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21806500000036

第36章 与文艺有关的汉字(1)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经

【说文解字】

经,织也。从纟,声。

【汉字趣谈】

“经”是个形声字,其小篆字形左边是一个“糸”,表示与丝线有关;右边是一个“巠”,表声符。“经”的本义是织布上的纵线,是与“纬”相对的。刘勰《文心雕龙》:“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感情,好比文章的经线;文辞,好比文章内容中的纬线。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后来,人们常常把一些典范着作称为“经”,即“经典”。如儒家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在中医上,“经脉”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其中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也就是平时常说的“奇经八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在古籍中,“经济”指经世济民。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又指治国的才干。如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得很。”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史

【说文解字】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

【汉字趣谈】

“史”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像个捕捉禽兽的长柄网,下部是一只右手,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大致相同,形态上更加逼真。“史”的本义是指管理狩猎或记录猎物的人。后来引申为记录国家大事的人,叫“史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良史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古代的好史官。

从史官又引申为记载历史的书称为“史”。如《史通·叙事》:“史之烦芜。”意思是说:历史书是很繁杂的。“史”作为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史书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的写作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史”字后来转义为历史,这就是自然或社会以往发展的进程,对过去的事实的记载,如:史实、史册、史迹、史料、史无前例、近代史、古代史。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书

【说文解字】

书,着也。从聿者声。

【汉字趣谈】

“书”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以手执笔的形象,下部的“口”表示书写之物。“书”的本义即为着写、记载。如《墨子·尚贤》:“书之竹帛。”意思是:把字写在竹和帛上。《史记·孙膑传》:“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大意是:砍掉大树的外皮,在其白处写道:庞涓就要在这棵树下死掉。

上古时期人们没有纸,所谓书写多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竹片或木板上。成语“罄竹难书”的字面意思是说(事情多到)把所有的竹子用尽也写不完,比喻罪恶累累,难以说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其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

由“书”的本义引申为书写成的东西,作为名词使用,指文字。如“书画”、“书法”等。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中的“书”即指书法。

“书”最常用的义项是书籍。最早的书不是像现代这样一页一页的,而是一卷儿一卷儿的,无论用竹片木简还是用缣帛作书写材料,都把它们连起来卷,每个卷叫一“卷”。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画

【说文解字】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

【汉字趣谈】

“画”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一只右手,左边是一枝笔,下部的两条曲线是描画的图形。金文字形虽有所变化,但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其上是右手执着笔,其下部左右交叉的两条曲线及曲线之中的“田”字,都是表明用笔描画的图形。“画”的本义为绘出图形。如“画饼充饥”、“照猫画虎”、“绘画”、“勾画”、“画图”、“画画”等词中的“画”都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的妹妹“夥首”。如果以“夥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

“画蛇添足”的故事出自刘向《战国策·齐二》: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画”用来表示划分界线的意思。如《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意思是:大禹当年走过的辽阔大地,共划分为九个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割”,现在简化为“划”。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文

【说文解字】

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

【汉字趣谈】

“文”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向左右伸展的是两臂,下部是两腿,胸前刻有美观的花纹。金文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胸前的花纹更好看了。小篆则把胸前的花纹省略了。“文”的本义为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意思是:越国人剪断头发,身上刺花纹,无处用宋国人卖的帽子。

古人用“文”表示花纹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意思是:齐王听说了,君臣害怕,便派太傅带着黄金千斤,带花纹的车两辆,佩剑一把,写信向孟尝君道歉……

由花纹可引申指文字,如甲骨文就近于花纹之形。《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由文字又引申指文章、文献。司马迁《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意思是:我怨恨心中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在耻辱中离开人世,我的文章着述便不能表明于后世。《汉书·贾谊传》:“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意思是:十八岁,已能背诵《诗经》《尚书》,写文章被郡内人士称道。《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亲身实践,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献。

“文”在后来的主要义项为文化,这是由花纹义引申出来的。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文人们靠着文章扰乱法治,侠客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文”是相对“武”而言的,是指非军事的。在古代,想要为国效力,大致有两条路可以走:或从文,或习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意思是:假如用非武力的办法能取胜,就好了。非武力的办法不能取胜,就在他们的宫殿里流点血,也一定要订立合纵的盟约才回来。

“文”字是个部首字。凡由“文”组成的字大都与花纹等义有关。如“彦”(彦)、“斌”、“斐”、“斑”、“斓”等。以“文”作声符表音的字有“坟”、“汶”、“紊”、“闵”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学

【说文解字】

学,觉悟也。本作学攵,篆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