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22225100000006

第6章 发声与吐字(1)

第一节发声控制——胸腹联合呼吸法

在播音主持语言中的应用在这里我们不是阐释胸腹联合呼吸法本身,而是当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借鉴、运用到播音主持语言后,对其的理解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狭隘的、偏颇的认识加以澄清,拓宽我们的思路,正本清源,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更加全面、整体的意义上把握和运用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源于歌唱艺术的胸腹联合呼吸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有着古老歌唱传统的意大利,其意大利文是Bel canto,在中国汉字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歌剧的诞生,对后期的歌唱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胸腹联合呼吸法,就是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歌唱艺术家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它源自何年何代?最初由何人提出?

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其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作为声乐意义上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对于与之相对应的其他两种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与腹式呼吸法,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排斥,而是基于美声唱法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探索出的区别于其他唱法演唱形式所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呼吸发声控制方法。而这种科学的呼吸方法沿袭至今,已经作为艺术语言及歌唱艺术中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唱方法普遍认可的科学的呼吸方法。

在歌唱艺术表现形式中,由于其各自演唱方法在声音的支点以及共鸣区运用的不同,因而体现的声音表现形态也就有所不同。就美声唱法本身也是种类繁多,在意大利唱法的基础上,“相继产生的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它们都是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科学发声的技术,融洽地容尽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也可以说是美声唱法,也称为‘西洋唱法’”。

(卢晓玲论文《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才使得歌唱艺术呈现出丰富万千、异彩纷呈、风格特点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的演唱形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演唱风格体现出的音色的不同;歌唱艺术与戏曲艺术以及不同地区戏曲种类表现出的风格和特点的不同。如果说胸腹联合呼吸法体现的是美声唱法的一种气息控制、发声状态、共鸣腔的整体运用以及吐字的综合要求,从而体现出美声特点的演唱风格的话,那么从区别的角度划定,我们可以将传统的通俗唱法或中国的戏曲唱法视为“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实际上,歌唱艺术所指的“呼吸法”,已经远非我们字面所理解意义上的“呼吸”本身,它直接体现的是一种发声演唱的方法。因此,我们不妨把歌唱艺术所提及的“呼吸法”理解为“演唱法”或“发声法”,即:胸式发声演唱法、腹式发声演唱法、胸腹联合发声演唱法。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璇的演唱风格为例,试想,如果其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等歌曲用美声唱法来演唱,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近如邓丽君,或是中国的传统民歌乃至于中国的国粹京剧,你尽可以发挥你的想象……我们不必要把所有的事物都对立起来,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去体会其中精妙细微的不同,才能领会到不同艺术门类、不同表现形态之中本质的大同。就演唱艺术来说,恰恰是由于太多的不同,才能够使我们享受到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演绎出的不同的韵味;也恰恰由于这种不同韵味的要求,使其各自在发声过程中,声音的通道、声音的支点、共鸣区的运用、吐字的要求、风格的体现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这众多的不同使其各自在换气时,吸气的深浅变化有所不同,因而也就使呼吸器官肌肉运动的部位有所不同。归结到最后,也就产生了呼吸方法的说法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当吸气完成后瞬而转为呼气的状态,呼吸器官的肌肉群组对气息稳定控制的状态是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无论是胸腹联合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还是中国传统的“丹田气”发声法,在发声过程中对气息控制的整体感觉和状态要求都是一致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胸腹联合呼吸法,也就可以解释中国传统的“丹田气”发声法,以及为什么现在的声乐教学中还有些在沿用腹式呼吸法。

二、播音主持理论对于胸腹联合呼吸法的认识

大凡在艺术领域里运用声音来进行艺术创作的门类,诸如歌唱艺术、说唱艺术、戏曲、戏剧表演、播音主持艺术等,首先接触和学习的就是对呼吸的控制。因为,在人类的发声原理构成中,“气”是作为发声动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首先被提到的。而对呼吸的控制过程也就是对“气息”的控制过程,创作者是通过对气息的控制以达到对声音的控制。因而,呼吸控制对于这些艺术门类的创作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呼吸控制”也就是从事声音艺术的创作者必须掌握的“呼吸”的方法。目前最为流行,同时也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呼吸方法就是“胸腹联合呼吸法”,播音主持艺术语言呼吸控制方法的理论及应用,就是直接借鉴了歌唱艺术的胸腹联合呼吸法。

较早将这一概念引用到艺术语言发声理论的是周殿福先生所著《艺术语言发声基础》。最初的提法为“胸膈呼吸法”,对其的定义解释也比较简单:“这种呼吸方法是靠肋骨和横膈膜共同的运动来实现的,可以说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联合应用。”①而在张颂先生主编的《中国播音学》中,对“胸腹联合呼吸法”也只是简单的解释,并没有详尽的说明。其中,《中国播音学》是这样解释的:“首先,胸腹联合呼吸在吸气时全面(前后、上下、左右)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吸气量最大;其次从动作特征来看,胸腹联合呼吸建立了胸、膈、腹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呼吸的稳健性,有利于控制;再次,是采用胸腹联合呼吸后,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音色,这种音色是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②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中,对“胸腹联合呼吸法”从呼吸原理、呼吸要领、需要注意的问题到呼吸控制的训练,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胸腹联合呼吸法作为基本①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41页。

