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些中国人
22222500000028

第28章 凡人篇(3)

这样的剧烈化学反应,将尸体从棺中“嘣”起来,其双手指甲嵌入棺盖,刘老先生大概死于消耗性疾病,因此尸体重量轻,就形成了尸体“挂”在棺材板上,乃至随后因化学反应而出现扭动,仰头等动作的奇观。其实,这种情况在土葬的时代时有发生,只是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在开棺的时候看到棺内布满抓痕,或者有死亡的孕妇产婴,便认为是死者被“活埋”,真实的情况不过是尸体腐败过程中体内气体膨胀造成而已。

唯一不能解释的是指甲怎么会比紫檀还硬,这个是龙先生也想不通的,所以他说只能解释百分之八十。

那么,遍体白毛又是怎么回事?

关于“旱魃”遍体白毛的特征,龙先生判断多半为真菌的菌丝。

杨大和杨二都没有提到“旱魃”有白色长毛,只提到有“白发”,说明这些白色长毛很可能是盗墓发生后几天中生长出来的。当时,棺盖被弃置,但由于地面不平,挂在棺盖上的尸体可能处在一种“悬空”状态,当地空气流通,大概阻止了尸体的迅速腐败,然而如果尸体接触地面,又因为棺板遮蔽不见阳光,就有可能被真菌所侵蚀并大量繁殖,形成白色菌丝覆盖全身的怪异形状。孙殿英盗掘东陵后,慈禧的尸体被抛出棺外,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奇怪的是倒没有人把她当做旱魃对待。

这样,在古代科学不够发达的时代,种种本来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就带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老刘家也就难逃“刘旱魃”的雅号了。

知县

顺便说一下龙先生祖上和刘家的交往,道光年间,刘家有一位公子考中进士(看来旱魃家选中的墓地风水还是很可观的),外放知县,后来升了知府。龙老先生因为和刘家同乡的关系,在刘知府处做了一名清客。

知府河北乡间民风彪悍,常有悍匪劫掠商民,要钱要命,名曰“杀富济贫”,纵勇武之人不敢当。其实多为当地农户,农闲练武,出则为匪,入则为民,与鲁豫的“捻子”异曲同工。

刘知府一次回家省亲,就碰上了这样一伙好汉,眼看情形不妙,刘知府却镇定自若——本乡本土的谁怕谁?打帘出轿,官威炙烈,冲着群盗中某人一指,你不就是××村的×××吗?竟然敢动手到本官头上,好大的狗胆!

刘家在当地素有影响,群盗发现劫的是自家乡亲,气焰少敛,公子爷把轿杆一拍,怒喝道:你们今天不下马赔礼,休想离开此地,竟敢劫我“刘旱魃”,反了!恼了本大人,我让你一乡滴雨不下,赤地三年!

结果?

结果强盗们个个滚鞍下马,纳头便拜——谁不怕“刘旱魃”呢?讲起来好汉们其实都是农民,打劫是捞捞外快,主要还得靠地吃饭,真来个“赤地三年”大伙儿可怎么活法儿?

这“刘旱魃”可得罪不得。

看来,老刘家对祖上出了个旱魃,也不全是排斥心理呢。

写到这里,心念一动,记得有个笔记小说上提到过“张飞村”,说也是河北某地,有张家庄素来强豪,自称张飞后代,过村者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入庙行礼,违者乱打,官不能禁。一日,新任县令乘轿过村,村人大怒围之,却见县令慢慢打开轿帘,问道:大胆乡民,可知本县姓什么?村民一愣,这有关系吗?你姓什么?县令道:本县姓刘,正是昭烈帝玄德使君后代,你家张翼德不过我祖上的三弟,难道还要本县下轿行礼不成?!

村人大惊,纷纷赔罪,此村风气就此一改。

看这个手段,莫非也是“刘旱魃”家的后人?

陆洗素

早年,我在东四住,有一个邻居陆洗素大夫经常来家里,她来的时候其实我还没出生,我出生以后她来得已经不多,可是记得她长得挺好看。

这个记忆大体不错,因为上次回去,见到陆大夫还攀谈一番,虽然现在已经六十岁的人了依然眉目如画,举止活泼。

小陆大夫是祖传的中医,但是“****”的时候好像中西医结合了,所以她中医西医都能做一些。现在说法,系有系花,校有校花,陆洗素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积水潭医院的院花。

因为小陆大夫长得漂亮,不免有些人做非分之想,但骚扰的并不多,原因是她家里出身不好,那个时候让人颇有漂亮不能当饭吃的感叹。

不过小陆大夫在这上面也不太上心,她更多的是在业务上下功夫,因为这一点,我奶奶对她颇为喜欢。

奶奶说有一次半夜出门,碰上了小陆大夫,冻得双手冰凉,站都有点儿站不住,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抢救病人误了末班车,走着回来的。老太太心好,赶紧拉小陆大夫进家门吃点儿热乎的面片汤。

稍顷小陆大夫缓了过来,又恢复了平时的俏皮活泼。问起来,原来这种忙得误了末班车是当时大夫的常事。

老太太就说你一个女孩子,长的又不错,走夜路多危险啊。

小陆大夫说大妈您放心,我不怕。

那要是有坏人呢?

