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22188900000039

第39章 经常项目(8)

现在,再进一步来分析调整过头的情况。调整过头有两种可能:一是因经济运行中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调整过头;二是因为在犑点的时候出现了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之所以会发生,一定是由于在犑点时存在工资刚性,以致不能通过货币主义的那种自动调节的机制来使经济恢复到以自然失业为基准的均衡状态。然而,当政府进行凯恩斯式的干预时,也会遇到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因而也会发生调节过头的现象。更何况,有些政府的干预目标本身就已确定为充分就业的实现。这里,暂且以政府干预的目标是充分就业为例,这样,由犑点开始的调节过程就不会在E′点中止,因为在E′点就业并未达到凯恩斯主义所追求的充分就业状态,因而经济的均衡点还会进一步移动到犑′点。这意味着就业将继续增加,以致超过货币主义所设定的自然失业的防线,直向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点逼近。由此产生的后果无论是按照菲利普斯曲线来推理,还是按照货币主义的原理来推导,都会是一样的,即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就业水平必将引起通货膨胀。这样,犑′点与犑点一样,也不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均衡点,只不过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短期均衡点。于是调整就将继续进行下去。

随着通货的不断膨胀与工资的上升,先前由贬值政策而造成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不仅不再继续,而且还会下降。于是,出口又将趋于下降,模型中的IS线也将随之向左移动。结果,逆差再次出现,内部经济的平衡则重新回到刚好与自然失业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上。这种状况就是我们用来作为调整起点的E点。当一国的经济不能长期处于逆差均衡时,新一轮的调整就会重新开始。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放松工资刚性假设,引进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后,在扩展了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调节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至少会出现四个均衡点,即:E点与E′点;犑点与犑′点。其中,E点与E′点为长期均衡点;而犑点与犑′点则为短期均衡点。由于E点与E′点具有长期比较静态性质,因而在实质上是属于货币主义的;而犑点与犑′点都属于短期调整行为,因而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的。这种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之间的区别再也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即:货币主义倾向于忽略政策的短期结果,而主张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均衡;而凯恩斯主义则倾向于政策的短期效应,不太相信政策的长期效应(如货币主义关于每年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来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等)与市场的自发力量。

因此,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真正分歧不过是在于对政策形成的有关时间跨度的判断不同而已。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注重短期的凯恩斯主义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类似于货币主义的那种长期性的货币供给政策等于是无政策,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用的政策大多是短期的;而注重长期的货币主义则强调调节的自发性。这种对于政策的不同看法使得凯恩斯主义常被人们称为干涉主义,而货币主义则常被人们称为自由主义。

11.9大国经济

11.9.1“价格-铸币”机制与大国经济

就大国来说,由逆差引起的黄金外流将增加外国的储备,从而会导致外国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与价格水平的大幅提高。随着外国价格水平的提高,流出黄金的大国的竞争性将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大国进行国际收支调整的负担也将随着黄金的流出与外国储备的增加而趋于减轻了。这是因为,现在国际收支的调整将变为双方同时进行的事情了,即:既有大国因黄金流出而进行的价格向下的调整,又有外国因黄金流入而进行的价格向上的调整。

11.9.2乘数方法与大国

大国的乘数效应要大于小国的乘数效应。这是因为大国的乘数效应会引起国外的反响。例如,当大国的政府试图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增加其国民收入时,它所增加的进口会以很大的比例影响外国小国的出口,这不仅会导致这些小国的收入增加,并且也将因乘数效应而引起它们的进口趋于增加,结果,大国的出口最后也会增加,收入也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11.9.3弹性方法与大国

大国在面临出口需求无弹性时,采取贬值政策只会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此时大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减少吸收方能使其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此外,大国在出口需求缺乏弹性时,若想以贬值或倾销的方法来改善它的国际收支状况,那么就极有可能招致他国的报复而使以上的政策措施完全失灵。

最后,大国也经常会面临进口的供给缺乏弹性的问题,但这对于大国的影响却不大。这是因为,当大国出现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从而需要利用贬值政策进行调整时,对这类供给缺乏弹性的进口品的需求原本就是会减少的,所以它们的供给状况如何对于大国所要执行的贬值政策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11.9.4其他

对于以上所分析过的其他方法来说,除了多恩布什的套利模型需要稍做修正之外,其余各种方法均可无条件地适用于大国经济的场合。多恩布什的套利模型要求调整前的价格是不同的,而通过调整(即套利)后的价格必须是均等化的。然而,在大国经济的情况下,恰恰是价格在一开始就是均等化的。

所以,除了这一点修正之外,我们关于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的分析,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本章小结

1.本章所分析的是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以前必须要做的两个前提假定是:(1)没有资本流动,这就把资本项目排除在外了;(2)汇率固定不变。从方法论上说,作这样的假定是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方法的。

2.休谟的“价格-铸币”机制理论以金本位为其历史背景,分析了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是如何通过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减少,价格下跌,出口的竞争性提高,出口增加与黄金回流这一自动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的。然而,在以上所说的每一个调整环节中,都要有严格的前提假定。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假定,那么整个调节机制就将无法自动地运行下去。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其中的许多假定条件在当时就不是非常完备的,至于到了金本位崩溃以后的时代,这些假定条件就更加不符合实际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休谟“价格-铸币”机制理论的学说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实践意义。

