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禽
【说文解字】
禽,走兽总名。从,象形,今声。禽、离、兕头相似。
【汉字趣谈】
“禽”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个网形,下面是网具的柄,可见“禽”本为捕捉禽兽的工具。金文字形中加了“今”声,从象形字变成了上声(今)下形(网形)的形声字。“禽”的本义就是捕捉禽兽的工具,后来又引申为鸟兽的总称。如《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意思是:我有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名字就叫“五禽戏”。“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熊、鹿、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中国古代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
“禽”也可以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意思是:两只脚而长羽毛的叫作“禽”,四只脚而长细毛的叫作“兽”。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鸟种。禽分飞禽和家禽两大类: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野生鸟类,以植物种子、昆虫、田鼠或蛇等为食,多数对人类有益;家禽本来是野生的飞禽,是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家禽的饲养驯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培育出不少世界名贵品种,如由绿头鸭驯化成的不会飞的家鸭。
“禽”由捕捉禽兽的工具义引申泛指捕捉。如《资治通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意思是:将军捉拿曹操,适宜在今天。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禽灭六王”,不是“禽鸟”灭了六王的意思。这个“禽”字后世写作“擒”,如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请注意:“禽”与“犊”(小牛),古代常常连用,写作“禽犊”,这个词多指馈赠礼物。所以“禽犊”也可以作为取悦于人的东西,如《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就是说:小人的学问,是用来夸耀自己,像以禽犊之物赠送别人一样地来取悦于人。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兽
【说文解字】
兽,守备者。从兽,从犬。
【汉字趣谈】
“兽”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捕捉禽兽的猎具,右下部是一条头朝上、尾朝下、腹朝左的猎犬。有猎具有猎犬,这就表明是打猎。金文字形中,猎具中间又增加了网形的部分。“兽”的本义就是打猎,但后来当名词野兽用了。《尔雅·释鸟》里说得很明确:“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史记·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意思是说:礼产生于富而废弃于贫困,所以君子富有可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鱼生在深渊里,而野兽聚集在深山里。人富裕了仁义也会归附。兽的本义后来由一个新的形声字“狩”替代了。
“兽”后来常常用来比喻野蛮凶狠。如“兽行”,表示极端野蛮残忍、丧失人性的行为。
在一些古典文献中,常常会看到“兽环”一词,若理解为“猎犬的项圈”,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是指旧时大门上的铜环。因为大门铜环底座往往铸成兽头形,兽头的口中衔的铜环就称为“兽环”。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鸟
【说文解字】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凡鸟之属皆从鸟。
【汉字趣谈】
“鸟”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只侧立站着的鸟的形状,鸟头朝左,眼睛、爪子、尾巴,一应俱全。金文字形刻画得更加逼真,如一只羽毛丰满的鸟正昂然而立。“鸟”在《说文解字》中被称为“长尾禽总名”,这就是“鸟”的本义,即长尾巴的禽类的总名。
“鸟”的另一个意思是像鸟一样,鸟可以在高高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俯视地面上的一切,因此,从高处俯视地面的景物可称为“鸟瞰”。又引申为对事物的概括,如“世界大势鸟瞰”。
“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其中,“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
请注意:“鸟”字与“乌”字的形体非常接近,一不小心就会写错。这两个字的最大区别就是:“鸟”字的上部有一点儿,“乌”字的上部无一点儿。这是因为鸟类的眼睛是黑的,身上羽毛的颜色则往往不是黑的,所以眼睛很明显是一个小黑点儿,能看得很清楚。但是乌鸦就不同了,它的眼睛和全身一样黑,就好像乌鸦没有眼睛一样,因此“乌”字的上部就没有一点儿。记住了这一条,就不会再写错了。
“鸟”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鸟”字所组成的字大部与“禽类”有关,如“凤”、“莺”、“鸡”,“鸣”、“鸭”、“鹅”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凤
【说文解字】
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
【汉字趣谈】
“凤”是个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被描绘了一只凤的样子,头上有一撮美丽的冠毛,这就是凤头。中间是身段,后面是凤尾,下面是凤爪。右边是表读音的“凡”。“凤”的本义是一种神鸟。《诗经·大雅·卷阿》上说“凤皇于飞”,这里的“凤皇”就是指凤凰。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
因为凤凰是神鸟,是鸟中之王,所以“凤”字成为皇后的象征。古代帝王常以“龙”自居,皇后则是“凤”,这也就构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龙凤”文化。皇后戴的是“凤冠”,插的是“凤钗”,住的是“凤阁”,乘的是“凤车”。又把高尚的道德称为“凤德”。美丽的文辞称为“凤藻”,文才荟萃之地称为“凤穴”。又因为“凤”极为罕见,所以把稀少而珍贵的事物称为“凤毛麟角”。
古今乐曲的名字也常用“凤凰”。古代有一首名曲叫《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燕
【说文解字】
燕,玄鸟也。蹑口,布翅,枝尾。象形。凡燕之属皆从燕。
【汉字趣谈】