我们身上带着针呐,有谁不老实一针下去,轻的让他晕,重的五分钟就让他没气儿了。

听奶奶说的神秘,后来我想想却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招法,就是在肋骨间捅上一针,给那小子来个人工气胸,重的往里一挑,肺泡破了可不一会儿就完?

其实她这是说说,真有事她并不是靠针,中医都会点儿武术、擒拿什么的,小陆医学世家,防身,靠的不是针,但是她到那时候一直没用过。

直到后来真出了一回事。

有一次陆洗素大夫又是半夜回来,都进了胡同了觉得有人在跟她,她快那人也快,她慢那人也慢。

“****”开始以后,胡同里的灯泡都被砸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多半电力不足黄忽忽的,黑胡同里有人跟着你,别说女的,就男的也会肝颤吧。小陆大夫和奶奶说我当时就打了鼓了,这个人跟得挺紧,离我也就是十来米的样子,我想他是找地方呢。我就走快了,我走得快,一般男的不跑追不上我,可是这个人还是跟的那么紧。

前边是西水车胡同,胡同里头的一条横弄,也就不到两米宽,我们家就在这条横胡同里。小陆大夫一个急转弯就进了西水车。

谁知道刚一转过墙角,当面就迎上来一个人,而且吹了一声口哨!

好人有半夜吹口哨的吗?小陆大夫说坏了,这两个人是前后配合的,眼看前面这个人都快撞到自己身上了,当时也不及细想,她是练过功夫的,动作灵活,照着那人两腿中间就是一个鸡心腿。

萨对武术不太明白,但这鸡心腿动作很简单,就是膝盖悬起来猛地一顶,目标呢?您就自己琢磨吧。

这一腿顶得是结结实实,那人“嗷”的一声,刚弯腰还没等伸手捂呢,陆洗素甩起胳膊来照着他脸上又给了一肘!当时就是满脸花。

小陆大夫比划的时候动作特别,不是单手甩出去,而是两只手先互握,然后再把肘甩出去,她这一门发源好像是茶馆里练的功夫,讲究的都是近身而搏,用膝用肘,手脚反而动得不多。

小陆大夫说我不能不狠点儿啊,他们两个男的……

与此同时,后面那个人也紧跑着跟上来了,转过来看见这架势好像一愣。

这时候小陆大夫的真功夫就出手了。

小陆大夫的真功夫一般人没见过,萨爹见过,后来在工艺美术品商店还指给我看,说你陆姑姑练的就是这种九节鞭。我也见过,有一次上她家玩的时候小陆大夫的九节鞭正好放在桌子的玻璃板上。现在想想是不是去的时候人家刚练完了回来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九节鞭很多人认为是九根鞭串起来的,其实这可能是武侠小说的误导,九节鞭是说它的节多,不是只有九节。小陆大夫用的九节鞭其实就是一串椭圆的铅坨,都不大,前后有环连接,放在桌上好像一堆银色的大个蚕茧,平时她走夜路是藏在袖子里,据说从学会了还从来没出过手,那一次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

但是这种鞭发出去是可以要人命的,小陆大夫取的是那人面门,情急出手,要不是后来有一点儿变故,结果就是重者脑浆进裂,轻者皮开肉绽啊。

就在她出手的一刹那,那人说话了:“洗素……”

电光火石之间小陆大夫反应过来了——不好,是自己人。

鞭子已经出手,收不回来了,怎么办?小陆大夫见不容发愣之间,手腕往上抬了一点。

就这一点,“啪”的一声把那人的帽子打出一丈多远,那人吓得“哎哟”一声,扑通,坐地下了。

这一叫,陆洗素也认出他来了——白所长?!

白所长是东四派出所的老民警,已经退休了,他肯定不是歹徒。

这时候那个吹口哨的也可怜兮兮地抬起头来了——陆姐啊?

嗯,这不是我们胡同的大三儿吗?有名的老实孩子……

这桩公案后来成了胡同里的笑料。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那天老白有事回来晚,就看到了同样晚归的小陆大夫,他这个人好心,而且有职业习惯,想小陆大夫一个女孩子,晚上不安全,得,路又不远,都一个胡同,我送送她吧。其实他们家不在这边,所以老白不想和小陆大夫说,他怕那样一说小陆大夫不好意思麻烦他,所以就在后头悄悄跟着。

问题是老白的耳朵聋,他以为自己是“悄悄”地跟着,实际上踢踢踏踏早就让陆洗素大夫听见了,他还以为自己挺隐蔽神不知鬼不觉呢。等到小陆大夫跑起来他还在奇怪——怎么回事?这时候胡同那边就打起来了,他赶紧冲过去——护送嘛,一边喊小陆大夫的名字,意思是给她壮胆。

