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刘眘虚存诗不多,但此诗却是精品,为历代所传诵。全诗描写走访一位隐居者的情景,用环境的清幽高雅衬托主人的高致。
首联写途中之景。上句写路之起点,白云尽处才开始走上通往别墅之路,可见此处的地势相当高峻。只此五字,便省略了前面爬山的一段文字,并暗示出此处离别墅已经不远,用笔省净。下句写路上的流水春光,溪水是从别墅流来的,沿着水流便可走到隐者的居所。颔联紧承上文,“至”和“随”两字用得很精当。落花随流水而至,表明是由上游漂下的,即从隐居者居处漂来的,暗示出别墅坐落在鲜花簇拥的地方。“随”字写出了花随水流动的动态感。颈联写到达别墅所见之景。上句写门外所见,以“闲”字状门,表现主人远离世俗尘嚣的闲情逸致。下句写入门后所见,院子里柳荫浓郁,长条飘拂,读书堂便坐落在柳荫掩映的深处。进一步刻画出主人治学环境的清幽宁静。尾联写在读书堂中的主体感受。这里安谧恬静,空气澄鲜,气候舒适,是治学著书、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主人公的闲适高洁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全诗由景语构成,景中含情。按空间顺序写来,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触游览了这位隐者的别墅。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孙洙说:“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尽深窈,虽白日惟清辉幽映耳。”(《唐诗三百首》卷五)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又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不详何年登进士第。官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后人称为“戴容州”。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有的作品表现民间疾苦,上承杜甫,下启元白。其题材、风格、手法等均体现唐诗由盛转中的轨迹。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a夜千重b。还作江南会c,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d。
【注释】
a城阙:指京师长安。b千重:千层,形容夜色浓重。c江南会:倒装,即会集江南故人。d畏晓钟:意谓害怕天亮后要分手。
【译文】
季节已到秋天,又恰逢满月如盘。京城里夜色浓重,寂静肃然。想不到能与江南的故人们在客舍中相会,反而怀疑是在梦境里邂逅盘桓。风吹枝动,暗夜中的乌鹊惊噪不安;满是寒露的秋草丛里,各种秋虫在鸣叫啼寒。滞留客舍实在令人焦虑,只能用醉酒来解除忧烦。很怕天亮后就要分手,所以留下诸位尽情地酣饮畅谈。
【评析】
此诗题目一作“客夜与故人偶集”。是一首即事即景之作。“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快事,客居京师时遇到同乡故人,怎能不倍感亲切呢?
首联叙事。上句点时,从“天秋月又满”句来体味,当是中秋节的晚上。如果是七月则当是“天秋月初满”。“偶集”恐怕也不是纯粹偶然相遇的。中唐时尚无中秋赏月的习俗,故只写月满。下句点地,“城阙”即京城宫阙,可知作者是在京师客舍中偶集江南故人的。至于来京师干什么,诗中未言,无非是参加科举或干谒求官。从诗之情味看,似乎并不顺利。“夜千重”是说夜的气氛浓重,并非说黑暗,因当日正是月满之时。颔联点题,用流水对法,抒情味很强。“还”有偶然、意外的意味,扣紧诗题中的“偶集”二字。人们突然遇到意外之事,有时高兴得竟不相信其真实性,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景,故最能动人。颈联借景抒情。风枝惊暗鹊寓含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这一典故,比喻诗人与江南故人在客舍中无所依托的困境。“寒虫”之鸣也包含着求告无门的哀怨,渲染悲剧气氛。尾联顺势而下,直抒胸臆。“畏晓钟”又暗示出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
卢纶
卢纶(生卒年不详)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天宝末、大历初屡试进士不第,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素有诗名,“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赠答之作,也有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其诗工于叙事,兼擅各体,古诗歌行极有气势,近体律绝洗练明快,今人刘幼棠有《卢纶诗集校注》。
送李端
卢纶
故关a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b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释】
a故关:故乡。b空:徒然。
【译文】
