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30

第30章 五言律诗(1)

唐玄宗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谥号明,亦称唐明皇。睿宗第三子,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先后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贪图享受,骄奢淫逸,溺爱杨贵妃。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实掌权柄,国事日非,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其子李亨(肃宗)继位,尊为太上皇,后抑郁而死。玄宗多才多艺,识音律,能自度新曲,善书法.工诗擅文。在唐代诸帝中,文艺才能最好。《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夫子a何为者?栖栖b一代中。地犹鄹c氏邑,宅即鲁王宫d。叹凤e嗟身否,伤麟f怨道穷。今看两楹奠g,当与梦时同。

【注释】

a夫子:对孔子的尊称。b栖栖:《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栖栖,忙碌不安貌。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c鄹: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曲阜东南。d鲁王宫:鲁王,汉景帝子刘馀,初为淮阳王,后徙为鲁王。孔安国《尚书序》:“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e叹凤:《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此句谓孔子自伤生不逢时。f伤麟:指孔子晚年闻获麟而自伤。《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孔丛子》载:“夫子泣曰;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歌云:“唐虞世号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g两楹奠:后人在两个楹柱之间祭奠。楹,古时有堂,堂上之柱称楹。《礼记·檀弓》载,孔子尝梦坐两楹间,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按殷礼,人死后于两楹间置殡收葬。故孔子梦坐此间而生叹。后世则谓能得到两楹间的祭奠为难得之礼遇。

【译文】

孔老夫子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忙忙碌碌四方奔走中度过一生。这里的地界仍然是孔子生活过的鄹氏邑镇,孔府当年曾是汉景帝之子刘馀的王宫。孔子曾叹息凰鸟不至而伤感生不逢时,因西狩获麟而幽怨自己的政治主张难以实行。老夫子真是知天识命的圣人。如今人们都在两楹之间对他进行祭奠,他所受到的礼遇与他当年的梦境完全相同,仅此一点便足以令人无比钦敬。

【评析】

唐玄宗李隆基是位很有才气的封建帝王,精通音律,亦擅长诗文,传世诗作七十篇左右,偶有佳什。此诗是他经鄹鲁时祭奠孔子所作。全诗以“叹”字为经脉。“叹”字又有二意,一是叹惜,一是叹美。

首联以设问开篇,下句概括说孔子的一生是努力奋斗,追求不止的一生,为全诗的抒情张本。颔联用地名对,点出孔府之地及祭奠之所。颈联巧用孔子自己的话来叹息孔子生不逢时,其道不行的结局。“凤”、“麟”二字虽也出自孔子之口,但作者选用之,也含有对孔子的尊崇之情。“嗟”、“怨”二字实写孔子自己的感叹,也表现作者的叹惋,意味深长。尾联点题,曲折地写出自己也是在两楹之间祭奠孔子的,结清题目中的“祭”字,并含有叹美之意。

全诗章法绵密,句句切题。首联写“孔子”,颔联写“经鲁”,颈联写“叹”,尾联写“祭”,层次分明,笔不疏漏。另外,本诗立题构思也很巧妙,纪晓岚评此诗曰:“孔子更何赞,只以喟叹取神,最妙”(《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八)。

望月怀远a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c赠,还寝梦佳期d。

【注释】

a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b天涯句:谓远在天涯的亲人都在共同望月怀念对方。c盈手:满手,手里握满。此句从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中化出。d梦佳期:在梦境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译文】

浩瀚的海面生出一轮明月,远隔天涯的亲人同享这美好的月光。多情的人怨恨这夜晚太长太长,彻夜都无法消除思念与忧伤。吹灭蜡烛吧,却见月光满堂;推门来到外面吧,浓浓的露水又沾湿衣裳。有心用手捧起月光赠送给你,可月光又无法装满我的手掌。我无计可想,还是回到床上,盼望快点进入那甜美的梦乡。

【评析】

本诗通过对美好月光的无限怜爱表现对远方亲人的缠绵相思之情,将怀人和望月紧密结合,情景交融,风神摇曳。

首联境界阔大高远,情在景中,给人以极高的审美享受。一个“共”字便把诗人自己与思念之人包容进来,仿佛在窃窃私语。高远幽静之意境和甜蜜之思情的高度统一使这联诗成为千古名句,也成为本诗的诗眼,成为后面抒情的出发点。颔联承前,写月夜下的情感活动。如此美妙宁静的夜晚却孤栖独宿,多情的人怎能入睡?因不能入睡才会产生颈联的举动行为。无论在屋里还是到外面都无法排遣思念愁苦的情怀,强调相思之情的深沉和悠长。尾联则是采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但也不失为一种智慧。梦境相会虽然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但毕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一点安慰和解脱。居然想梦境相会,相思的程度之深不就更昭然若揭了吗?这便是含蓄委婉处。

王勃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隋代大学者王通之孙,幼年聪慧,高宗麟德三年(666)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渡海坠水,惊悸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反对沿袭六朝余风的“上官体”诗,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志,亦有抨击时弊之篇章,风格较为清新秀丽。擅长五言律绝。明人辑有《王子安集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a辅三秦b,风烟望五津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d,儿女共沾巾。

