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21804800000008

第8章 现代社会通行的基本礼仪(5)

十、谦虚

谦虚本身就是一种“礼”的表现。只有在交谈中谦虚礼让,多听少讲,先听后讲,像俄国作家所说的那样,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才容易赢得对方好感,才能给人以诚恳谦逊、可以信赖、可以合作的印象。

谦虚之所以是一种“礼”的表现,还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表现在交谈中,就是谈话双方都希望能较多、较早于别人把全部问题讲清楚。

如果我们能在别人需要用语言表达、宣泄思想情感的时候,自我克制一下,就能有效地满足别人的自我表现欲。而一旦我们把这种表现机会给予了对方,对方就会因宣泄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与解脱,反过来会更加自觉地尊重和感谢我们。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罗宾逊教授认为:“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很少会产生排斥感。于是,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指正时,就容易发怒,并固执己见。其实,在我们的想法中,潜存着种种信念,一旦有人想改变我们的信念,就会产生反抗心理。这时,我们所重视的并不是我们的信念,而是那面临危机的自尊心……于是就产生争论,而这些争论只是为自己的信念找个继续存在的借口罢了。”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也认为:在讨论或反驳中,也许你赢了对方,但那样的胜利是空虚的——因为你绝对无法赢得对方的好感。

谦虚谨慎、三思而言还可以为我们自己提供机会,它可以使我们显得更成熟、更稳重,减少在交谈中的错误。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交谈过程中,总在担心自己没有说话的机会,或者说害怕自己说得太少而有失面子,于是,我们总是想抢先发言、见机插话。可是由于缺乏深思熟虑,往往词不达意,逻辑很乱,当发现后来讲的人比我们讲得更全面、更深刻,而这些全面的、深刻的东西稍加考虑自己也能讲出来时,我们就感到追悔莫及。俗话说:“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抢着说。”就是这个道理。

当交谈中需要赞美对方时,也应三思。原则上是实事求是,措辞得当,胡乱地瞎吹滥捧只会伤害对方自尊心。比如,不要用“你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人”,“你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人”,“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姐”等话语赞美对方。如果赞美对方时能将赞美内容量化、具体化,是很有必要的。如:“你穿上这身衣服,至少年轻了五岁!”“你的眼睛看上去很像某某明星的眼睛。”类似这样的赞美就需要“三思”,需要比较以后才能作出。

在一些特定场合、特定情景之下,我们可能不得不终止对方的谈话。如果必须表达自己的立场,则可在对方说话告一段落或出现停顿时。如果有别的事亟待处理,则需说“对不起,这次我还得办点急事,下次再谈行吗?”之类的话。如果对方态度过于强硬,甚至出言不逊,也可用“好了,谈话就到此为止”来终止谈话。

十一、倾听

中国有句古训,值得人们记取:人长着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

只有把交谈的过程看做既是自己说话表达的过程,又是自己倾听理解的过程,才是懂礼貌、有修养的。在一般的交谈活动中,听往往比说更重要。

耳朵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之一,倾听他人谈话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可是,在与人交往之前总是担心自己不会说、说不好,总是在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够说得更好,而很少考虑自己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不会听、听不好,很少把自己应如何去倾听别人谈话作为起点去考虑。这大大地阻碍了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碍于我们去建立正常的友谊以及良好形象的塑造。

其实,我们在任何交际场合都不会喜欢那种喋喋不休的人,我们总是愿意和听我们讲话的人为友。我们觉得前者好胜、自私,后者善解人意。同时,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喜欢抢先发言的人往往语无伦次,缺乏深度,只有“少言寡语”的人常常因深思熟虑、逻辑严密而给人以“一语中的”、“一鸣惊人”之感。

倾听,可以分泛听和聆听两种。无论是泛听还是聆听,只有掌握了一定技巧,才能符合礼仪规范。

第四节礼节礼仪

礼节是长期以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表示敬意、问候、致谢、祝颂、慰问等意愿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它为我们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如同体育比赛的规则。

首先,向你提出一些问题,让你品尝一下礼节的味道。

(1)男士是否总该为女士开门,以体现“女士优先”的风度?

