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是一首惜春怜春的小诗,内容很简单,但所抒发的感情却极其丰富细腻,风情旖旎,饶有情趣,颇耐品味。
本诗所表现的是清晨乍醒还有些蒙眬时的瞬间感受,而这种感受是人类普遍经历的,故阅读时便不知不觉随着进入情境之中。“春困秋乏夏打盹”是句饱含生活经验的俗语,春天的睡眠最惬意,不知不觉间天快亮了,但诗人还不知道。这时从外面传来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诗人才感觉到:噢,天亮了。这时,蒙眬的意识唤起回忆,夜间好像听到了风雨之声。再清醒一些时进行进一步确认,是的,昨夜是刮风下雨了,真不知那些花被风雨摧残凋落多少呢?诗人刚刚醒来,所关心的便是花朵能否凋零,可见其惜春怜春的一片深情。这是对于美好的一种挽留,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之一,故最能打动人心。
应该说,小诗所表现的景色是非常美好的。夜间的风雨过后,是个晴朗明快的早晨,否则群鸟不会歌唱。这是一个充满美景的春天的早晨,但诗人却表现出淡淡的惆怅,因为他隐约感觉到了美中不足,那就是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而这又是无可奈何的。追求完美,而完美又是不可能的,这便是小诗情感内容极其丰富的原因。
夜思a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a夜思:诗题一作“静夜思”。
【译文】
水井围栏的周围呈现一片银白色的月光,我以为那是一层薄薄的轻霜。抬起头来看见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才发现那不是轻霜而是月光。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我的故乡。
【评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小诗,刚会说话的儿童几乎便能背诵,可见其深入人心的程度。除其表现的思乡主题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外,语言的质朴和行为描写的自然也是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诗人客居在外。至于是否住旅店实在无法确定,也没有多大关系。前两句写主体产生的错觉,在水井围栏的周围是一片银白色,他恍惚间觉得仿佛是地上的霜。但忽然间觉得又不是,是不是月光?于是才抬头观察天空,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果然是一轮明月高挂苍穹。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低头沉思时,思念故乡的感情更加强烈。
这里有一个结需要解开,即诗人为何怀疑地面上是“霜”,这是破译本诗思想内涵的关键,而目之所及尚未见有注意此点者,故此处重点解说。霜是秋天的物候特点,象征秋天的到来,而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人类应当回家的季节,故成为客子思乡的典型季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诗人是在外漂泊时间太久,以为秋天已经来临,先产生思乡之情,故才会把月光错当成霜。当从错觉中醒悟过来,认证那不是霜而是月光时,想到如此的良辰美景不能与亲人团聚却要一个人在外漂泊,思乡之情则更为强烈。由思乡而错觉,因错觉而验证,因验证而看到月色之美,则思乡之情更甚。行为自然,感情真挚,这便是本诗最动人处。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a颦蛾眉b。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a深坐:可有两层意思,一指时间久,一直闺阁深处。b蛾眉:比喻女子眉美。语出《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蛾指蚕蛾,比喻女子眉毛好看。
【译文】
美人卷起珍珠的门帘,久坐深闺里紧皱双眉,只见她两眼泪痕湿湿,不知道她心里怨恨的是谁?
