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别让不会讲话害了你
21805500000014

第14章 领导批评的艺术(3)

总之,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这位总经理弯弓搭矢,引而不发,处处主动。箭在弦,则随时可发,箭出弦则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引而不发”不失为一种处事妙招。

六、不伤人自尊的批评,对搞好团结大有好处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了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被人给损伤的。对前一种人,上司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对后一种情况,上司千万要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上司毁伤的。

有些人由于工作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领导添麻烦,于是每个领导都想将他调走,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来不及!”这种话无疑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合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长处。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很笨拙,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偌大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领导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吗?”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当领导的必须明白,自尊心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尊重员工人格,对搞好企业大有好处。人有了自尊心,才会求上进,有上进心才会努力工作。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领导要保护员工的自尊心,要想方设法加强员工的自尊心。比如,注重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与上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

自尊心受到毁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受伤,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上司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心甘情愿地完成。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受伤,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干。到头来,他本人毁了,企业的工作必然也大受影响。

伤人自尊心是上司的大忌,在上司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要大加注意。

七、以事论事,不揭疮疤

一般说来,人们并不喜欢揭人疮疤,生来就喜欢揭人疮疤的人是少数。但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暴怒的时候,可就难说了。尤其是领导,因为人事材料在握,对别人的过去知道得一清二楚,怒从心头起难免出口不逊,说些诸如“你不要以为过去的事情没人知道”之类的话。

对于今天该指责的事项,引用过去的事例是不适当的。只有当过去的例子可以作为追究事理方面的原因的资料时,才可以把它拿出来。

如果牵扯到人的问题、感情的问题,那么别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都已经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还抓住不放,真是太过分了。在这种上司手下工作,只怕是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揭人疮疤,除了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这不仅会让被揭疮疤的人寒心,还会让旁人也不舒服。因为疮疤人人会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脓血淋漓的疮疤,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并不是我喜欢揭人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有的领导辩解说。

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警戒即可。每次批评只针对一件事比较能收到好效果,集中许多事时,目标分散了,被批评的人反而印象不深。

调查表明:凡是喜欢翻旧账的领导,也喜欢把今天的事情向后拖延。这种拖延的人指责员工也不干脆。由于他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将各种问题、包括某人过去犯的错误累积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提出来,完全失去了时间性,这是极其笨拙的做法。

企业中的各种事务都要有个完结,这很重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努力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把现在的事拖到将来,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就得不停地翻旧账。这是恶性循环:办事越拖,旧账越多;旧账越多,办事越拖。

领导要杜绝揭人疮疤的行为,除了要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外,还须养成及时处理问题的习惯。不要把事情搁置起来,每个问题都适时解决,有了结论,以后也就不要再旧事重提,再翻老账了。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许多人常常只因听对方提起一件小事或对方多说一句话,便怒火中烧,争执愈演愈烈。夫妻吵架越来越激烈的原因,往往也是互揭对方的疮疤。例如一方口无遮拦地脱口说出:“你上次……”此话一出口,情况便无法收拾了。

为什么旧事重提会引起对方如此的反感和愤怒呢?其实不只是夫妇之间,一般人亦然,时过境迁之后,总认为自己已得到对方的宽恕,相信对方必然将过去的事忘了,并从此信任对方。所以,当对方重提旧事时,内心自然愤怒至极,认为原来他只是装作忘记,事实上他仍记挂在心!如此一来,不但从此不再相信对方,且可能因此而形同陌路。

此种心理也可运用在指挥员工的情形中。当领导对员工说“你的××毛病又犯了”时,相信员工必定相当反感。须知领导者如果经常重提往事,员工必认为自己的领导者就像“秘密警察”一样。从此以后,他也许再也不愿向领导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虽然有很多现实的情况要求领导以责备的方式来教导员工,但请切记,要绝对禁止自己去揭疮疤。

第三节批评的禁戒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和表扬异曲同工,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却是一个,都是为了鞭策和激励他人更好地完成工作,达到团队共同的目标。但是,批评不同于表扬,表扬是正向激励,而批评则是反向激励,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刺激他人,特别是下属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非但收不到激励的效果,而且还会走向激励的反面,致使受批评者情绪消极、表现被动,甚至作出偏激和抵抗的反应。所以,“批评”这个武器不可滥用,一定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在恰当的人身上。否则,便会引起不良后果。对此,作为领导,一定要通晓批评的禁忌。

一、戒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的领导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就去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二、戒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横眉怒目,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评人应力戒发怒。领导者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人。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下级虽有过错,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三、戒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这种做法只能使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产生离心作用。

四、戒不分场合,随处发威

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而有的只能进行个别批评。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随便把只能找本人谈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就会使对方感到无脸见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批评人,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着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故意丢他的脸,出他的丑,使他难堪,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许多争吵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引起的。

五、戒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批评人,事先最好打个招呼,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批评,使对方不致感到突然。比如,有的人做错事,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应当先通过适当时机,吹吹风,或指定与对方关系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使其先自行反省,然后再正式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不致感到突然,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反之,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就突然受到批评,不仅会不知所措,还会怀疑你批评人的诚意。

六、戒清算总账,揭人老底

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有些思想工作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问题”全部数落出来。这样做只能使对方感到你一直暗地注意收集他的问题,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七、戒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才容易被人接受。如果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说不服就压服,动不动就说:“是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或下最后通牒:“必须……否则……”这样,逆反心理就产生了,对方可能会想,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悉听尊便,请吧,我才不怕呢。”结果是逼而不从,压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绪。

八、戒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中国有句俗语:“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被人议论。当面批评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肚里有鬼。再说,不当面讲,经他人之口转达,很容易把话传走样,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

九、戒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一贯如此。比如用“从来”、“总是”、“根本”、“不可救药”,“我算看透你了”等来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十、戒嘴上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更不能随处传扬。有的领导前脚离开下级,后脚就把这件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弄得该问题人人皆知,满城风雨,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作风。

十一、戒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有的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心里已经很不自在了,如果再重复批评他,他会认为你总是跟他过不去,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评,就会在他心里多一分反感。

十二、戒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批评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在心理上会产生疑虑情绪: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带着这种情绪,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当领导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领导又在讲他,又在与他过不去。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领导在批评后,要细心观察他的变化,对他表示关心和体贴,有了点滴成绩,及时肯定,有了困难,及时帮助。这样才能有助于消除猜忌心理,达到批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