(2)介绍他人时,是把位尊者介绍给位低者、上级介绍给下级、男士介绍给女士,还是相反?

(3)递给别人名片时,用左手还是右手?收到名片后,应该马上收起来吗?

(4)握手时,多大的力度和多长时间比较合适?能戴着手套握手吗?当女士不伸手时,你该怎么处理?

这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在某些场合会变得十分重要。一个人要做到“知书达理”,首先要了解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

一、见面的礼节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个民族、哪种信仰的人,见面时都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见面礼。其中最常见、使用最为广泛的见面礼就是握手。握手既有较为统一的礼仪规范,又因各种具体情况的不同有许多具体样式。

世界上其他的人际见面礼主要是鞠躬、拥抱、接吻等。

1.脱帽礼节

在欧美国家以及受欧美影响的许多国家,广为流行着脱帽礼。此礼源于欧洲中世纪。据说,当时武士对女子讲话时,必须把头盔举起,以示对女性的敬重。当武士们友好相见时,为了相致友情,彼此都要把头盔掀起而露出面目。久而久之,便形成脱帽礼。

在公共场合行此礼时,男子摘下帽子向对方点头致意即可。与相识者侧身而过,双方也可回身补问“您好”,并将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先后多次相遇,双方不必反复脱帽,只点头致意即可。当进入主人房间时,客人必须脱帽,以示敬意。在庄重场合,人们应自觉脱帽。

2.握手

握手是现在世界上最为常用的一种表达见面、告别、祝贺、安慰、鼓励等感情的礼节。在原始时代,人们在狩猎或战争中,手上常常带有石块等“武器”,以防不测。在与人交往时,为了表达自己的友好,说明自己没带武器,于是将双手伸开并高举,这是最原始的见面礼,也可看做是握手礼的最早开端。后来,这种表达友好的方式发展成用手接触对方的胸部。据传,直到埃及金字塔时代,人们见面时才比较普遍地以两手相握为礼。

握手礼产生之后,曾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许多繁琐的世俗和宗教礼仪所取代,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迷信盲从作为人际交往的礼节。只是到了近代,握手礼才重新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开来,把它作为相互致意、联络、沟通的一种手段。

握手的典型样式,能够表现交际双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1)对等式。这是标准的握手样式。握手时两人伸出的手心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对方,或者说是到了最后都不得不将手心向着对方。

(2)双握式。美国人称政客式握手。据说在历届美国竞选总统时,几乎所有的竞选人都要以这种样式与上至亿万富翁,下至西部牛仔握手。其具体样式是:用右手紧握对方右手的同时,再用左手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使用这种握手样式的人是在表达一种热情友好、诚实可靠的情绪,显示自己对对方的信赖和友谊。从手背开始,左手握对方的部位越高,其热情友好的程度也就显得越高。

(3)支配式。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以这种样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或支配地位。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落、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在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差距较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易采用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

(4)顺从式。与支配式握手相对,用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用这种样式握手的人可能处事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5)抠手心。两手相握之后,不是很快松开,而是双手掌相互缓缓滑离,让手指在对方手心适当停留。握手本来就是身体感觉最敏感的部位在相互接触,彼此都能通过握手获得一种快感。如果再让手指在手心轻轻滑过,无疑更会使对方热血沸腾、情绪高涨。因此,抠手心式握手一般只见于恋人、情人之间或心有灵犀的好朋友之间。

(6)捏手指式。不是两手的虎口相触对握,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只捏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采取这种样式。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握手的机会的确很多。如见面时、道别时、祝贺时、感激时、鼓励时、慰问时都可能握手。

握手应自然大方,在距受礼者约一步时,上身微微前倾,同时伸出右手。除年老体弱或残疾人以外,坐着握手是很失礼的。在一般情况下,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地位高者、女性先伸手。应注意的是,在社交场合无论谁先向我们伸手,即使他忽视了握手礼的先后顺序而已经伸出了手,都应看做是友好、问候的表示,应马上伸手相握。拒绝他人的握手是很不礼貌的。

