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41

第41章 五言律诗(12)

喜外弟卢纶见宿a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b。

【注释】

a见宿:一作“访宿”。b蔡家亲:晋张华《博物志》卷六《人名考》:“蔡伯喈母,袁公(熙)妹曜卿姑也。”因蔡邕之母是袁涣(字曜卿)的姑姑,蔡袁二人是姑表兄弟。后因称姑表亲为“蔡家亲”。又,一说羊祜为蔡邕外孙,曾以自己将进的爵位乞赐舅之子蔡袭,事见《晋书》。故称表亲为“蔡家亲”。

【译文】

静静的夜晚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我的居处荒陋偏僻而没有近邻,家境困窘十分清贫。窗外秋雨潇潇,枯黄的树叶在风雨中飘摇悲吟。屋内萤豆青灯,我已是身心憔悴的迟暮之人。因为我孤独沉沦太久,你便常常前来过访慰问,更使我产生愧疚之心。可转念一想,谁让我们生来就特别投缘,而且又像蔡邕、袁涣那样是骨肉至亲?

【评析】

司空曙和卢纶均在“大历十才子”之列,同好诗歌,功力相匹,又是表兄弟,故关系很密切,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家无甔石”(《唐才子传》卷四)。本诗便是其家境清寒,心境凄苦的真实写照。

前四句用静夜中的荒村,陋室里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这样一组衰飒的画面构成完整的意境,充满了辛酸和悲哀。后四句扣题,写表弟来访之喜。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此诗曰:“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这是从章法上来分析的,颇有道理。

本诗为后人所钟爱的主要原因在于颔联的比兴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利用对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用树叶之枯黄来比喻人之衰老,甚为贴切;雨中枯叶摇摇欲坠来比喻老人之风烛残年,亦极神似。故“雨中黄叶树”兼有起兴和比喻的作用。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这里所说的“雨中”、“灯下”指的是王维《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联诗。这两句诗纯用白描状眼前之景,纯属赋体而无比兴之意,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也不相同。虽然语言、结构相类似,但不能看作是司空曙袭用王维的诗句。“正不为病”,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贼平a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b,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

a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b残垒:废弃的军事营垒。

【译文】

世道混乱的时候,你我一同逃亡到南地,如今社会清平,你却独自返回到北方的故乡。长期滞留外地,我们的两鬓已生白发,但天地不变,故国的青山依旧苍苍。你归心似箭而日夜兼程,在拂晓淡淡月光的映照下,经过战时军队的营房。满天繁星时,又住在通往故乡的关隘上。只有枯草和啼寒的鸟一直陪伴你,与你共同忧戚共同感伤。

【评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构思别致的抒情诗。全诗并未正面出现送别的场面,只是设想借归乡者途中的凄凉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悲怀。归乡者尚如此凄楚,而未归之人更何以堪?这便是本诗立意的妙处。

首联叙事,交代此次送别的特殊性。即因为战乱而同时离开故乡逃往南方。此时战乱已平息,友人要北归返乡,而作者却不能同行,还要滞留客居异地。同时离乡而不能同归,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人回归故里,诗人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故首联为抒情之骨,有统摄全篇之效。以下三联表面看是为北归之人着想,实质是抒己之悲。颔联抒人生易老而山河依旧之慨。人生老于异乡,更增悲怆,友人老于异乡尚能返乡,而作者虽老尚不得归,又增一层悲怆。后四句设想友人归途中的艰辛与孤独,极力宣泄悲剧气氛,以烘托自己的悲愁。

本诗在句法上曾遭到过前人的批评。批评的主要内容是“四言一法”,即连续四句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即犯此病。四句诗的动词都在第三字,前后各有一个名词,而这八个名词的结构义全都是偏正式的。仔细品味,确实显得呆板一些。律诗只八句,连续四句句法一样,当然不太好。所以在不以辞害意的情况下,还是尽量避免一下为好。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吏部取士科。入仕后因参与“水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历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后由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之一,世称“诗豪”。有《刘梦得文集》,有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a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b,业复五铢钱c。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d。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e。

【注释】

a天下英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b三足鼎:指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c业复句:五铢钱是汉武帝以后所用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此句指恢复汉业。d象贤:效法先主的贤德。《礼仪·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象:法也。”e凄凉两句:后主刘禅降魏后,被迁洛阳。“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译文】

刘备经营天下的英雄壮举,千秋之后照样凛凛有生气,令人肃然而生敬意。白手创业,使天下鼎足三分,终生奋斗要完成光复汉室的伟绩。三顾茅庐,访到千古贤相诸葛亮,开创蜀汉的业基。可叹儿子又笨又愚,弄得国破家亡分崩离析。可惜那些蜀国的宫妓,却翩翩起舞于魏国的宫殿里。没心没肺的刘禅,竟看得津津有味还非常欢喜。

【评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咏史诗。蜀先主即刘备,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山上。

首联突兀劲挺,高唱入云。“天下”二字囊括宇宙,从空间下笔,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天地;“千秋”二字贯穿古今,从时间着墨,极写英雄气之万古常存。表现出诗人对先主功绩的无比崇敬。颔联高度概括先主的英雄业绩。他百折不挠,屡经磨难,开创三足鼎立的局面。终生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其志向可嘉。颈联转折,为先主功业未成而叹息。用刘备长于择相,知人善任与后人不肖相对比,感慨颇深。尾联用典,讽刺后主不能继承先人之业,致使国灭身俘,使先人事业半途而废。这一结尾大有深意。

