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31

第31章 与动物有关的汉字(2)

“牛”是个部首字。凡由“牛”组成的字,大都与牛或牲畜有关。如“牡”、“牝”、“牢”、“牲”、“犊”等字。

宋朝有一个人,叫杨璞,很爱吹牛,自称是东野遗民。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结果他什么也不会。宋真宗看他为难,可怜他年纪大,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饿死很多跳蚤,天亮时把老婆的临别赠言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说是出门时老婆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上,这次放过你这个吹牛大王,要不真要了你的老头皮。”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虎

【说文解字】

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属皆从虎。

【汉字趣谈】

“虎”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头朝上、尾朝下、腿朝左的一只老虎的样子,身上的横线表示花纹。“虎”的本义就是指老虎。《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学生们记住,苛捐杂税比老虎还厉害。这是“虎”的基本义项,一直使用到现在。

“虎”,又称老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它额头上的几条黑纹颇像汉字中的“王”字,老虎也是名副其实的丛林之王。这种动物行走时从容自信,行动时凶猛果敢,小的时候憨态可掬,成熟以后谨慎多疑。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种老虎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虎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及高山峡谷等地,都能见到其优雅威武的身影。

中国人深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欣赏它的矫捷与俊美。《易经》中说:“云从龙,风从虎。”虎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相对应、相结合,龙腾虎跃,无论天上地下,永远象征着生机、雄伟与强盛。

由于“虎”很凶猛,古人就用“虎”比喻勇猛的人。唐·李白《赠张相镐》:“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意思是:虎将如雷霆之士,统帅全军向东巡战。

在古典文献中,我们常会遇到“虎臣”一词,如《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汉书·叙传下》中有:“武贤父子,虎臣之俊。”这里的“虎臣”就是古代比喻有胆略、武艺高强的勇武之臣。

“虎”是个部首字。凡由“虎”组成的字,大都与老虎有关。如“彪”、“虢”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兔

【说文解字】

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兔头与头同。凡兔之属皆从兔。

【汉字趣谈】

“兔”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个兔子的形象,尖尖的耳朵,短短的尾巴。“兔”的本义为兔子。“兔”是哺乳动物,头部略像鼠,耳朵大而长,上唇中间分裂,非常可爱,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兔子的尾短而向上翘,“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就是根据兔子尾巴短的特征产生的俗语。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田里有一个树根,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守株待兔”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玉兔捣药”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称月亮为“兔魄”。明人李昌祺《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俄而兔魄将低,鸡声渐动。”意思是:不一会儿月亮就要落下,渐渐能听见鸡叫声。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龙

【说文解字】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汉字趣谈】

“龙”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已经形象地表现出了龙的形体:上面有角,角下头张巨口,露出了锋利的牙齿,龙身有回旋飞动之态。“龙”的本义是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风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象征着慈善、力量、丰收和变化。《周易·乾》:“飞龙在天。”意思是:腾飞的龙在天上。《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意思是:麒麟、凤凰、乌龟、苍龙,是四种神灵动物。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动物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传说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龙被奉为万物生灵之首,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就是龙的化身,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称自己是“应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以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皇帝周围的用品多以龙冠名,都带有龙的标记。如“龙床”、“龙袍”、“龙辇”等。

我们常用“叶公好龙”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叶公好龙”的故事出自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叶公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他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龙”是个部首字。凡由“龙”组成的字大都与龙或大有关。如“庞”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蛇

【说文解字】

蛇,它,或从虫。它篆本以虫篆引长之而巳。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

【汉字趣谈】

“蛇”是个象形兼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个蛇头,下部是蛇的身子,可见“它”字原来就是“蛇”的本来形体。小篆字形另加了义符“虫”,成了从虫、从它会意。“蛇”的本义为长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蛇的身体细长,有鳞,舌细长分叉,有的有毒。蛇的种类很多,如眼镜蛇、蝮蛇、蟒蛇等。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皆死。”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了“巴蛇吞象”的故事。巴蛇是古代中国的巨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巴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现实世界中,很多蛇类都有剧毒,所以有大量的词语都以蛇为灾祸、凶恶的象征,如“杯弓蛇影”、“蛇蝎心肠”等。

“蛇”引申比喻形状或性质像蛇的。在《三国演义》中,蜀国猛将张飞善用的武器就是“丈八蛇矛”。

因为蛇是爬行的,所以人们把伏地爬行的动作称为“蛇行”。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马

【说文解字】

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汉字趣谈】

“马”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只竖立着的马形,有马头、鬃毛、马身、四肢及马尾。小篆字形的上面是马眼(目)和马鬃(三横线),让人不大看得出马的样子了。“马”的本义为强武有力的家畜马。《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意思是:没有给马披甲就驱马出战。

许慎把“马”解释为是昂首怒目的动物,是勇武的动物。《战国策·燕策一》:“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意思是:从前有个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三年里仍无所获。

相传,我国古代有个极善相马的人叫伯乐。伯乐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后来用伯乐代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古典文献中,经常会提到“千里马”的概念。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千里马泛指一般好马。所谓“千里”只是个虚数。因为现代人谁也没有见过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马,然而古代人却在古籍文献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千里马实实在在跑出千里距离。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千里”这个长度上。有个与千里马有关的故事叫做“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

因为马奔跑得快,所以又引申为即时、立刻、快速的意思,如“马上”“马到成功”。

“马”是个部首字。凡由“马”组成的字大都与马或牲口有关。如“驭”、“驹”、“驾”、“骄”、“驴”、“骡”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羊

【说文解字】

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

【汉字趣谈】

“羊”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所描绘的是正面的羊头形,上部是一对左右下弯的羊角,下部微微上斜的两画是羊的眼睛。金文就更像羊头了,一对大角向下弯曲,看来是个绵羊头,中间的一横是表示左右的两只耳朵,最下端是羊的嘴巴。

“羊”是最早被中国先民们驯化的动物之一,是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中国社会从渔猎生产过渡到农牧业生产,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羊成为人们饲养最多的家畜。羊肉是人们喜爱的美餐,但用羊毛纺织的衣服并不普遍,中国人更喜欢穿棉、麻和丝绸衣服。

“羊”在中国民俗中与“祥”通用,“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的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

“羔羊跪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羊羔似乎懂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吃奶的时候是跪着的。如《春秋繁露》:“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意思是: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必定是跪着的,好像懂得礼义一样。

“羊”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羊”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羊有关,如“羔”、“羚”、“羝”、“羯”、“群”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鸡

【说文解字】

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

【汉字趣谈】

“鸡”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左上角是鸡头,鸡头上有鸡冠,有尖嘴,有眼睛。接下来有脖子,有身段,有翅膀,有脚,有尾巴,可谓样样俱全。鸡的本义指一种家禽,有“公鸡”、“母鸡”,还有“野鸡”、“火鸡”之类。

“鸡”是古人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它的远祖叫“原鸡”,现在还生活在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区。雄鸡可以报晓,它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家的钟表使用,也可以作为公共场所的钟表使用。据说战国时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就都是以鸡叫为准的。

“斗鸡”是一种古老的游戏,起源于亚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玩斗鸡就已经颇为盛行了。到了唐代,斗鸡的风气更加兴盛,据说唐玄宗李隆基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每逢清明节,都要玩斗鸡来娱乐。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鸡犬升天”的故事出自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死,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地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还有一个与鸡有关的成语叫“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犬

【说文解字】

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凡犬之属皆从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