郊外遍布枯衰的野草,在这里送别,真是令人难忍酸悲。道路向凝滞阴沉的寒云之外延伸,你踏上归途时暮霭沉沉雪纷飞。我自幼丧父早孤遭际多难,认识你真是太晚太迟。暗自掩泣徒自向着您离去的方向,真不知何时是我们再见面的日期。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衰草遍”写尽凄凉萧瑟之景象,为全诗罩上阴暗的感情色彩。“离别正堪悲”直抒胸臆,如话家常,为全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颔联写送别之景。上句写友人远去。路延伸到“寒云”之外,既含有对友人长途跋涉之艰辛的同情与挂念,也暗示出作者伫立远望友人的身影,表现出时间的流程,突出路途遥远;下句写气候恶劣,突出旅途之艰辛。“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笔法细密,自然浑成,色彩沉郁。颈联转折,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年而孤乃人生之大不幸,又逢乱世,早早便羁旅客游在外,更能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所以才感到“识君迟”,扣紧离别之“悲”。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在“识君迟”上,潜台词则含有分别太速之意。将惜别之情与感伤身世结合起来,抒发出特定生活环境中送别友人的悲怀,形成全诗抒情的高潮。尾联以期望再会收篇,虽是送别诗常用的手法,但上句以“掩泪空相向”铺垫,再用“风尘”一词修饰,表现再逢的渺茫无期,增加了离别之悲的程度,抒情效果甚佳。
全诗以送别始,到盼望再会终。感情自然抒发,意脉清晰。近人王文濡评曰:“先叙送别之地与时,转到自己身世,正为难以作别耳,但终须一别,而后期茫茫,又不可知。文情相生,亹亹动人。”(《历代诗评注读本》)
李益
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初仕途不顺,弃官客游燕赵,累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多长短歌行,与李贺齐名。尤擅绝句,工乐府。边塞诗多传颂之作,小诗酷似南朝民歌。其诗多为当时乐工所传唱。七绝凝练含蓄,韵味深长,胡应麟以为“七言绝句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六)。有《李益集》,今人范之麟有《李益诗注》。
喜见外弟a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b,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c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
a外弟:表弟。指姑之子。b沧海事:用沧海桑田之典,指世事变化很大。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于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c巴陵:唐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岳阳市。
【译文】
经过十年的离乱,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却在这异地他乡偶然相逢。问起姓氏,我惊讶这意外的初见,你说出名字,我不由得回忆起你当日的笑貌音容。自从分别以后,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吃惊。当畅谈完十年来各自的情形,苍茫的暮色中响起了晚钟。可惜明天就要分手,你将要艰难地跋涉于千山万岭中。
【评析】
本诗抒写与外弟久别重逢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首联写相逢的背景,语言平平,含意丰富。起码有三层意思:一是离别已十年;二是离别的原因是战乱,是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三是离别时本来是孩提,如今均已长大成人,容貌都有很大变化。正因如此,才会有颔联带有戏剧性的细节描写。颔联正面描写重逢时的情景。两句诗流传甚广,是表现故人重逢的名句。它非常生动、准确地传达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把人们久别重逢,尤其是孩提分手而成人后才相见的那种感受表现得十分传神。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评此联曰:“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再往深层次探讨,两句诗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其艺术表现手法。它所表现的是表兄弟二人刚通姓名时那种将信将疑,一边端详对方一边在脑海中追忆以前印象的瞬间,并不描写确认后激情达到顶点时的场面,表现的是思维动向趋势而不是终点极限,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颈联写见面后叙谈的深情。“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仅表现时间已晚,而且暗示是钟声提醒二人,委婉表达出交谈的亲切忘情。尾联未说别字而别字自现。“秋山”点明别时的季节,又蕴含着伤别的情怀。
淮上a喜会梁州b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c。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注释】
a淮上:即今江苏淮阴一带。b梁州:地名,唐时属山南西道,故治在今陕西南郑境内。c浮云两句:浮云,比喻生活飘荡不定。
【译文】
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我们曾在共同的羁旅生涯中结下情缘。那时节,每当相逢便共同饮酒,归宿时又总是兴阑意酣。自从分手之后,便像两块浮云一般,各奔西东北南。逝去的光阴如同流水,不知不觉已是十年。今日见面,欢声笑语与当初并无两样,可惜的是我们的鬓发都已花白如斑。为什么我还不归去,却要在这淮水边上,满怀愁情去面对满是秋色的群山?
