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22188900000021

第21章 战略贸易理论(1)

7.1导言

贸易自由化发展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不受欢迎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政策已经完全没有作用的空间。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其造成了市场扭曲和国民福利的巨大损失。然而,当市场本身出现失灵时,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反而有可能会导致福利的增进。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市场不完全(失灵)情况下的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7.1.1不完全竞争

导致贸易政策性质改变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经济学领域中的新思想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尤其是产业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发现,提供了分析仅有少数几家厂商相互竞争的新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寡头垄断竞争。

传统的经济分析是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上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一个生产者对市场的影响力都非常小,从而没有能力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的行为。然而,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不仅导致国家内部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国际性市场中竞争日益走向寡头垄断式的竞争。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传统贸易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对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趋于下降,从而对贸易理论产生了进一步创新的需要,于是便有了战略贸易理论的兴起。由此可见,战略贸易理论是在国际市场发生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产生的。

7.1.2战略贸易理论

在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里必定会产生超额垄断利润或者就像马歇尔所说的租金。假如市场存在因为寡头垄断而形成的租金,那么一国政府便可采取适当的贸易干预政策来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通过抽取和转移国外垄断企业的利润来提高自身的国民福利。这种类型的政策干预就被定义为战略干预,并成为战略贸易理论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战略贸易理论支持政府对一些不完全竞争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加以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扶植,通过关税和补贴等手段来提高本国福利,但并不赞成一般意义上的贸易保护政策。该理论所支持的政府干预仅仅是针对市场竞争不完全的贸易领域和相关的产业活动。如果不加区分地对本国产业实施过度的保护,只能造成对国民福利不利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中所定义的战略贸易政策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战略贸易政策产生于“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在寡占行业中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从国外寡头企业抽取租金,或向本国转移利润,以使国民福利提高的目的。狭义的战略贸易政策在结构上可以由以下三种政策组成: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广义的战略贸易政策把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这一政策思想基础的理论,除了上述的“利润转移”理论之外,还包括“外部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些产业或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正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该产业或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不仅局限于其自身,还可惠及其他经济单位,但这些产业或企业并未从这种额外的利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可以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来保护和促进这类行业的发展。

7.1.3政府干预

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战略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了政府干预。

布兰德(Brander)把战略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这也就是说,战略贸易政策是政府率先采取行动,然后导致企业做出与无政策干预时不同的战略选择,从而使竞争向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并使国民福利提高,只要由国民福利提高带来的好处足以抵消政策本身的效率损失,那么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Kugman)把“战略行为”定义为:本身并不可取,但却是一种可以通过改变对手行为以使采取行动者获益的行为。

对此可以用“波音-空中客车”双寡头垄断竞争的经典例子来加以说明:

世界航空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双寡头垄断竞争行业,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两个寡头企业都想制造一种新型飞机,但是鉴于飞机制造业的巨大规模经济效应,在两个飞机制造商中只能有一个获得成功,如果双方都进入市场就会因为规模不经济而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面对这样的情况,两个企业都会设法阻止对方进入,以便通过市场独占来攫取该行业的全部利润。但是面对一个几乎与自己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不管参与竞争的企业发出什么样的信号(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信号)都是不可信的。这时,假如有政府的政策干预,那么就会使得情况发生变化。让我们假设欧洲各国政府许诺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补贴,并且补贴的数量足够大,即使在对手进入的情况下也会使空中客车进行生产,那么波音公司就会发现继续生产商用大飞机将无利可图,于是理性的选择应当是退出。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空中客车公司因为获得了政府的补贴而获得了独占市场的全部利润,并且,只要因此而增加的利润大于欧洲各国政府所给予的补贴,那么对于提高欧洲国家整体的经济福利也是有益的。

7.2基本模型

7.2.1战略出口政策

战略出口政策的创始人是布兰德和斯潘塞(Bander&Spencer)。他们提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总有运用研究开发补贴或出口补贴等干预方法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动机。对此我们可以按照布兰德和斯潘塞的逻辑分析如下:

(1)存在一个寡占行业,在该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它们的产品均在第三国市场上销售,从而企业的所有利润都来自第三国市场。企业在第三国市场上的利润增加等同于国民福利水平的上升,因此,政府有动力采取战略性的贸易政策使本国企业从双寡头垄断的共同出口市场上抽取更多的利润。

