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13

第13章 与生活有关的汉字(4)

【汉字趣谈】

“丧”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三个口为形符,表示哭丧;中间的“桑”形为声符。而金文形体的上部是个“噩”字,下部是“亡”字,“噩亡为丧”,这又变成了会意字。“丧”的本义为丧失、丧亡。《韩非子·五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所谓“丧其国”,就是失掉了他的国家。

有个成语叫“丧家之犬”,用来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由“丧失”又引申为“死亡”,如任昉《奏弹刘整》:“刘氏丧亡,抚养孤弱。”

由“死亡”又引申指丧仪、丧事,即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如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婚丧祭养。”就是指婚姻,丧事、祭祀、供养。《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意思是:秦国不但不为我们的丧事感到哀伤,反而讨伐我们的同族,这样就有悖于礼仪。

词语“丧明”表示眼睛失明。语出《礼记·檀弓上》:“子夏(孔子学生)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故后世常称死了儿子为“丧明之痛”。

另有“迎丧”一词,表示把客死外乡者的灵柩或尸骨迎归家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忧中有喜):“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其妻自河北来迎丧。”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疾

【说文解字】

疾,病也。从疒,矢声。

【汉字趣谈】

“疾”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正面站立着的一个人,其右臂的腋下中了一枝箭(矢),表示这个人受伤了。金文字形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只是箭(矢)的形状有点儿改变。“疾”的本义为箭伤,后来引申泛指一切疾病。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婴疾甚,且死。”这是说:婴病得很重,将要死了。

有病就会不舒服,就会有痛苦,所以“疾”又引申指疾苦、忧患。《资治通鉴》:“吾疾贫富不均。”意思是:我恨的就是贫富不均。清代的郑板桥在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正碰上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他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身在官衙心系百姓,夜不能眠。他写下了《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其中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之句,是说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听见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

由“憎恨”又可以引申为嫉妒。如《史记·孙膑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这就是说:孙膑来了,庞涓恐怕他比自己本事大,就嫉妒他。

另外,“疾”字的一部分是“矢”(箭),矢飞甚速,所以“疾”有快速、急速的意思。如王维《观猎》:“雪尽马蹄轻,草枯鹰眼疾。”又引申指敏捷、轻快。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又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意思是:我的脚有毛病,连快速奔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请注意,一般说来,“病”与“疾”有所区别,重病为“病”,轻病为“疾”。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孝

【说文解字】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汉字趣谈】

“孝”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驼背“老人”,“老人”之下有“子”(小孩),老人的手按着小孩的头,表示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的意思,这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孝”的本义就是尊敬和顺从父母,尽心奉养。《论语·为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兄弟和睦,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历史上最能表现人的孝道的故事,就是西晋武帝时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当时晋武帝诏李密应诏赴任,李密以祖母年迈请求辞官终养祖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在古书中有“孝鸟”一词。难道小鸟也会孝敬老鸟吗?《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梦

【说文解字】

梦,不明也。从夕,懵省声。

【汉字趣谈】

“梦”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是一张床形,左边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手抚额头在做梦。“梦”的本义指做梦。《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说: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人在做梦中感受到的事物往往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所以“梦”又引申为梦幻、空想的意思。如《荀子·解蔽》:“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意思是说:不以梦中虚幻、嚣烦干扰认识,这就叫作静。又如“梦幻泡影”、“梦想”等。

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梦蝶一说。“梦蝶”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意思是: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后因以“梦蝶”比喻虚幻无常。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大意是:百年光阴就像梦蝶一样虚幻无常,重新回首往事很让人感叹。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说法,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着。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根据梦对人预测吉凶。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占

【说文解字】

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

【汉字趣谈】

“占”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个“卜”字,下部是个“口”字,这就表明卜过了,再用口加以解释,这就叫“占”。“占”的本义指视龟甲之兆推知吉凶。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史苏占之曰,‘不吉’。”这里面的“占”用的就是本义。

原始人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在许多社会里,占卜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占卜所需的物质材料分两类,一类是显示卜兆及刻辞用的载体,即龟甲、兽骨等,另一类是整治甲骨及刻辞用的工具,有锯、凿、钻、刻刀等。占卜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星占、纸牌占卜等。

“占”字读去声时,就是“占有”的意思,如《晋书·食货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用作占有之义时,后世又造了一个新形声字“估”,以示与“占卜”的“占”字相区别;为了书写方便,现在则仍简化为“占”。

引申指估计、测算。如《新唐书》:“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

引申指不起草、口授、口述、口头吟作。比如“口占一绝”。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卜

【说文解字】

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凡卜之属皆从卜。

【汉字趣谈】

“卜”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龟甲上裂纹的形象(有纵有横)。金文表示有带弯曲的裂纹。小篆干脆就把斜形的裂纹改为一横。“卜”的本义就是占卜。中国商代最风行的方法是用甲骨占卜,特别在殷商之时,凡是年成的丰歉、战事的胜负、天气的阴晴等必先占卜。所谓占卜,即把乌龟的甲刮光,再进行钻凿,并放在火上烤,这样在龟甲上就会出现或横或纵的裂纹,根据这种裂纹再来分析是凶还是吉。《诗经》里面有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筮”,用蓍草占卜;体,卦兆;咎,凶。这里是说占卜的婚姻没有凶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