②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21页,第121页。

的呼吸控制方法,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教学中被普遍运用。

然而,细观中国播音学对“胸腹联合呼吸法”的理解与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来解析其原理的;并为“呼吸法”这一概念所局限,所有的练习也都是围绕着“气息”来进行。从播音主持语言理论构成的层面来看,对胸腹联合呼吸法的定位及阐释虽说合理,然而对于这一借鉴而来的、被普遍认为最科学的“发声方法”的理解,又似乎略显局限。因此,尽管在《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呼吸控制的训练”一节中列举了诸多的胸腹联合呼吸的练习方法,可是,纵观我们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有多少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是在日常练习和训练过程中,真正通过这些练习的方法掌握了“胸腹联合呼吸法”呢?进而,再联想到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是否也曾经都是用这些方法练习学会了“胸腹联合呼吸法”、学会了播音的呢?无论是学生,还是曾经做过学生的教师,我们在练习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是否产生过这样、那样诸多的问题呢?如果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过这样、那样诸多的问题,当我们掌握了播音主持语言的发声方法之后,是否又反思过曾经出现过的那些诸多的问题呢?

我曾经认识过一位年轻的朋友,他在一个地级电视台做新闻播音主持做了八年,可以说是电视台的“台柱子”。一个难得的机会,进入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干训班脱产学习。学习了两三个月后打电话给我,说是原来在台里工作时语言都很流畅,现在忽然觉得“不会喘气”了!按说工作了八年,也算是个“老”播音员了,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呀?!

回想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回想我们年轻时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情形,似乎也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时,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个学生,认为自己还年轻,刚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当然,教师也会简单地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现在我们来反观所有出现的现象,问题是否出在了“胸腹联合呼吸法”呢?或是练习“胸腹联合呼吸法”的方法有问题呢?

虽然,胸腹联合呼吸法作为艺术语言及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表达所需掌握的基础呼吸方法,在播音主持语言的运用及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对这一借鉴移植过来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过于简单,又过多地偏重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原理阐释,特别是其重点强调的“膈肌”对气息控制的重要作用使很多初学者难于感受和掌握。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解释,膈肌为主要的呼吸肌,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位于胸腔的下部,腹腔的上部。吸气时,膈肌下降;呼气时,膈肌上升。然而,恰恰由于膈肌是位于腔体之内,尽管它是作用于呼吸的主要肌肉,尽管它是胸腹联合呼吸法的主要支撑,但是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即使是在直接呼吸感觉时也仅仅感到的是外部肌肉(如腹肌、腰肌、背肌等)的运动,对于膈肌我们缺少主动控制的感觉方法和手段。

在日常的教学、训练、练习中有人又将胸腹联合呼吸法简单的解释为“气下沉、两肋开、横膈降、小腹收”,并由此入手进行呼吸控制的练习。同时,从方法上举出例子:“闻花香”,“抬重物”,“身体仰卧,两手平放于小腹处,深深吸气可以看到双手随着吸气的过程随腹部向上运动”,等等。从这些训练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受训者初期的注意力被全部引导向对气流如何吸入这一单方面动作的状态,也就是说对于胸腹联合呼吸法的理解更多地偏向为如何“吸气”的方法上,进而也就是我们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呼吸过程中对于“气”的“一呼一吸”控制的狭隘的小圈子。

所有这些对于胸腹联合呼吸法的解释、定位及实训方法将我们的思维、视野、身体训练的关注感觉,全部局限到“气”——这一孤立的方面,从而使其从播音主持语言发声吐字的整体中割裂了开来。

也正是由于我们对于胸腹联合呼吸法产生了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从而对于其他两种呼吸的方法及其感觉和状态不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简单地将之斥之为一种“病态的”

发声呼吸方法。带着所有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借鉴到播音主持语言的“胸腹联合呼吸法”;有必要对“胸腹联合呼吸法”在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的应用,从理论认知到教学实践的衔接,进行一次梳理,需要有一个重新再认识的过程。

三、基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对胸腹联合呼吸法再认识1.对于歌唱艺术中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的再认识基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在呼吸发声方法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胸腹联合呼吸法,我们有必要站在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角度,对于歌唱意义上的胸腹联合呼吸法作一次对比性的再认识。

其一,从呼吸方法运用于美声演唱的角度来看,正如美声唱法在意大利文称为Bel canto——“美妙的歌唱”一样,其演变至今所依托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已经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的、孤立的“呼吸”方法,它已经融入了美声唱法整体的发声演唱之中,“胸腹联合呼吸法”本身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就代表着美声唱法。运用这种演唱方法,表现出的声音的贯通、共鸣区的整体运用、真假声的综合搭配、元音演唱的声音统一等诸多方面,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妙的歌唱。因此,胸腹联合呼吸法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已经不是简单的“呼吸法”本体,而是整体演唱方法及风格的体现,因之我们亦可以将之理解为“胸腹联合气息控制下的发声演唱法”——体现在“声”上。

当下的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理论则将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于歌唱艺术中的整体性割裂开来理解,更多地强调了“呼吸法”中气息“吸”进体内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呼吸器官肌肉的僵持;由于局限于对“呼吸”状态的控制,忽略了呼吸在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的目的——对声音的控制,并通过对声音的控制,达到对语言的控制。因而,在诸多的练习方法中即使有部分是通过声音语言来练习的,然而其关注的感觉,依然是肌肉对“气”的控制。所以,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理论对胸腹联合呼吸的认识——体现在“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