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32

第32章 与动物有关的汉字(3)

【汉字趣谈】

“犬”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只狗的样子,头朝上,尾朝下。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类似,形态更加逼真了。“犬”的本义就是狗。《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说能养活爹娘。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心存不敬,那养活爹娘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从考古资料看,犬的祖先大约在4000万年前就已出现。我国在7000年前便有了家犬。家犬是由狼和豺演变而来的。狼与犬的明显区别在于两点:一是眼睛,狼的眼睛是尖斜的,而犬的眼睛是平圆的;二是尾巴,狼的尾巴是直挺挺地拖着的,而犬的尾巴是卷曲的。

“犬”是忠诚的象征,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很多“义犬救主”的传说。人们非常宠爱对自己忠诚的狗,但有时也会把对敌人的鄙视加在对方的狗的身上,这时“狗”成了贬义词,如“狗奴才”、“狗腿子”、“走狗”等,这时,狗的忠诚亦变成了奴才相,为人们所鄙视。

“犬”有时引申为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意思是:司马相如小时候,喜欢读书,又学击剑,所以他的父母亲就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儿叫“犬子”。这个“犬子”是表示爱称。

“犬”是个部首字。凡由“犬”组成的字大都与狗有关。如“狩”、“狂”、“猛”、“猎”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豕

【说文解字】

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按:今世字,误以豕为彘,以彘为豕。何以明之?为啄琢从豕,蟸从彘。皆取其声,以是明之。)凡豕之属皆从豕。

【汉字趣谈】

“豕”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只竖立的猪,将猪的形象竖直主要是为了书写时字句整齐美观。“豕”的本义是猪。如《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这是说:齐侯在田棼那里游玩,后来到贝丘地方打猎,看见了大野猪。

一般而言,野生的猪叫“彘”,人所豢养的猪叫“豕”。中国人豢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到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前期。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驯化的家猪,传承了野猪繁殖能力强、不挑食等优点,而在长相、性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猪全身都是宝。可为人类提供肉食,猪鬃可做刷子,皮可制革,内脏可以用来制药,血可以用作涂料,一头猪每年能提供一吨猪粪,那是优质的天然农肥。

猪的外形和动作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所以有时候形容人笨就称其为“猪脑子”、“蠢猪”等。但根据科学家的测试,猪其实是有很强的认知学习能力的,它的嗅觉比狗还要灵敏。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人们训练猪来帮助缉毒,甚至还让它来引导狩猎。

有个成语叫“三豕涉河”,讲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为已与三、亥与豕字形相像。”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已亥年过的河。后来用“三豕涉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象

【说文解字】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

【汉字趣谈】

“象”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大象的头,象的长鼻子向左上方伸展,下部是身子,最下端是尾。“象”的本义就是指大象。

大象是陆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卷曲,有一对特长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产在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大象可驯养来驮运货物。象牙是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不但是它摄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它与敌人战斗时的武器。象牙稀有珍贵,其质地坚实细腻,色泽白净莹润,是难得的优良精雕材料,在古代,以象牙制成的用具和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财富与地位的一种象征。

《韩非子·解老》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希见生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意思是:人们很少能见到活着的象,有人得到了一副死象的骨头,便据此来设想活象的样子。后来人们便把以一定经验和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设想称为“想象”。

“象”有时当“景象”讲,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象”还是象棋中的棋子,其主要作用是防守(同“相”),保护自己的帅(将)。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象走田”。象(相)的活动范围限于“河界”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塞象眼”。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龟

【说文解字】

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鼈之类,以它为雄。象足甲尾之形。凡龟之属皆从龟。

【汉字趣谈】

“龟”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只乌龟的侧视图,上部是乌龟的头,朝左的是乌龟的两只脚,朝右的是乌龟背。金文是龟的俯视图,更像乌龟的形状,上部是头,中间是圆形背,左右两侧是乌龟的四只脚,最下部是一条小尾巴。“龟”字的本义就是乌龟,如《史记·龟策列传》:“江傍(旁)家人常畜龟。”意思是:住在江旁的人家经常养乌龟。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意思是: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龟类的寿命很长,有的可达三百多年。在古代,人们非常崇拜和羡慕龟的长寿。任防《述异记》中说:“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谓灵龟。”唐代武则天朝诏令内外官员将原来的鱼符、鱼袋(鱼饰佩袋)改佩龟符、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后世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唐诗名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的是主人公虽然嫁与富贵之人,但没有自由与夫君共享青春。

“龟缩”比喻像乌龟的头缩在甲壳里一样藏起来。乌龟的甲壳非常坚硬,一旦发生危险,它就把头、尾和四肢缩进龟甲中保护自己,“龟”由此而引申出了胆小怕事的意思。人们常称胆小怕事的人为“缩头乌龟”。

我们小时候一定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内容是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拼命地爬,一刻都不停止,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决定先打个盹。在它睡觉的同时,乌龟坚持爬行,当兔子醒来跑到的时候,只能看着乌龟在他前面到达终点。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虫

【说文解字】

虫,有足谓之虫,无足为之豸。从三虫。凡虫之属皆从虫。

【汉字趣谈】

“虫”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字都像是一条有头有身子的蛇的形状,身体弯曲,尾巴上翘。“虫”的本义为毒蛇。如《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后来,“虫”所包含的意义不断扩大,甚至被用来指一切昆虫或动物。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这就是说:有羽毛之虫,最高级的是凤凰;甲壳之虫,最高级的是乌龟;鳞片之虫,最高级的是龙。可见,古人把凤、龟、龙等都称为虫。还有,《水浒传》中武松打的那只大老虎,就称为“大虫”。

“虫”后来专指昆虫。昆虫通常是中小型到极微小的无脊椎生物,是节肢动物的最主要成员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的兴旺家族。它们在希留利亚纪时期进化,而到石炭纪时期则出现有70厘米翅距的大型蜻蜓。它们今日仍是相当兴盛的族群,地球上至少有500万种不同种类的昆虫。

“虫”是个部首字。凡由“虫”组成的字大都与动物有关。如“蛇”、“蜀”、“蟒”、“蜂”、“蝉”、“蚕”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鱼

【说文解字】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

【汉字趣谈】

“鱼”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一条竖立着的鱼的样子,鱼头、鱼身、鱼尾、鱼鳍一应俱全。小篆字形虽然变化不小,但还能看出是鱼的样子。楷书中的鱼尾变成了一横。“鱼”的本义就是指水生脊椎动物鱼。《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以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不能同时拿到这两样东西,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仁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并存,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仁义。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