握手时间的长短因人、因地、因情而异。初次见面时握手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秒钟。在多人相聚的社交场合,不宜只与某一人长时间握手,以免引起他人误会。

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通过双方的目光形成一个情感的“闭合回路”。边握手边说:“你好!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欢迎您!”“恭喜您!”“辛苦啦!”等。

握手应是双方相握的两手上下抖动,而不能是左右晃动。

拱手作揖是中国人独特的“握手”方式,只不过不是两人两手相握,而是自己握自己的手,即拱手作揖。在今天的社交、公关场合,拱手礼大有复苏之势。中国人创造的抱拳拱手的动作与西方人握手动作的原始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抱拳拱手还有同对方“保持距离”的意义,因而这一礼仪形式在社会意义上具有封闭性的内涵。

拱手作揖的基本动作要领是右手半握拳,然后用左手在胸前扶住右手,在双目注视对方的同时,相拱的手向着对方方向轻轻摇动。为向对方表示尊敬,可将双手向上抬,达到与额同高。值得注意的是,行拱手礼时,一定是用左手扶抱右手,绝对不能用右手扶抱左手。这样会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普遍习惯于用右手持握包括凶器在内的器具,用右手打击他人。用左手抱住右手,这就意味着施礼者愿在受礼者面前收敛自己的锋芒,向受礼者表示友好,这也就是拱手作揖礼产生的缘由。

3.鞠躬

鞠躬礼源于中国先秦时代。两人相见,弯腰曲身待之,是为鞠躬礼。现在,鞠躬已成一种比较常见的礼仪。在初见的朋友之间、熟人同事之间、主人客人之间、上级下级之间、晚辈长辈之间,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礼。

中国人的传统礼仪中还有跪拜。它的原始含义是与鞠躬相同的,只是跪拜比鞠躬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行鞠躬礼的基本要求是:行礼者和受礼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视和环顾;行礼时不可戴帽,如需脱帽,脱帽所用之手应与行礼之方向相反,即向左边的人行礼时应用右手脱帽,向右边的人行礼时应用左手脱帽;行礼者在距受礼者两米左右进行;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约15度~90度,具体的前倾幅度视行礼者对受礼者的尊重程度而定;双手应在上体前倾时自然下垂平放膝前,尔后恢复立正姿势。通常,受礼者应以与行礼者的上体前倾幅度大致相同的鞠躬还礼,但是,上级或长者还礼时,可以欠身点头或在欠身点头的同时伸出右手答之,不必以鞠躬还礼。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文化,日本人形成了进出房门低头俯身,日常交际低姿势待人的民族习惯。对日本人来说,弯腰已习惯,鞠躬成自然。所以,有绅士风度的日本人总在人际交往中弯腰鞠躬。百货商店、旅馆、饭店的服务员平均每天要向顾客鞠躬2560次。日本人即使在电话里向人问安和道别、承诺、请求时,也会不自觉地鞠躬。

4.致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效率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日益强烈,再恢复到过去那种人际接触方式已不可能。但是,见面时仍然应当传递一下情感,以示相互尊重。于是,人们创造出一种既保留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的方式——致意。

致意,又可以称作打“袖珍招呼”,指施礼者向受礼者用嫣然微笑、点头微笑、眨眼微笑、挥手微笑等方式向受礼者表达友好与尊重。

从礼源上看,挥手致意与军人举手敬礼的动作同出一源。在欧洲的中世纪,骑士们常常在王公大臣、公主、贵妇面前比武扬威,在高唱赞歌经过公主的坐席时,要同时举手齐眉做“遮住阳光”的动作,意思是把公主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后来,这个动作成了军人接受检阅、遇见长官时的礼节。如今,政府官员下飞机出席典礼时的挥手致意,常人在见面送别时的举手、挥帽等动作也是这种动作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