3.乘数分析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开端。乘数分析方法运用凯恩斯主义的乘数原理,以价格不变为前提条件,说明了当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但又有失业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可以使得经济调整到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但又没有逆差的均衡状态的。在乘数发挥作用的调整过程中,由于存在进口的漏出,因而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增加的影响要大于对国际收支改善的影响。

4.弹性方法放松了乘数分析方法关于价格不变的假定,通过考察进出口的需求与供给弹性,特别是出口的需求弹性,说明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国的政策当局是可以通过改变两国间的相对价格,即货币贬值,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的,这一条件就是着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到货币贬值与实际经济活动的调整之间会有时间差滞,因而,弹性方法提出了犑型的国际收支调整过程。

5.吸收方法在以上各种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贬值的收入效应与支出效应,并强调指出,在一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贬值的吸收效应,即减少本国公众的支出与消费水平,才能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而吸收的减少主要是通过货币渠道与再分配渠道来实现的。

再分配渠道本身又包括两个支渠道:第一,是政府借助于通货膨胀税对居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第二,是厂商利用价格调整与工资调整的时间差滞,在厂商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进行再分配。其基本的政策结论是,从最初的充分就业状况出发,一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进行国际收支调节时,必须同时采取贬值加紧缩需求的货币或财政政策。

6.米德接受了丁伯根的经济政策理论,以他首创的内部经济平衡与外部经济平衡的概念为基础,对吸收方法提出的收入效应与吸收效应进行了综合,主张以贬值政策来转换人们的支出结构,以紧缩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来减少人们的支出数量,以达到消除逆差,并使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的政策目标。考虑到以上所说的调节过程可能存在工资调节的刚性,米德进一步构筑了存在实际工资阻力的模型,并根据丁伯根的经济政策理论的基本思想,即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中存在几个变量就应运用几个政策工具来进行调节的思想,主张以贬值加紧缩通货或财政政策,再加收入控制的政策组合来对存在实际工资阻力与贸易逆差的经济加以调节。除此之外,米德模型的综合性还表现为他的综合调节方法向依附经济模型的推广。

7.货币方法的基本思想显然是货币主义的,因此货币方法倾向于把国际收支问题仅仅当作一种货币问题来加以处理。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货币方法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之所以会出现赤字,主要是由该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其需求而造成的。这一看法与以上各种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主流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货币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国际收支调整的自发性或调整过程的自动性。从这一基本的立场出发,在具体的调整方法上仍可区分为放任的与有适度干预的两种不同的做法。后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稳定货币的方案。该方案主张,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的时候,用增加国内信贷供给的方法来保持一个不变的收入水平。而前一种方法则认为,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一国通过套利机制即可恢复其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不需要任何类型的政府干预。

8.本章最后提出的是一个能够综合以上各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方法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是在凯恩斯主义封闭经济下的IS/LM模型中导入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差额(BP)后建立起来的。该模型之所以被称为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因为它能够包容以上所有各种有关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一般均衡模型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很好地说明了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与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的分歧所在,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某种互补关系。简单说来,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方法所强调的是短期调整效应,而货币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方法所强调的则是长期的调整效应。这既是它们的分歧所在,同时又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是可以互补的。即当一个经济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它的政策当局既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调整方法来实现短期的均衡,又可采取货币主义的调整方法来达到其长期的调整目标。

9.大国经济的分析表明:在大国经济情况下,休谟的“价格-铸币”机制若起作用,那么大国在贸易逆差时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负担会比在小国经济时要小得多;开放经济的乘数效应在大国经济时也要比小国经济时来得大;但就大国的出口需求弹性来说通常要小于小国,因此,弹性方法对于大国来说就不一定适用。除此之外的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方法,在大国经济情况下与在小国经济情况下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本章关键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金本位、货币需求方程式、竞争性、名义汇率、实际汇率、乘数效应、开放经济下的乘数、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口的需求弹性、进口的需求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国际收支的犑型调整曲线、贬值的收入效应、贬值的吸收效应、内部经济平衡、外部经济平衡、实际工资阻力、稳定方案、套利调整、IS/LM/BP模型、凯恩斯主义均衡、货币主义均衡。

本章思考题

1.休谟“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传导过程是怎样的?这些传导过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其政策含义又是什么?

2.开放经济下的乘数效应为何会小于封闭经济下的乘数效应?为什么开放经济下的乘数效应对收入增加的影响要大于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3.一个国家的外汇供给是从哪里来的?影响一国外汇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解“马歇尔-勒纳”条件,并说明它的政策含义。在“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按照弹性方法进行国际收支调整通常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

4.根据吸收方法,贬值会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各自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当一国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过何种贬值效应才能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这种效应的作用过程又是怎样的?

5.米德综合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它的综合性又体现在哪里?米德综合模型是怎样来解决工资刚性问题的?它又是怎样来解决依附经济中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的?

6.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方法与其他各种方法的基本区别在哪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稳定方案是一种什么样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案?其静态调整过程与动态调整过程有什么不同?国际收支的套利调整方法与上述的稳定方案又有什么不同?套利调整只有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7.与经常项目有关的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构造是怎样的?把这一模型称为一般均衡模型的理由是什么?这一模型是如何解释解决凯恩斯主义调节方法与货币主义调节方法间的冲突的?

8.在大国经济条件下,哪些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是完全适用的?哪些是不适用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加以修正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