【评析】
这是一首风情旖旎的小诗,只描写美人的动作和表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前两句写美人的两个动作,一是卷起珠帘,这样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也是诗人能够看见美人的前提。二是久坐深闺紧皱眉头,皱眉已经是表情刻画,暗示出美人的心情幽怨。后两句是一个转折,只看见美人泪眼汪汪,但不知道她心中怨恨的是谁?诗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美人怎么了?怨恨谁?其实,这其中因由恐怕诗人都不一定知道,他很关心,但又没有缘由去问,因此只能表示一下自己的关怀而已。《唐诗归》钟惺在本诗后两句评曰:“二语有不敢前问之意,温存之极。”关心那位陌生女子的伤心情怀而又不好意思询问,故以诗记之,而这种怨情恐怕不仅仅是这位女子独有的吧?连怨恨的对象都说不清楚,委婉表达出怨恨之深广悠远,这正是本诗含蓄幽深之处。
八阵图a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b。
【注释】
a八阵图: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南,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由诸葛亮创造。刘禹锡《嘉话录》:“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除奉节外,于弥牟镇、棋盘市均有八阵的遗迹。b吞吴:想要吞掉吴国。指刘备伐吴事。
【译文】
诸葛亮的功绩超越三国时期的所有英雄,他的成名则在于那扑朔迷离的八阵图。江水日夜奔流,而八阵图的石头并不移动,仿佛在对历史进行倾诉,蜀汉的最大失误,便是大动干戈兴兵伐吴。
【评析】
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入夔州,在去游览凭吊八阵图遗迹时即兴而作此诗。本诗赞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句写诸葛亮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是出现三国鼎足而立局面的关键人物,故功绩最高。次句切合题面,用高度概括的笔法赞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八阵图的存在便把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雄兵百万的军事家的风度和才能突出出来,以点带面,以少胜多。“江流石不转”即是实景,又有暗示作用,借八阵图的坚固,历经六百余年的沧桑而不改变暗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也是永垂千古的。最后一句,当是对历史的评价,有人说是对于诸葛亮的批评,即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伐吴之举。我理解更主要的是对于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和惋惜,即蜀汉最大失误就是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造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重要原因,故此句背后的潜台词极其丰富,值得深深思索。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曾官文安县尉。好游览山水,足迹几乎遍布黄河南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唱和,有“旗亭画壁”故事传世。其诗多经当时乐师制曲歌唱,流传甚广。《全唐诗》仅存绝句六首,均为佳作。
登鹳雀楼a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a鹳雀楼:一作鹳鹊楼,故址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前面是中条山。
【译文】
白日傍依着中条山缓缓沉没,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滚滚东流。如果想要看得更加辽远,就要往上再登一层高楼。
【评析】
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几乎所有国人皆能背诵的小诗。寥寥二十字中,有如此开阔之境界如此深邃之哲理,实在令人赞叹。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白日向远山降落,渐渐贴近,再一点点隐没,黄河向东方大海的方向滚滚奔流,视野开阔,画面生动,意境雄浑,令人心醉神迷,并为后两句的叙事说理做好形象上的铺垫。
后两句理寓事中。非常简单的生活常识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如果想要看得更远,那么就要更上一层楼。这既是谁都能理解和有亲身体会的生活常识,又包含着这样的哲理:如果想要在人生境界或某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就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位。这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小诗干净简洁,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化无迹。