(2)进一步的分析是,假定参与国际竞争的双寡头垄断企业均以产量作为其战略变量,并采取古诺式的竞争,即每个寡占企业都在假定其对手产量为固定的前提下决定自己对共同出口市场的销售量。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企业间会达成一个古诺-纳什均衡(Cournot-Nashe Puilibrium)。但是,实际上,企业总有偏离这一均衡的动机,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使对手相信他能比古诺均衡产量生产和出口得更多,它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行业中居于支配地位,也即占据一种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领导者的位置,先行对产量进行决策后,再由对手(即斯塔克伯格追随者)根据其产量做出反应,它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利润水平。

(3)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扩大产量的行为是不可信的,因为此时两个企业处于相等的位置上,它们都知道,如果一方扩张产量后另一方并不削减产量,那么产量的提高就不会带来利润的增加。然而,当政府介入企业的竞争、进行战略性干预时,局面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一国政府在企业做出产量决策前宣布给予本国企业一定的出口补贴,那么本国企业扩大产量的行为就是可信的,并且也会是可行的。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政府的出口补贴可以降低本国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在提高产量、而国外竞争企业并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仍可增加利润。

(4)由于第三国市场的总量规模不变,本国企业在政府补贴下增加产量的行为必定会导致国外企业利润的减少,直至彻底退出。结果一个小额出口补贴带来的本国企业利润的提高或许可以超过补贴本身的数值,从而使得本国的总国民福利上升。因此,只需要计算一个适当的补贴,即本国政府所提供的补贴恰好是本国企业的产量和减去补贴后的利润达到斯塔克伯格领导者时的数值,便可获得最大的国民福利。

(5)上述原理可以用模型表达如下:

假定n个企业生产一种同质产品,考虑代表性企业A,它的利润用π表示,产量用x表示,另外n-1个企业总产量用X来表示,则企业A的利润可以写成下式:

π(x;X)=xp(x+X)-C(x)(1)

其中p表示价格,C为成本函数。

假如各个企业同时对产量水平做出选择,并且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则企业A的一阶最大化条件为:

πx=xp′+p-Cx=0(2)

相关的二阶条件有:

πxx=2p′+xp″-Cxx<0(3)

由一阶条件可解出给定其他企业产量选择之后企业A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由此解出的产出水平便是企业A的最优反应函数,而该反应函数与n家企业反应曲线的共同交点即为古诺均衡点。

此外,对于古诺均衡解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条件是:

πxX=p′+xp″<0(4)

这个条件对于所有非凸的需求函数(包括线性函数)都是成立的。由于等式(4)小于零,所以每个企业的边际收益将随任何其他企业产量的上升而下降,这也就是说,企业A的最佳反应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现在,我们把以上的讨论转向本节所关注的第三国市场上古诺双头垄断竞争的情况。假定两国均有单一的生产要素——劳动,它可以用于寡头垄断部门,也可用来生产价格为1的计价物商品。本国与国外的消费者只消费计价物商品,这种商品是在规模收益不变、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劳动在各国的计价物商品部门有相同的生产率,假定劳动报酬按其边际产品支付,工资为1。本国寡头垄断部门的固定和可变成本分别为F与c,用星号表示的是外国竞争者的相应变量,则外国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分别为F与c。本国与外国各有一个企业,本国企业产量为x,外国企业产量为x。

将上面的几个式子带入D的表达式,我们就可以看到D>0是成立的,因此,就可以推知dx/ds>0,dx/ds<0。

其经济含义是:本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给予出口补贴可以使本国企业的产量上升,外国企业的产量下降。这一结果反映在图形上,就是本国企业的反应曲线向外移动,与国外企业的反应曲线相交于新的古诺均衡点,在这一点,本国企业的出口增加了,外国企业的出口则降低了。

但是,当政府进行干预时情况就不同了。政府在企业决策前率先采取行动,对本国企业的出口给予补贴,这会导致本国企业边际成本下降,使其反应曲线右移。移动后本国企业的反应曲线将与外国企业的反应曲线形成一个新的交点,即一个新的古诺-纳什均衡点,如点2。此时本国企业的销售量上升,外国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本国企业的利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最后,一个精心操纵的补贴可以使本国企业的产量和减去补贴后的企业利润达到点3(在此点上反应曲线与等利润线相切)的水平,即斯塔克伯格领导者的水平,这是本国所能获得的最好结果。

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政府采取适当的出口促进政策对于促进本国的国民福利是有益的,因为政府的行为确实能对企业间的博弈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得竞争格局发生有利于本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