好,要不是这么一喊,只怕老白那天就交待了。

大三儿是怎么回事?大三儿更冤枉。

他同学里有会吹口哨的,大三儿羡慕,跟人家学了半天老音儿不正,所以回了家也不停地练,到半夜不停。后来他姐姐说你出去练吧,你外甥让你吹的老要把尿。

大三儿一赌气就真出门了在外头练,嘿,这下子还真找着感觉了,走到胡同口,一吹,又响又亮!可没等大三儿得意,胡同那边拐过来一个人,一个鸡心腿一个肘锤就躺下了……

这就是陆洗素大夫。

陆洗素大夫后来是积水潭医院正骨的一把好手,可是好像再没碰到过类似的“骚扰”了,也不知道她后来还练不练九节鞭。

一句话的乡愁

那天是从大阪和孙大姐通电话。孙大姐是北京一个居委会的,在编本地的一本书,希望用我的一篇稿子。孙大姐这人我没见过,但话里听得出来,一提几号院,那里头装着几口子人,一百年内有过什么有趣的事儿,都在人家脑子里装着呢。聊起来,就好像回了一趟家,不知不觉,聊了将近一个钟头,话题早已经离开了稿子,转到了东四的贝勒爷,石头狮子上头。告辞的时候还有些意犹未尽,跟孙大姐说,回北京的时候,看您去。

挂电话的时候,听见那边屋里其他的人在说笑,有一个清脆的女声笑得很张扬地说:“你就贫吧你。”

电话挂上了,那句话的影子,仿佛还在耳边呢。

不是地道的胡同北京人,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闭上眼睛,这话音儿好熟,说这话的多半是当年胡同里我称作姐姐的那些北京女孩子们。

那时候自来水还没有装进各家,早晨起来,大伙儿得拿着各式洗脸盆子上院子中央水龙头前头排队等着去,经常看见不耐烦的女孩子,把洗脸盆放在脚边,当着人面大喇喇拿面小镜子就开始梳头。前些日子看篇文章里有说法,说有教养的女孩子绝不当着男人的面儿补装,要照这个说法,我们胡同的姐姐们大概没一个能算淑女了,可她们的头发多半又长又亮。

这时候,往往就有自做潇洒的GG想方设法地凑过去聊天,中间不知道说了什么风话,便听见这样清脆的女声咯咯笑着来一句——“你就贫吧你。”

有多少粗线条的鸳鸯红线,就是这么串上的呢?只怕胡同里嫁了人的姐姐们自己也记不得了。

在胡同里,街坊,是个很说不清的词儿,邻里吵架骂街的时候,二大爷瞪着斗鸡眼,那模样简直可以吃了四大妈,可是每天他还得照样和四大妈对门,闻四大妈家韭黄炒鸡蛋的香味抽鼻子,听四大妈家电匣子里“坐宫”唱到精彩处要关灯睡觉了喊一嗓子——四姐您让我听完这段儿成不?

街坊之间没有秘密,你们家有几棵葱邻居比你还清楚,谁家的小家伙拉屎了一院儿的人都得跟着闻味儿。晚上睡不着觉,略一凝神便能听见后院那谁家的新媳妇和新郎官也没睡呢,两口子叽叽喳喳能聊到半夜,当然声音都是压低了的你绝听不清的悄悄话。只偶尔,那新媳妇会“咕”地一笑,不自觉放大了声音让你听到一句——“你就贫吧你”。

多少年后,忽然觉得,那一句略带娇嗔的话里面,不知道有多少旖旎风光呢。

更多的时候,是夏天热了,看见某个院门里面几个黑影靠着门框磕牙,间或有下夜班的回来,推着自行车从几个人中间穿过进院,还得低低地说一声——对不住。

这就是乘凉呢,哥们儿姐们儿聊着天,还能看看马路上的风景——马路上有什么好看的?我也不知道,反正那时候大伙儿都那么着,谁也没觉得不正常。

几乎无例外的是每个人手里都抓着一把瓜子,一边聊,一边噼噼啪啪嗑得热闹。有时候,就听见嘎嘎大笑,不知道谁说了什么笑话,便有很不淑女的对着那讲笑话的男生肩膀上猛推一把,半戏谑地说——“你就贫吧你”。

那种笑声消散在胡同里,就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自然。

忽然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情来。那年在胡同的小店前头排队买啤酒,耳朵听着不知谁家传出来的评书,那是《四世同堂》,说的是瑞全诱杀冠招弟的那一节。这段书听过几回了,但听到这段,心里是很畅快——恶贯满盈,汉奸也有这一天。灰暗的北平在这一节里都闪烁出了希望的光彩。

却听到旁边国槐下修理自行车的老头儿叹了一口气。

怎么了,老哥哥?等着取车的老头问。

前面好像瑞全和招弟挺不错的。修车的老头儿把车轱辘往倒立的自行车上装。

不能吧。等着的老头儿用袖子擦把汗,说,就有什么,招弟也是汉奸,大义灭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