行审查。他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中的“同时性”概念发生怀疑,才走上了“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征程的。

创新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性。爱因斯坦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又说:“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感,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墨守陈规、引经据典,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熟视无睹,他就失去了创造的生命力。大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发现了一种很强的射线,可他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只是一种普通的γ射线。后来,年轻的核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满怀好奇地重复了这一实验,并且大胆地预测,这正是中子。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居里每次回忆起来,都为自己关闭了好奇的心灵之窗而自责:“我真蠢啊!”

创新是性格的独立性。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他的创造活动领域,往往是一个不顺从者,他不受习俗的束缚。《神曲》作者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罢!”当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往往是很随俗的,是一个顺从者。这种顺从与不顺从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性。

创新是自信与自谦的统一。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必须是有足够的勇气提出问题和确信自己的正确性的,而不是常常拜倒在权威面前。有许多人就是因为缺少自信而徘徊在真理的大门外边:1936年,斯特拉斯曼用中子照射钡时,发现了裂变现象。但是,他迷信核物理学家梅特纳的权威。当梅特纳否定他的实验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将这一发现扔进了废纸篓。等到核裂变现象被别人证实的时候,他才认识到没有创造的勇气和自信,乃是最可悲的。然而,科学的自信和自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信,谦逊就等于放弃创造;而没有谦逊精神,自信就会成为狂妄和固执。只有既坚持真理又修正谬误,才能有不断的创造。

以上所说虽然远不能包含发展创造力所需要的全部性格特征,但足以说明,创造才华和创造性格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学习的成功、成才的希望、良好的交往和激动人心的创造,都要有相应的性格作为基本保证。所以,发扬我们性格中的优点,改造我们性格中的弱点,塑造良好的性格,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任务。

3.好性格充实人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没有自己的完整性格,没有自己独立的世界,也就是没有自己特殊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对待世界的方法,没有自己所憧憬、所幻想的世界,那他怎么会不感到空虚、单调、欠缺和失落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文学家、艺术家总带几分癫狂;科学家、发明家总有几分古怪。诸如卢梭喜爱光着脚板站在烈日下暴晒,郭沫若贴着土地狂热地亲吻,牛顿把手表当鸡蛋蒸煮,陈景润走路撞着电杆还问是谁撞他……更有甚者,甚至认为没有这么几分癫狂和古怪,就是缺乏“天才气质”,言下之意,就成不了科学家、文艺家。以上所说的那些科学家、文艺家的失态行为,也许都是真实的。这并不值得奇怪,谁一生中没有过几次事后想来不免哑然失笑的行为呢?问题是,有些喜欢猎奇的传记家和记者,有意无意地把那些一时的失态渲染成创造活动的必然因素了,似乎离开了它们,科学创造就无法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