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15

第15章 与器具有关的汉字(1)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刀

【说文解字】

刀,兵也。象形。凡刀之属皆从刀。

【汉字趣谈】

“刀”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把刀的形状,上部是刀柄,下部是刀头。金文的形体,大体上与甲骨文相似。到了小篆,刀柄成了弯曲形,但还保留着一点“刀”的样子。可是到了楷书,那就一点也不像“刀”的样子了。“刀”的本义是可用来切割东西的工具。如《仪礼·少仪》:“刀却刃授颖。”意思是:给人刀时要避开刀刃给刀环。这是“刀”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人们常说的大刀、小刀、菜刀、剃刀、水果刀、指甲刀等,都是用的这个义项。

“刀”后来泛指所有像刀的东西。在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燕国和齐国使用的“刀币”是一种形状像刀的钱币。《荀子·富国》时,有人把“厚刀布之敛”,解释为“用厚刀割布”,这是不对的。其实古代的一种金属货币的样子像刀,所以称为“刀布”,“布”是古代的一种钱币。所谓“厚刀布之敛”,就是“加重货币税收”的意思。

由于“刀”可以切割东西,所以也可以用来砍伤别人。这样,“刀”就变成了杀人的利器。古代的“刀”在武器中排在首位(刀、枪、剑、戟),后世的刺刀是肉搏战中的主要武器。

“刀”字作偏旁用的时候写作“刂”,同样也是两画,均在一个汉字的右侧,称为“立刀旁”。凡是从“刂”的字,大都与“刀”的作用有关,如:“刑”、“剁”、“割”、“剖”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刃

【说文解字】

刃,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属皆从刃。

【汉字趣谈】

“刃”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刀头向左歪的一把刀,在其刃部加一撇,作为指事符号,表明此处最锋利,即刀刃所在。“刃”的本义指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如《庄子·养生主》:“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意即: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有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刃”字除了当刀刃讲之外,还可引申泛指刀剑一类利器。如王充《论衡》:“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意思是:一个小孩拿刀与一个勇士战斗,小孩是一定不会胜利的。可见这个“刃”字,就当“刀”讲。

“刃”字本为名词,但有时也当动词用,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这里面的“刃”字就当“杀”讲,意思是左右的人都想杀掉蔺相如。

“刃”通“韧”,意思指柔软而坚固。如《周礼·地官·山虞》:“服与耜宜用稚材,尚柔刃也。”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弓

【说文解字】

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周礼》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夹弓、庾弓以射干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凡弓之属皆从弓。

【汉字趣谈】

“弓”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一张弓的背部,右边是这张弓的弓弦,形态十分逼真。金文的形体是一张松下了弓弦的弓。小篆的写法由金文而来,更为均匀整齐。“弓”的本义是射箭的工具。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意为: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都上扬。《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意为:按着我的弓上好弦,拔出弓箭持在手。这是“弓”的主要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常说的弓箭、硬弓、弹弓、挽弓射雕等,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由于“弓”的背是弯曲的,所以人们有时就用“弓”指称样子像弓的东西,隋代明余庆《从军行》:“剑寒花布落,弓月晓逾明。”所谓“弓月”是指弯月、弦月。相关的词语还有“弓鞋”,是指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呈弯曲形。现在人们常说的“弓着腰”就是弯着腰的意思。

有个成语叫“杯弓蛇影”。据《晋书·乐广传》记载,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当时,北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弓上有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弓”是个部首字。凡由“弓”组成的字,大都与弓箭、弯曲有关。如“张”、“弧”、“弹”、“弦”、“弩”、“强”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介

【说文解字】

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汉字趣谈】

“介”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像是一个面朝左方,手臂略向前下方伸展而立的人,其身体周围是象征铠甲的四个点。据说,在冶金技术诞生之前,上古时期的人们用的铠甲实际上就是用兽皮做的护身衣,甲骨文中所描绘的,很可能就是这种皮衣。“介”字的本义就是“铠甲”。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介者”就是指披戴盔甲的人。

“介”还常作动词用,意思是“武装”:如《史汜·老庄申韩列传》中的“急则用介胄之士”,大意是军情紧急的时候,就调用(披)甲(戴)盔、全副武装的武士。

人披甲则不易屈身,由此引申表示特立、特异,作为形容词用,如“耿介之臣”。又如张衡《思玄赋》:“孑不群而介立。”

由一个披甲之人引申用作量词,当“个”讲。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等。

在古书中常见“介弟”一词,这个“介”字有大义。所谓“介弟”,即旧称地位高的弟弟。所以后世人们在写信时,对别人兄弟的敬称也常用“介弟”一词。

“介”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在两者之间,如“介绍”、“介入”、“介于”。又《左传·襄公九年》:“介居二大国之间”。

“介”字还常被用来表示“存留”、“放在(心上)”之意。如李延寿《南史》中的“不以介怀”,意即不因此而耿耿于怀。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矛

