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12

第12章 与生活有关的汉字(3)

“所”字用作量词,表示处、座。如“一所学校”、“两所医院”。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

“所”字还可以由实词引申作古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是用作代词,放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赐我南都之田,狐狸所居。”也就是说:给我南都的土地,那是狐狸居住的地方。又如《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应该有所保留而不能随便说。

“所”字有时候作副词,表示大概的数目。如《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大意是:老人离开一里路左右,又回来了。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仓

【说文解字】

仓,榖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从食省,口象仓形。凡仓之属皆从仓。

【汉字趣谈】

“仓”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仓的屋顶,中部是粮仓的一扇门,下部是仓的基石。小篆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接近,只是中间的那扇门与甲骨文的门相反,门枢由右边移到了左边。“仓”的本义就是藏粮食的地方。如《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高诱注《吕氏春秋·仲秋》说:“圆曰困,方曰仓。”

虽然“仓”与“库”都是装粮食的,但它们的形状和名称却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仓”通“舱”、“苍”、“沧”。如杨万里的《初二日苦热》诗:“船仓(舱)周围各五尺。”《礼记·月令》:“驾仓(苍)龙(指青色大马)。”《汉书·扬雄传上》:“东烛仓(沧)海,西耀流沙。”再者,在古代“仓”与“库”是有严格区别的,装粮食的叫“仓”,装其他物品的才称为“库”。

另外,仓还是一个姓氏。仓颉又叫苍颉,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传说仓颉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崇高,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也有传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出中国的象形文字。我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画文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存至今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骨文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文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自然要感谢、颂扬文字的创造者,于是出现了造字神话和造字神仓颉这个传说人物。仓颉被神话为天神下凡,他有着超过凡人的一对眼睛,这样就使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

【字形演变】

篆书楷书瓦

【说文解字】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凡瓦之属皆从瓦。

【汉字趣谈】

“瓦”是个象形字,其篆体字形就像是房顶上面屋瓦相扣的形态。“瓦”字的本义是已烧土器的总称。《礼记·檀弓上》:“有虞氏瓦棺。”意思是:有虞氏用陶器做棺。”这是“瓦”的基本义项,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人们常说的“瓦罐”、“瓦盆”、“瓦釜雷鸣”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由瓦器可以引申为房顶上的“瓦”。中国人用瓦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后焙烧,烧成之后变为灰颜色。周朝的瓦是灰色的,直到今天普通房子仍然用灰色的瓦。

民间所用的屋瓦,是用普通的泥土烧制而成的,脆薄易碎。由于它的这个特点,“瓦”字就引申出廉价、低贱的含义。如“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与瓦对举,高低与贵贱之分一目了然。

在现代物理学中,“瓦”是表示功率的单位,这是为纪念英国发明家瓦特而定下的物理学概念。

“瓦”是个部首字,凡是由“瓦”组成的字,大都与陶器有关。如“瓯”、“瓶”、“瓷”、“甑”等字。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舍

【说文解字】

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口象筑也。

【汉字趣谈】

“舍”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部就像屋顶的两面坡,中间的“千”字就是顶柱与横梁,下部“口”即为砖石砌的墙基。“舍”的本义就是房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景物。

“舍”又可引申为客舍的意思。如《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大意是:夫子要休息请到客舍里去。

从名词房舍又可引申为动词住宿的意思。如《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这里的“舍”就是住宿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夫子从山上出来住在故人的家里。

由住宿之意进而引申表示止息、停留。《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由止息之义又可以引申为停止、放弃。如《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又如“舍己为人”、“舍近求远”、“舍车保帅”、“舍死忘生”等。

我们现在常常用“退避三舍”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晋军将“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了九十里。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户

【说文解字】

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凡户之属皆从户。

【汉字趣谈】

“户”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个单扇门的模样。“户”的本义是栅栏门。

“门”与“户”原本所指其实都是我们现代意义的门,不过“门”是指双扇门,“户”是指单扇门。远古时期,人们刚刚学会搭建简易的住房,为了防止野兽的侵害,发明了用树枝、木棍、草梗等做成栅栏门。但是这种门不够严实。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栅栏门必然不断改进,越修越好,特别是贫富分化后,有钱人家慢慢把门改为更为严整结实的双扇门。因此,古书中说的豪门、侯门,都是统治阶级;而说的农户、猎户,都是劳动人民。唐·杜甫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门”绝不能改为“户”。直到《西游记》,才有了“大户人家”的说法,“门”“户”的这种差别才淡化了,但这已经是明代了。由于“户”是单扇的,占的面积小,适宜做房门,所以古书里讲的“户”,有时指的就是房门。

