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054

第54章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绍兴中,官至参知政事。南渡后,诗词均有感喟国事之作。有《简斋集》《无住词》。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楚辞:一种文学体裁,也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这里代指屈原的作品。午日: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传说为纪念屈原而设。戎葵:蜀葵,花似木槿。

【译文】

我放声吟诵起楚辞的诗句,来应酬度过这端午的节日。漂泊在偏僻的天涯海角,匆匆忙忙迎来这一时序。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裙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之后,只有满帘风动习习。万种责任集于一身,如今一事无成却垂垂老矣。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呆痴。杯中之酒的深浅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里,江水会带着我的无限思念和无边孤寂,今晚便可流到屈原所在的湘江去。

【评析】

本词是南宋初期作者流亡两湖时所作。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上片吊古伤今,抒发国破家亡及世无知己的悲慨。下片惜时伤老,对屈原的爱国精神表现高度的礼赞。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日,高咏楚辞并不仅仅为应酬节序,而是表现对屈原的钦敬,为尾句埋下伏笔。“榴花不似舞裙红”,表现其心绪不佳。“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是对南宋君臣一味逃跑、对许多时人对国事麻木不仁的强烈不满,与他的《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中的“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两句用意相似,只是词意较为含蓄而已。下片开头两句并非徒自伤老,而是对政局的不满,也包含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结尾二句凭吊怀念屈原,有千古一哭的知遇之情。全词风格沉郁峻健,感慨颇深。元好问评曰:“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都能赏之。”(《自题乐府引》)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午桥:即午桥庄,在洛阳南十里,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号绿野堂。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译文】

回忆往昔,曾在午桥桥上豪饮,坐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奔涌。在杏花的疏影里,我们吹笛狂欢,直到天明。二十多年如同梦境,此身虽还活在世上,但一想到当年的大乱便胆战心惊。如今我闲着无事登上小楼,瞭望雨后新晴的美景,感叹古今多少兴亡旧事,只能交付给那些渔翁,任凭他们在三更里歌唱吟咏。

【评析】

陈与义是由北宋入南宋的爱国志士,在诗词作品中慷慨悲歌,尽情地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本词即属此类。上片追忆以前在故乡洛阳豪饮欢乐的生活,逸兴遄飞;下片感慨二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与身世飘零,感慨殊深。

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中兴名臣。上片开头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传诵之名句,情境俱现,风格俊朗。下片伤今。“二十余年”含意颇丰,北宋亡后,作者避乱江南,到处漂泊,历尽艰辛。这是痛定思痛的哀叹。“闲登小阁”句是感情的过渡,一为解闷,二也含有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深慨,虽然国事日非,而照样有风和日丽之美景,又包含有对南宋小朝廷偏安苟存的不满。正因看新晴,才可听到渔歌。结尾二句化用张升《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之意。“三更”只是为了押韵,不必拘滞。结尾二句宕开,故作旷达语,尤觉叹惋之意袅袅不绝。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胡仔评曰:“清婉奇丽,简斋惟此词为最优。”(《苕溪渔隐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