【说文解字】

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凡矛之属皆从矛。

【汉字趣谈】

“矛”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的上部是锋利的矛头、下面是长柄。小篆则在金文的基础上加以美化,后世的舞台上也真有这种样子的兵器。楷书则完全看不出矛的样子了。“矛”的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直刺兵器,也是最早的武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尔誓。”就是说:举起你们的戈,摆齐你们的盾牌,竖起你们的长矛,我将向你们发布誓词。这是“矛”的主要义项,千百年来一直沿用。现在常说的矛盾、矛头、大刀长矛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在多用矛盾来形容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矢

【说文解字】

矢,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凡矢之属皆从矢。

【汉字趣谈】

“矢”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描摹的就是箭的样子,上端是锋利的箭头,中间是箭杆,下端是箭羽。小篆线条化,形象已变得抽象。到了楷书就看不出箭的模样了。“矢”的本义就是箭。《楚辞·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意思是:战旗蔽日敌人如云,箭落如雨战士争先。这是“矢”的主要义项,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人们常说的弓矢、飞矢、流矢、神矢、有的放矢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我们的祖先用兽骨和石头制成锋利的骨箭头和石箭头,将它们插入坚硬的竹节,在竹竿的后端粘上帮助飞行的羽毛,这样的箭不但是捕猎的利器,而且当部落战争发生时,拥有箭的数量多的一方就拥有了强大的杀伤力量。到了商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广泛地用金属制造箭头了。

由于“矢”是直的,“矢”的飞行方向是正前方,古人就用“矢”表示正直的意思。《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意思是:好一个正直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

古代“矢”通“誓”。古代军队出师之前,将士们常以手持箭在神灵的面前起誓,以此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获取战争的胜利。《诗经·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毛亨注:“矢,誓。”意思是:那垂发齐眉的少年郎,该和我来成一双,我发誓,到死也不会变心肠。我们常用的“矢志不渝”,“矢死不二”等词,都表示誓死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古人常用“矢”表示“屎”的意思。推测原因,可能与“矢”的落点作为“本地”标记有关。动物常用自己的粪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而“矢”用于侯国边界的确定,即站在原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射箭,箭头落地的地点就是本国的边境线立界碑处。这样,原则上,在这一原点射出的箭,都会落在本国领土范围之内。这与动物用粪便标记自己的领土范围是一样的道理,故“矢”通“屎”。

“矢”是个部首字。凡由“矢”组成的字,大都与箭有关,如“彘”、“雉”、“矢曾”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车

【说文解字】

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

【汉字趣谈】

“车”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辆有轮有厢有辕的车子的样子,车厢被省略了。金文的形体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小篆的形体仅保留了一个车轮。隶变后楷书写作“车”,后来又简化为“车”。“车”的本义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意思是:命令子封帅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后来一般的车子都叫“车”,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车同轨,书同文。”意思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车轨(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和文字。

我国的一些文献中有“黄帝造车”的记载。传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在野外游玩时,看到蓬草团随风旋转,滚滚而去,由此受到启发,制造了世上第一辆车,故黄帝又号“轩辕氏”。车子出现以后,它的主要用途是供军队作战,以及统治者行猎时使用。车上通常有驭手和手持弓箭刀兵的武士二人,开始的时候车上只套两匹马,后来常见套四匹和六匹马。到了春秋时期,拥有战车的多少成为国家实力的像征。

车子是通过轮子的转动带动整个车身向前运动的,因此,人们也将依靠轮轴转动而工作的工具称为“车”,如“纺车”、“风车”、“水车”等。

后来,人们发现利用转动的轮子来切削物体非常方便,于是便发明了“车床”这种工具,用车床切削东西被称为“车零件”。由此引申,“车”又泛指机器,如“试车”、“车间”等。

“车”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车”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车”和车的动作有关,如“军”、“轿”、“轨”、“转”、“载”、“轮”,等等。

【字形演变】

篆书楷书几

【说文解字】

几,踞几也。象形。《周礼》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凡几之属皆从几。

【汉字趣谈】

“几”是个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之形。“几”的本义是几案。上古时代没有椅子、凳子,古人就席地而坐。《孟子·公孙丑》:“隐几而卧。”即伏在几上睡觉。今北方仍有炕几、桌几。这是“几”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

汉字简化时,把数词“畿”并入了“几”,使“几”增加了数词的义项,这与它的本义、引申义无关。如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意思是: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在古代典籍中,常见“几杖”一词,那是指几案和手杖,主要是供老年人平时靠身走路时扶持之用,所以古以赐几杖为敬老之礼。如《史记·孝文纪》:“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

“几”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有些字的结构中含有“几”的部分而又难以归部,就归入“几”部了,如“风”、“凤”、“夙”、“凫”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斗

【说文解字】

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属皆从斗。

【汉字趣谈】

“斗”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个斗的形状。“斗”的本义就是一种量粮食的量器,十升为一斗。《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哉?”意思是:(度量和见识)像斗筲一样狭小的人,怎么能算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