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22225100000004

第4章 播音主持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态(2)

经过专业训练运用语言作为职业的人都知道声音最重要的在于运用——科学的运用,这就要求其发声的方法要科学。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来说其工作量越来越大:一次录音连续几个小时;一个栏目的节目一进演播室就要连续录出数期,这种工作节奏在当今的广播电视日常工作中已经成为常态。如何适应这种工作节奏,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在长期、长时间、快节奏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最佳的声音状态,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支撑。

纵观目前任何一所院校,只要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一门专业的,其专业的入门基础课都是“吐字发声”。从科学的发声角度,我们的前人已经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用气发声”“以气带声”“发声用丹田气”“气为声之帅”等。而“声”的体现,在人类的语言中只有通过“元音”才能传达出来,因此声乐的训练上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唱好“元音”,这与中国传统戏曲、说唱艺术中的“吐字归音”“行腔归韵”异曲同工。

元音体现出的最根本特性就是“声”,从发声方法科学性的角度来看,美声的发声方法无疑得到了一致的公认。从声乐的发声方法来看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流行唱法,进而包括中国的民间说唱艺术,实际上在发声的基础要求和初始状态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强调“气”的作用,“以气托声”。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发声“用丹田气”、感觉声音由“腹部升起”,也因此产生了传统的“腹式呼吸”的发声法,进而发展为现今被普遍认可的“胸腹联合呼吸法”。气息是发声的基础,如何来运用和控制气息,也就是发声是否科学的关键。

艺术语言的基础是发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态,基础同样也是发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在发声吐字方面就是借鉴、继承并吸收了声乐艺术和中国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声、吐字方法。当这种发声方法与吐字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的电子、数字手段的承载、传播,就形成了自身独具风格的语言形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

三、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与艺术语言吐字的清晰性如前所述,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吐字”的要求。在艺术语言中“声”和“字”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艺术语言的独特的“语言的美”。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就是传承了艺术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的美”,并通过现代的电子、数字手段的承载、传播,进而形成了自身独具风格的语言形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

从二十世纪初叶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出现,广播、电视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发展至今,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仍占有不容忽视的主导地位,并确立了以新闻为主体,兼容多种节目形态、类型的传播模式。而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在广播、电视这一新兴媒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同时确立。

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言形态,随着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以新闻为主体及其多样化的兼容,新闻语言形态就成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体传播方式以及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形态的标志。恰恰由于这一传播形态以新闻为主体的定位及其多样化的兼容性,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语言的定位产生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性。这种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语言形态就其独有性来看,广播、电视语言中的新闻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语言形态的唯一标志;就其节目语言的多样化和兼容范围来看,几乎包容了所有人类语言环境下的表现形态。

但是,如果我们从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形态来看,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脱离开电子设备,延续至今又演变成对电子和数字传播的双重依托。可以说,广播、电视播音语言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发展而发展。因此,电声及数字设备对人声语言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反过来说,广播、电视对于播音声音、语言的要求是必须要符合电子和数字设备承载、传输的要求。老一辈播音工作者在融会吸收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族唱法发声方面的经验,以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在发声吐字方面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广播播音语言从发声方法、吐字要求、语言表达特点、技巧以及电子承载、传输技术对人声传播及于受众后对播音员的吐字发声方面的要求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多方位的探索、研究、归纳和总结。同时,老一辈的播音艺术家根据一线长期工作的经验以及电子传输设备对播音员人声的传输特点,总结归纳出了广播电视播音员声音的特点要求:清晰准确、圆润动听、朴实大方、富于变化,以及语言特点的表现: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与艺术语言体现出的“表演性”

我们在所有的“词典”中都找不到对艺术语言单独的解释,它似乎仅仅是依附或涵括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然而,就其客观存在,人们已经不存在疑问。如:朗诵艺术,就是运用有声语言作为主要的载体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表演”的定义是“①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辞海》中对“表演艺术”是这样解释的:“①艺术分类用语。指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②戏剧、电影演员创造角色的艺术。演员按照剧本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包括唱词)和动作(包括舞蹈)创造角色形象,并同编剧、导演、音乐和美术工作者等密切合作体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

我们说,对任何一门新的艺术门类所下的定义,都是要经过一个诞生、发展、形成自身规律及独有的风格特点,最后被人们所认识并找出其规律的过程,艺术语言也同样如此。如果说,艺术语言在其萌芽阶段还是依附和伴随着其他艺术门类出现而未被人发现;又或者说,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种种(如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未被人重视,或者说当时的人们根本就不认为(甚至鄙视)其作为艺术形式的存在(人们认为这是“下九流”),因而埋没了这门艺术。那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出现,无疑是使语言艺术这一伴随着人类发展历史最悠久、最不可或缺的艺术形态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