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33

第33章 与动物有关的汉字(4)

“鱼水”这个词,古今意义不同。现在说“鱼水”之情,一般是指军民关系,可是在古代还有其他意义,李白《读诸葛武侯传》诗云:“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这个“鱼水”比喻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恩。又如《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妾亦不忍以鱼水之爱,夺膝下之欢。”这里的“鱼水之欢”则喻指男欢女爱。

“鱼”字由本义引申指“与鱼有关的”,如:鱼叉、鱼钩、鱼饵、鱼塘、鱼网、鱼肝油。

“鱼”是个部首字。凡由“鱼”组成的字大都与鱼有关。如“鲁”、“鲨”、“鲢”、“鲫”、“鲜”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贝

【说文解字】

贝,海介虫也。居陆名飙,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

【汉字趣谈】

“贝”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左右两扇贝壳。金文基本上像甲骨文的形状,中间连在一起。到了小篆发生伪变,根本看不出贝壳的样子了。“贝”的本义就是指海里的贝类生物,这些软体动物的壳就是贝壳。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随着原始交易的出现,人们自觉地开始寻找双方都愿意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石斧、皮革、谷物、动物齿角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最后人们感到贝壳最为合适,它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计数方便,人人都乐于接受,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领域也是最广的。海贝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了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贝”在古代被视为是很宝贵的东西。这原因除了贝本身美观有光泽的本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远离大海的中国内地很难找到贝壳,要靠商人跋山涉水辗转千里运送而来。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求之不易,所以显得尤为珍贵,人们这样称呼贝——“宝贝”。

“贝”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是由“贝”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或贵重有关,如“财”、“货”、“贯”、“贷”、“贸”,“贺”、“贵”、“贿”、“赂”、“赃”、“赁”、“赈”、“资”、“赋”、“赍”、“赡”等。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能

【说文解字】

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

【汉字趣谈】

“能”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字形像一只熊的样子,左部的上方是耳和头,下方是一个大嘴巴,臀部有一条小尾巴,下部有熊掌。“能”的本义就是熊。如《国语·晋语八》:“梦黄能入寝门。”意思是:梦到了一只黄熊进入卧室的门。

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具有“呆傻、窝囊”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东北人称熊样是贬义词,看不起的意思,一般是说没本事受人欺负者,和孬种是同义词。

“熊”也代表火势猛烈之意。如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鸟巢”点燃,当时各大电视台及各大报刊对圣火的形容除了“熊熊”一词外,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圣火相匹配的神圣词语了。

“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熊属熊像,但四足却如同鹿一般。“能”神力非凡,生性贤良好护,它能够维护百兽的群体稳定和强壮发展,因此古人称其为贤能、能杰。后来,古人称具有高尚品德且具备非凡才能之人为“贤能”,就是由它而来。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中说老虎第一次见到驴子,被驴的叫声吓跑,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觉无异能者”(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就不怕它了,最后把驴子吃掉了。

由才能进而引申指有才能的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意思是: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代,国家强势,人民归附与他,有才能的人都能为之所用,这样的人可以作为援助者而不能对其有所图谋。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牲

【说文解字】

牲,牛完全。从牛,生声。

【汉字趣谈】

“牲”是个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为捆绑的一只“羊”,右边从“生”。到了金文,“牲”字从牛,从生。“羊”和“牛”均是最早被人类驯化饲养的哺乳动物,古时牛羊常用于祭祀。“牲”字本义是指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现在我们所说的“牲口”,是指牛、驴、骡、马,可是在古代是指禽兽等动物。

我国古代有“三牲”、“六牲”和“五牲”之说。“三牲”包括牛、羊、豕。“六牲”即牛、羊、豕、马、犬、鸡六大类。“五牲”之说,其中无“马”,因为马是“六牲”之中唯一专供交通役使的动物,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所以不常用于祭祀和食用。

“牺牲”一词的古今词义是不相同的。《孔传》云:“色纯为牺,体完为牲。”这里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毛色纯一的是“牺”,而身体完整不残缺的为“牲”。可见“牺”与“牲”是有区别的。《周礼·地皮·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而今天所说的“牺牲”则是舍弃、捐弃生命之义,如“牺牲生命”、“为国牺牲”等。

“牲口”一词,一般作为牲畜的俗称,泛指禽兽等动物。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尾

【说文解字】

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凡尾之属皆从尾。

【汉字趣谈】

“尾”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个面朝左而立的人,人的后面有一条尾巴。小篆字形变化不大,趋于整齐化。“尾”的本义为人或动物的尾巴。尾巴是动物身体躯干后面的一段,通常指****以后的部分。脊椎动物有真正的尾,无脊椎动物一般都没有真正的尾。一般把长在身体后端的器官都叫作尾,如虾后端的尾扇。古时人们把动物的尾巴拿来系在身上作为装饰。唐代李为《蔺相如秦庭返璧赋》:“蹈虎尾而若闲,过鲸口而无惕。”其中的“虎尾”是指老虎的尾巴,比喻危险的境地。

鸟类的尾椎并不像其他多种脊椎动物那样向体外突出而形成尾,而是由其末端长出一组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行时它起舵的作用,故又称舵羽。在栖息时则有平衡躯体的作用。在尾羽基部的上下,有一组覆盖于其上之小形正羽,称为尾复羽。鸟类的“尾”是由尾羽和尾复羽组成的。

有个成语叫“尾大不掉”,意思是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活。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此典原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而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亳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角

【说文解字】

角,兽角也。象形,角与刀、鱼相似。凡角之属皆从角。

【汉字趣谈】

“角”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是割下来的一只兽角,略有弯曲,顶部较尖,如“牛角”“羊角”。“角”的本义是指兽角。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角弓,就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角”十分坚硬,有武器的作用,所以引申为“比武”,又叫作“角力”。如《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角力。”这个“角力”就是指“比武”。

“角力”在古代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运动,所以“角”字又引申为角色、演员等义。优秀的、着名的演员称为“角儿”,或“名角儿”。

人们把角的尖部打穿成一个洞,向里吹气,发出尖锐的响声,这就是“号角”,平时当乐器,战斗中可发号施令。到今天,我们仍旧把形状像“角”的东西称为“角”,如“豆角”“菱角”。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云:“豆荚长而端锐如角然,故又名豆角。”

“角”都是弯的,由此又引申指角落。如“桌角”“墙角”“拐角”等。杜甫有诗:“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北京紫禁城城垣四隅之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角楼轮廓优雅,造型独特,玲珑秀丽,展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

另外,“角”在上古也曾当过量器,所以后来也就用“角”作为计量单位,如《水浒传》第十一回:“先取两角酒来。”这个“两角酒”,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两杯酒”。

“角”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角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角类”或“量器”有关,如“斛”、“觚”、“觞”、“解”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