【注释】

a城阙:指京师长安的城郭宫阙。b三秦:承汉初旧称。项羽曾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称为三秦。此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c五津:岷江从四川灌县以下到犍为的一段,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处是泛指蜀地,不必拘泥。d歧路:岔道口,此指分手之处。

【译文】

长安形胜,历经沧桑的三秦之地拱卫着长安宫城。你即将踏上遥远的途程,途中将要经过的五个渡口一片迷蒙。分别在即,我的心情与你一样悲伤深沉,因为我们都为谋生而远离家门。但我深信,如果是心灵默契的知己,距离再远也仿佛是近邻,因为我们有一颗永远相通的心。满怀豪情踏上征程吧,不要像普通人那样,让悲伤的泪水沾满衣襟。

【评析】

本诗是王勃青年时期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因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一反常人离别感伤凄楚的情调,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而使本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首联以对起,属于“工对”中之“地名对”,极壮阔。出句写长安宫阙,点明送别之地,对句想象途中景象,点明友人将去之所。上句为实,下句为虚,用“风烟”和“望”两词将相隔数千里的秦蜀两地联系起来,境界非常开阔。颔联句式变缓,表达惜别之意。三联奇峰突起,语意转折,格调高昂而且入情入理。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很少有人能终生永在一起,离别为难免之事,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现实并乐观对待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分别又有何妨?如果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朝夕相守又有何益?两句诗充满辩证法,道出了人世间朋友之义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适合于朋友之间,而且适合于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这联诗为后世人所激赏,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

骆宾王

骆宾王(生卒年不详),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七岁能诗,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历任临海丞等职。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讨武曌檄》名传天下。兵败后不知所终。一说被诛,一说逃亡,一说为僧。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作题材广泛,笔调宏肆,风格豪放。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最为通行。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a蝉声唱,南冠b客思侵。那堪玄鬓c影,来对白头d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a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行西陆谓之秋。”b南冠:《左传·昭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南冠,楚冠。”后因以南冠做囚徒的代称。c玄鬓:蝉为黑头,故称。d白头:诗人自谓。又古乐府曲名有《白头吟》,音调哀婉凄楚。

【译文】

凄凉的秋风中传来蝉的哀鸣,身陷囹圄我悲愤难平。受诬含冤,两鬓白发陡生,更难以忍受蝉的悲声。露水太重,薄薄的翅膀无法飞行,风声太大,掩埋了我的悲苦之音。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向谁去表达我的幽愤之心?

【评析】

本诗前有小序,自述创作此诗之缘由,对于理解此诗至为关键。序中说:“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于前听?……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这段文字是我们准确理解本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可知作者非为文墨而作诗,而是要寄托自己的隐忧。

这是一首咏物诗,虽序中明言有寄托,但寄托也必须借物象来表现,方为咏物佳构。咏物而不囿于物,抒情而不离开物,正是本篇之精妙处。开头对起,很工稳,首句写蝉,次句写己,与序言相应,述说情感产生之由来。颔联隔句相承,是诗词中常见之法。三句承首句写蝉吟,四句承次句写己悲。前两句重在听觉形象,由蝉及人,听蝉声而起客思。三四句重在视觉形象,由人观蝉,见到蝉的“玄鬓”而感伤自己的“白头”。抒情回环往复,笔法细腻精微。

后半首纯用比体,合写双方,句句写蝉,句句中都有人、“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仕途上的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不自由、受压抑。物亦是我,情借物现,物我融合为一。“谁为表予心”的予字很妙,既可理解为代言体的蝉,又可理解为诗人自谓。而理解为诗人直接出面抒情的“我”更好。这样,读来更感到真实亲切,仿佛诗人在与蝉谈吐心曲,交流感情,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全诗章法谨严,抒情深微,比喻妥帖,语多双关,洵为咏物妙什。

杜审言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形成颇有建树。五律格律严谨,庄严典丽。明人有《杜审言集》,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和晋陵a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b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c催黄鸟d,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e,归思欲沾巾。

【注释】

a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常州市。b物候:根据自然现象如草木鱼虫等物的变化来观测节令叫物候。c淑气:温和美好的春天气息。d黄鸟:即黄鹂,又名仓庚。e古调:格调近古之诗,指陆丞的原作。

【译文】

在外地做官的人,对节令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由北方来到江南的我,惊奇地感觉这里一切景物都很新鲜。朝霞从东方的江面上升起,托出一轮红日,云蒸霞蔚,十分美观。刚入早春,梅花已经盛开,柳叶也开始舒展。和煦的春风仿佛在催促黄莺歌唱,温暖的日光映照江面碧绿的浮萍绿光闪闪。忽然听到你那首充满古调的诗,不禁勾引起我的归乡之念,涕泣几乎要沾湿衣衫。

【评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即晋陵陆丞所作,已佚。大约在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曾在江阴(今属江苏)任职。江阴在长江南岸,与晋陵毗邻,有可能与陆丞同游唱和,诗当作于斯时。

诗人借早春游望所见之景,抒发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思归的心绪。作者于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至此已近二十年,诗名虽高,却一直沉迹下僚,宦游在外,难免有牢骚,诗之感伤情味正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