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56

第56章 七言律诗(11)

【评析】

李商隐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带有悲剧色彩。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抒情主人公也总是矢志不渝、执着不移地追求着,希望之火在寂寞中燃烧,于是便产生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两首诗也是如此,都是抒写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子的心理独白便构成诗的主体。

本首起联写女子居处的幽静。碧文圆顶的凤尾罗帐正垂着,这是女子在夜深时缝制的。“夜深”暗示出女子未眠,或正在缝罗帐,或早巳缝好,卧在罗帐中等待。“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作男女相合的象征。她在盼望企待什么,是不难理解的。颔联是女子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她意外地遇到意中人,但因车行迅速,声音很大,又因羞涩用团扇遮面而未能通话。若从诗意和常情来推论,这位女子所遇到的那位男子不像是初次见面,倒好像是有过暧昧关系的情人。这样,她才可能在见面而未通话的情况下在深夜中期待相会。但因当时未能接语,错过了一次机缘,所以在追思留恋中尚有微微的遗憾,心理刻画很细腻。颈联写别后的寂寥和相思的痛苦。这一联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概括地抒写出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与感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笔触精练细致。“金烬暗”状长夜独栖之寂寞,“石榴红”写春光空逝之怅恨。仿佛是漫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如此丰富的感情内容,手笔确是不凡。尾联回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于怨艾中尚有期待之心。意中人久盼不来,她才产生怀疑,是不是另有所欢了呢?怀疑、怨艾正表明她爱得深、盼得紧,表现出一种执着而深厚的感情。

无题(其二)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a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b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c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d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e。

【注释】

a莫愁:《乐府古题要解》:“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莫愁”在古诗文中多见,此代指女子。b神女:用巫山神女事。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c小姑居处:《乐府·清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d直道:即使、尽管。e清狂:放荡、不检点。

【译文】

层层的帷帐深深垂下.我静卧其中细细思量,只觉得这漫漫黑夜太长太长。巫山神女会合楚王的欢娱只是梦境,小姑的住处本来就没有情郎。风波仿佛不信菱枝柔弱而故意摧残,片露也不作美,不来传播桂枝的暗暗幽香。我也知道相思毫无用处,但也不妨相思惆怅,任凭他人说这是清狂。

【评析】

此首侧重写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笔法更概括。首联只写女子居处的幽邃寂寞;虽然没正面写主人公的心理,但“细细长”三字传达出其内心的无可名状的苦恼和幽怨。颔联用典,抒写对爱情遇合的回顾。两句中的“原”、“本”颇有深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有过追求而且有过短暂的遇合,但很快分手,终成梦幻,故曰“原是梦”。后句则是在向人辩解和表白,现在依然是孤居独处,故云“本无郎”。颈联连用两个比喻,意义较隐晦,暗示出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说风波明知菱枝弱而偏加摧残,“谁教”是说月露本可滋润桂叶却偏偏不肯。措辞委婉,语意沉痛。尾联表现明知不可为也要为的一种近乎痴迷的心理,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依然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可见其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这本身就很感人。但喻守真说:“末联就快吐而出,直说相思无益,何必惆怅,真是大彻大悟之语。”(《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未读懂全诗而对这两句诗的曲解。这里哪有什么大彻大悟的味道,反而是痴迷甚深,至死不悟,也不想悟的一种表白。

利州a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b,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a利州:唐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b范蠡:春秋时楚国人,曾助勾践灭吴,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经商,是大富翁。与张良共同被后世奉为功成身退的典范。

【译文】

傍山的夕阳映照着江面,江面上波光闪闪。弯曲的江边岛屿笼罩着暮色,与周围的山色连成一片。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声,渡船正在载着行人和马匹划向对岸。岸上的人坐在柳树旁边.等待归来的渡船。因有马嘶人语,几丛沙草中一群鸥鸟被惊起飞散,江边万顷田野的上空,只有一只白鹭在盘旋。谁能真正理解范蠡漂泊五湖、尽忘尘世机缘的愉悦自由的心境,乘着扁舟去追寻范蠢的遗迹,远离污浊龌龊的尘世和满是烦恼的人间?

【评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前六句正面写南渡,即向南岸摆渡,末两句“浩然有归隐之志”(喻守真语)。

首联叙事,点出时地。中间两联写景,极为生动逼真。颔联上句写江中,写马嘶的声音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下句写岸上,待渡的人们坐在柳树边企盼着渡船的归来,焦急的心情和期望的目光似可想见。两句诗声形兼备,生活气息很浓。作者抓住特定场景中的典型景物下笔传神,写得活灵活现,只有渡口处方有此景,只有待渡人方有此情,放到他处绝不可,这便是写景佳句的妙处。颈联的“群鸥散”、“一鹭飞”既契合渡口之景,又有一定的寓意。“群鸥散”是因受到人的惊扰,暗示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一鹭飞”有怡然之态,象征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上句写众人,下句暗逗忘机的范蠡,使景物与后面的抒情联系起来。于是才在末两句“感谓能如范蠡之扁舟泛湖,是真忘机者,惜世人多不解耳”(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上)。

温庭筠是个行为放浪的没落贵家子弟,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能得第,终身不得志,常为谋生而奔走四方,本诗表现的正是对这种到处漂泊而又劳累困顿之生活的厌弃。这在封建文人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苏武a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b汉使c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d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e,去时冠剑是丁年f。茂陵g不见封侯印h,空向秋波哭逝川i。

【注释】

a苏武:西汉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事迹见《汉书·李广苏建传》。他出使匈奴,被扣留逼降,苏武不屈,被流放在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之地牧羊。历尽艰辛,十九年后才回到汉朝。b魂销:即销魂,心情十分激动貌。c汉使:指汉昭帝派到匈奴的使臣。d陇上:山岭、丘垄之上。e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f丁年:壮年。汉制,平民从二十岁到五十六岁须服徭役,叫作丁男。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g茂陵:武帝的陵墓,此处代指武帝。h封侯印:苏武还朝后,受到封赏,赡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i哭逝川:悲叹时间像河水流逝不返。《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译文】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看到汉朝的使臣时心情激动,仿佛要魂消魄散。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崇高的民族气节直冲霄汉。如今古祠荒芜,高树凋零,一切都成历史的陈迹,令人迷惘茫然。昔日苏武手持汉节在北海牧羊,遥望胡天南飞的大雁,直到消失在天边。每日从山坡上牧羊归来,所见到的只是塞草和荒烟。当随汉使回到长安,武帝早已死去,昔日的甲帐已不复存在,而他刚走时正是血气方刚的丁壮之年。武帝已不能见到苏武封侯挂印,苏武也只能临着秋风哭叹时间的飞逝,再也无法见到武帝的御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