“户”是出入口,与门一样,它引申指人家、住户。但是“户”当这个意思讲的时候比门要常用得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又比如“户籍”、“户均”(每户平均)、“户主”、“千家万户”、“挨家挨户”等。

“户”还可以表示房屋。“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的一句,是说自己的居室门庭空闲寂静。又比如“户外运动”,指的是室外露天的运动。

“户”也指账册登记的户头,资金置于户头,进出周转,正似人息止进出屋室。

“户”还用来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或家庭,如“农业户”、“专业户”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生

【说文解字】

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

【汉字趣谈】

“生”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的字形都像是一棵植物在地上生长出来的样子:下面一横线是表示土地,上面是生出的一棵小草芽。“生”的本义就是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是: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就能够健康成长。

“生”由生长的意思引申为妇女生育,即生孩子。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意思是: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就是后来的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由“生育”之意又引申指生产、发生、产生的意思。如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意为:农作物的生产有一定的时候,但人们却无尽地使用,那么财物的积蓄一定会减少。又如“生效”、“生疑”、“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等。

“生”,表示生存,活着,跟死相对,如《孟子·告子上》:“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也可以表示果实、食物没有熟。“这肉是生的”,是说肉没有煮熟。“西瓜是生的”,是说西瓜没有长成熟。“生”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为没有进一步加工或提炼过的东西,如:“生铁”、“生铜”、“生石灰”等。

“生”又引申为陌生、生疏的意思。如“人生地不熟”。又如:“这孩子一见生人就哭。”

另外,在戏曲中,“生、旦、净、末、丑”中的“生”是一个角色,一般由男性来扮演。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死

【说文解字】

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歹,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

【汉字趣谈】

“死”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在字形上十分相似,左边都是一具残骨的形状,右边是一个人形,从其姿态上看,像是在躬身下拜凭吊死者。“死”的本义就是生命终止。《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意思是:父母活着,按礼节侍奉他们;死了,按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死”的基本义项,几千年没有变。如现在常用词语“死人”、“死尸、“死伤”、“死刑”、“死讯”等,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人死了就会失去知觉,由这一点引申开来,人们很自然地把失去知觉叫作“死”。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永州的郊区产一种特殊的蛇,……可以治疗大风、挛踠、瘘疠,除去没有知觉的肉,杀灭三种害虫。

既然死了,就不动了,也就不灵活、不流动了,所以人们很容易把不灵活、不会动的东西叫作死东西。“死”由此产生了不能动的引申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又如:“死脑筋”、“死心眼”、“死记硬背”等。

人生命的终点也可以说成是生命的极点,所以“死”字又引申表示事情到了极致。如人们常说的“拼死力”、“气死了”、“笑死了”、“下死命令”、“死一般寂静”等,用的就是这个义项。

死,又引申为行不通的事物,如:死胡同、死路一条、把路堵死了。

死,又表示不能相容的对方,如:死敌、死对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安

【说文解字】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

【汉字趣谈】

“安”是个会意字,从其甲骨文字形上看,“安”字的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面朝左的少女,把房门一关,真是既平安又舒适,“女居室中为“安”。“安”的本义是平安、安适。如《论语·学而》:“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意思是说:国家平安了,老百姓也就无忧无虑了。

我们常常用“安居乐业”这个成语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老子的《道德经》:“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由生活上的安逸、平和可以引申指心灵上的安定、坦然。如《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分得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

后又可引申指满足于、习惯于。如“安贫乐道”意即:满足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安土重迁”表示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

“安”字还可当疑问代词用,作“谁”、“何”、“什么”、“哪里”讲。如《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说:小燕雀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宏志呢?又如《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丧

【说文解字】

丧,亾也。从哭从亾。会意。亾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