诗人咏史怀古,多是有感而发。本诗前半咏盛德,后半叹业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显示这样的主题:创业难,收业更难。后人的贤良与否是国家和事业能否发展兴旺的关键。中唐时期,多是昏庸平凡之君,诗人的感慨乃为此而发,读者不可不察。

张籍

张籍(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及第。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处于师友之间。同王建、孟郊、贾岛互有赠答。与白居易友善,文学主张接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全唐诗》存其诗六卷。有《张司业集》。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a,城下没全师。蕃汉b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释】

a月支:又写作月氏,古西域国名,此处借指吐蕃。b蕃汉:吐蕃和唐朝。

【译文】

前年老朋友尚戍守着月支,后来在城下与吐蕃大战而覆没全师。从此和中原朝廷彻底断绝消息,无论死活我们都无法相见而永远别离。战败后也无人去收拾废弃的营帐,只有幸存的战马望着残破的军旗仰颈长嘶。我有心要祭奠你又怀疑你尚活在人世,只能在这遥远的天涯痛哭流涕。

【评析】

中唐后期,即9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多次交战,而最大的一次是在公元819年,蕃将绮心儿率军强攻沙州城(即今敦煌)之战。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沙州从此被吐蕃所占,阻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诗之首句称“前年”,此诗或作于公元821年。

首联叙事,交代故人陷没吐蕃的时间与地点。“没全师”写大战惨败的结局,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为后文的抒情张本。颔联承前,写战败后的恶果是与故人的“长别离”。“死生”二字有两种释义:一谓故人与我一死一生,一谓故人或死或生,当以后者为好。这样既暗应尾联的“欲祭疑君在”,又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当友人或亲人生死未卜甚至死而未见尸时,谁都希望对方还活着。而且在当时确有一些没蕃的中原人在吐蕃占领区中长期生活着,《敦煌曲子辞》中便有反映这种现实的诗篇。颈联转写战败的凄惨景象。这联景语的插入相当成功,虽完全是想象之辞,但入情入理,是“没全师”后应有的景象,渲染悲剧气氛,扣紧故人没蕃这一诗题,也寓含着对国事的担心及对战争的痛恨。尾联是“全诗主意所在,欲望空遥祭,当冀其能生还,语真情苦”(喻守真语)。两句诗如话家常,感情容量极大,感人肺腑。清人潘德舆评此二句云:“张文昌《没蕃故人》诗云:’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语平淡而意沉痛,可与李华’其存其没‘数语并驾。陈陶’无定河边‘二语,紧于李、张而味似少减。此等处难于言说,悟者自悟。”(《养一斋诗话》卷二)这段话中的李华之语,指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陈陶“无定河边”,指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全诗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录此以备参看。

草a

白居易

离离b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c满别情。

【注释】

a草:诗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二字相当于“咏”字。b离离:长貌,形容春草到处都是。荣:茂盛。c萋萋:春草茂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译文】

碧绿茂盛的春草,欣欣向荣,绿遍了原野,绿遍了大地。尽管在秋冬季节干枯萎靡,但当春风吹来时很快便恢复勃勃生机。漫天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燃烧死去,在春风的吹拂下,它再度苏醒过来,为大地披上绿衣,漫天遍野,无边无际,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强大的生命力。春风习习,春草的芳香沿着古道伸向远方的天际;丽日高照,春草的翠绿连接着荒芜的古城废墟。又有人在欢送自己的朋友远去,春草萋萋,仿佛也充满了离情别意。

【评析】

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唐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说:“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即本诗),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赏,声名大振。”此说虽未必属实,但可看出其在当时即广为流传,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诗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是限题作诗的一种形式。按照本诗题意,必须把“古原”、“草”、“送别”三者关系联系统一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意境方可,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方面。

前四句重点写草,因这是中心词,是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开篇入题,“离离”形容草原的广袤与繁荣。“一岁一枯荣”道出草的生长规律。诗人未写荣-枯,而是写成枯-荣,强调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描状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图景,为下文蓄势。颔联紧承枯荣二字写来,描绘出一幅非常醒目、令人激动不已的壮观场面。野火燎原,枯草成灰,一片黑色,大地焦灼。但等到春风一吹,野草复生,遍地绿色,野草的旺盛生命力令人敬佩,值得歌唱。这种在烈火中再生的壮丽也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颔联侧重写古原。充满诗情画意的春草与“古道”、“荒城”这古色古香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意境很别致,并为尾联的送别提供了典型环境。尾联关合全篇,点送别之意,而且是在古原草的烘托下送别,写足题面。

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另有“杜书记”、“杜司勋”、“杜舍人”、“杜紫徽”、“小杜”等称号。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释《孙子兵法》。诗文中多有指陈时政之作,也有流连声色之篇。近体情致俊爽、清丽圆润。古体骨力遒劲,豪健奔放。尤长七绝。有《樊川文集》,今人缪钺有《杜牧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