【评析】
这首诗写在淮上偶遇昔日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诗用倒戟拖入之法,先从十年前客中聚首的情况写起,因见故人而思故情,十分自然。首句交代以前订交的地点,次句回忆当时友情的深厚。相逢即饮,常常扶醉而归,这是何等的欢洽款曲。用笔精练,表现力极强。颔联抒发分别时间太久,岁月蹉跎的感慨。“浮云”、“流水”巧用典故,表现人生易老、时光空逝的怅恨。颈联又回到现实,久别重逢,令人欣喜,旧情依旧,可见二人都是重感情之人,但相顾对视之间又不免十分感慨。二人都已不是当初那红光满面风流倜傥的青年了,而是均现老态,两鬓斑白了。两句诗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做结,抒发思乡之念。细品味此两句诗,当是诗人在滁州时所作。他在《登楼》诗中说:“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他于建中四年(783)夏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春被罢免,但留在滁州未走,直到秋天才得到朝命出任江州刺史。滁州正在淮水之南,故称“淮南守”,也可称淮上。如果此种推论不错,则此诗当作于公元784年或785年的秋天。
司空曙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人。卢纶表兄。官水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思旅情。语挚意真,凄哀动人。长于五律。《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云阳馆a与韩绅b宿别c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
a云阳馆:云阳驿舍。云阳,县名,故城在今陕西西安市以北。b韩绅:据韩愈《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载,韩愈有叔父名韩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做过泾阳县令。而此诗标题“韩绅”一作“韩升卿”,二者当是一人。c宿别:一作“即别”。
【译文】
自从分别以来多年不见,一晃又是几年,阻隔着万水千山。刚一见面反而怀疑是在梦境,相互询问对方的年岁而顿生悲戚之感。客馆里一盏孤灯照着你和我,窗外秋雨潇潇夜色寒。竹林深处迷蒙昏暗,仿佛飘浮着片片云烟。一想到明晨就要分手,我更加怨恨而无奈,只能把惜别的离杯频频递传。
【评析】
云阳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愈叔父韩绅卿曾任过泾阳县令,并与司空曙有交往。诗题中之韩绅可能就是韩愈之叔,在云阳驿馆住宿时遇到司空曙,二人饮酒叙旧话别,司空曙写下此诗。
首联从上次分别说起,表现此次相会的不易。而刚刚相会又要分手,自然过渡到叙谈与惜别,曲折有致。颔联是最受后人激赏的名句,因其十分生动传神地表现故人久别重逢时的惊奇、欣喜的神态和细微的心理变化。宋人范晞文评此联云:“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话》卷五)清人吴汝纶亦说:“三四千古名句,能传久别初见之神。”(《唐宋诗举要》)颈联转折,以景衬情。紧扣“宿”字,写孤灯叙谈的景象。孤灯、寒雨、湿竹、浮烟都是凄凉晦暗的色彩,不仅渲染映衬出主客双方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生命运的漂浮变动和难以把握。尾联总写恨别之意。那珍惜离别之情的酒杯频传劝饮,表现出彼此间恋恋不舍的深情。
久别重逢,而且在驿馆中,一宿后又将分手,对老朋友来说确是易动感情的。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确是抒情佳篇。沈德潜盛赞云:“三、四写久别忽遇之情,五、六夜****宿之景,通体一气,无饾饤习尔,时已为高格矣。”(《唐诗别裁集》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