“燕”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是一只头朝上展翅奋飞的燕子,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开,还有一个像鸟一样的头。“燕”的本义就是燕子,又称玄鸟,“玄”为“黑”义;“玄鸟”就是黑鸟,因为燕子是黑色的。《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小燕子怎么能够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传说燕子是殷商人的祖先。《诗经》、《史记》都有记载:时值春天,有贼氏之女、帝喾之妃简狄浴于河边,有燕子飞来,产卵一枚于妃旁,简狄吞玄燕之卵而生商的始祖契。殷人以之为图腾,奉之为神。
燕子是一种候鸟,它们春天飞到北方,秋天再飞向南方。燕子喜欢在人住的屋檐下衔泥筑窝,仿佛和房屋的主人亲如一家,所以在鸟类中,燕子是一种很受人类欢迎的鸟,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春联贺词常常称誉紫燕(又名越燕)。如:“新蒲细柳皆春色,紫燕黄鹂俱好音。”
燕子是恋旧而专一的,它们每年都会飞回自己的老窝居住。它们的配偶一旦确定,决不轻易另择新欢,它们燕语呢喃,情好无间。诗人常用燕子双飞,嬉戏追逐来比喻人间美好的爱情生活。如《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其中的“燕尔”就是比喻新婚夫妻亲睦和美的样子。
“燕”还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古代燕国在河北北部,召公奭(shì)是开国君主。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其实,古代的“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古时燕赵多慷慨之士,《三国演义》中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
由于燕子的尾巴是从中间分开的,像是一把张开的剪刀,所以人们就由此设计出了“燕尾服”。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狼
【说文解字】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从犬良声。
【汉字趣谈】
“狼”是个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良”,表声符,右边为头朝上的“狼”形。因为“狼”和“狗”相近,所以小篆字形的左边写成了“犬”,右边仍为“良”。“狼”的本义为一种似狗的野兽。《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意思是:并驾齐驱去追逐两只狼啊,向我致敬夸我本领高超。
因为“狼”天性残忍,所以它通常成为坏人或恶势力的象征,所以与“狼”有关的词语大多都含有贬义。童话中的大灰狼、狼外婆都是反面角色。比喻人凶暴狠毒常说“狼子野心”,形容人贪婪狠毒或忘恩负义常说“狼心”或“狼心狗肺”,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就叫“引狼入室”。
据说烧狼粪成烟,风吹不斜,所以狼烟就成了报警的信号,这种烟就叫“狼烟”。古代边疆设防,夜间点火报警,白天燃狼烟报警。如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旧时形容边疆发生战乱就常说“狼烟四起”。
星星也有用“狼”来命名的。《史记·天官书》上有狼星,也就是天狼星,其体积是太阳的八倍,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之一。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鹿
【说文解字】
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
【汉字趣谈】
“鹿”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非常形象,就像是一只头朝左尾朝右的鹿,鹿的头上长着很美丽的鹿角。鹿的本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各样的鹿,属哺乳纲鹿科的草食动物。《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鹿儿呦呦叫,野外吃青草。这是“鹿”的基本义项,一直使用到现在。现在常说的鹿茸、鹿角、驼鹿、长颈鹿、梅花鹿等词语中的“鹿”,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由于“鹿”常常是狩猎的对象,而狩猎的对象又不限于鹿,所以“鹿”变成了狩猎对象的代称,甚至竞争对象的代称。“鹿死谁手”、“逐鹿中原”等成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成语“群雄逐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由此,“鹿”又引申比喻为政权。
在小说《封神演义》里曾经提到一种动物,它的名字叫“四不像”,是武王伐纣大军主帅姜子牙的坐骑。小说把四不像描述成“麟头豸尾体如龙”,这当然与真实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小说中提及的四不像其实就是——麋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由于它们的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而那里恰恰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牛
【说文解字】
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
【汉字趣谈】
“牛”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正面看的牛头形,两边向上竖起的是弯曲的牛角。“牛”字,就是依据牛所突出的弯角、大耳朵、长鼻梁这几个特点,用简明的线条勾勒而成的,这充分表现了先民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牛”的本义为家畜之一的牛。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意思是:君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过。
牛是大型哺乳动物,头上有一对角,趾端有蹄,尾巴末端有长毛,吃草,反刍,力大,用于拉车耕地。肉、乳可食用,角、皮、骨可以制作器物。我国常见的牛有黄牛、水牛、牦牛等。“牛”字在古代文献中多见。如《诗经·国风·王风》:“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意思是:太阳已经落山了,羊和牛也从山上下来了。
牛是个生性固执的动物,于是由牛的秉性而引申出很多现代意义。如“牛气”、“牛脾气”、“牛性”、“牛劲”、“犟牛”等词。
在北京话里,“牛”可表示本领高强的意思,这大概是由“牛”的力量大比喻而来的。“牛气”、“他真牛”等词语,用的就是这个义项。而如果实际本领没有说的那么高,就变成“吹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