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白日依山和大河奔流的苍茫雄浑气势,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也体现出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确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送灵澈a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b,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a送灵澈: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灵澈,中唐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本寺在会稽山云门山云门寺。b竹林寺:中润州(今江苏镇江)灵澈云游至此。
【译文】
竹林寺在那苍茫掩映的深山中,那里传出悠扬的晚钟之声。你戴着斗笠披着斜阳的余晖,一个人孤零零归向远方的寺庙之中。
【评析】
本诗属于送别诗,被送的对象是一位在当时诗坛颇有影响的诗僧,诗人自己也是在仕途长期受挫之后,理解送别双方的这种身份和境遇,是深刻体悟诗歌内蕴的钥匙。
开头两句如同远镜头,在那遥远的深山中,依稀可以听到悠扬的钟声,有声有色,境界幽深旷远,虽然只是写景,但诗人对其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苍苍”和“杳杳”两组叠字的运用很精到,形象表现出山寺的深邃和寺庙钟声的悠远,第三句的“带”字非常凝练,可谓句眼,就连斜阳也在留恋行人,随着他的身影而移动。《诗境浅说续编》:“四句全是写景,而山寺僧归,饶有潇洒出尘之致,高僧神态,涌现毫端,真诗中有画也。”本诗大约写在大历五年(770)前后,刘长卿从湖湘调到吴中之后。此前十年间,刘长卿仕途偃蹇,曾因坚持正义两次遭到贬谪,因此对官场之龌龊、尘世之污浊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僧人的清静生活情趣自然多几分理解和认同,何况这是位文化水准很高的诗僧,其亲近之情自然又增几分,因此诗中充满羡慕和钦敬之情,充满诗情画意,是诗人主体精神的外化。
弹琴a
刘长卿
泠泠b七弦c上,静听松风寒d。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a弹琴:诗题一作《听弹琴》。b泠泠:风声。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这里比喻琴声的清越。c七弦:指古琴。相传神农所制之琴有五弦,后经周文王增至七弦。d松风寒:古琴曲有《风入松》,演奏之韵律当是风入松林的声音效果。
【译文】
在那清澈幽雅的七弦琴上,弹唱出《风入松》的古曲令人感觉心静清寒,虽然自己非常喜爱古曲,可惜现代的人多数都不再演奏拨弹。
【评析】
本诗感慨曲高寡和,世无知音的苦闷,但借欣赏琴曲来表达,便显得含蓄蕴藉。从诗题又作《听弹琴》来看,可能是诗人欣赏他人演奏古琴曲《风入松》时的感受。有的书解作诗人自己弹奏,恐非是。
前两句描写听琴时的主观感受,“听”字说明是在听,在欣赏而不是在弹奏。后两句慨叹古调很少有人弹奏的现实,很值得注意。“自爱”很明显是诗人自己,而“今人多不弹”指演奏者。这样思考,全诗的脉络和感情就可以清晰了:诗人喜欢《风入松》这类古曲,因此点了这首曲调,而这位琴师还真会,因此诗人在欣赏品味着。虽然他很钟爱这样高雅悠扬的古乐,可惜能够演奏的人已经不多,现在的人多数不再弹了。不弹是因为很少有人欣赏的缘故,暗示出人们纷纷趋时赶时髦的社会现象,而诗人始终保持古道的信念不便,因此有孤独之感。不随波逐流是一切正直士人的基本品格,王安石说:“人然亦然,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无论社会多么荒唐,都能够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君子,才是圣人的基本品格。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a将b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c,时人已知处。
【注释】
a孤云野鹤:比喻潇洒出尘的人。一般神仙都有仙鹤陪伴。这里比喻上人超凡脱俗。b将:与、共、带。c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山上有放鹤峰、养马坡,相传晋朝名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列为第十二福地。沃洲,一作“沃州”。
【译文】
您如同一片孤云,在野鹤陪伴下独来独去,怎么会去红尘滚滚的俗世?请您不必再买沃洲的山水,那里已经是俗人都知道的去处。
【评析】
本诗的思想格调与前一首《送灵澈》基本相同。都是借送僧人朋友表达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对于尘世混沌生活的厌倦。
“孤云将野鹤”可理解为孤云带领野鹤,比喻上人的闲适潇洒,清机野趣,“孤云野鹤”成语即由此产生。后两句理解有歧义,或说是讽刺上人有世俗心,因为沃洲山已经不是清静的佛教圣地,而成为世俗沽名钓誉的地方。因此认为后两句有讥讽上人未能脱俗的意思。但如果仔细琢磨领会,还可以这样理解:您是孤云野鹤般的高僧,就应当追求心灵的一方净土,现实世界的山山水水都被染上世俗的色彩,因此那不是您该去的地方。既然是孤云野鹤,就该云游四方而无定所,所以当然不用买什么沃洲山了。这样理解更接近诗歌本义。
秋夜寄邱员外a
韦应物
怀君属b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c应未眠。
【注释】
a秋夜寄邱员外: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名丹,诗人邱为之弟,浙江嘉兴县人,曾官仓部、祠部员外郎。时邱丹正在临平山中学道。b属:适逢、正值。c幽人:隐士,这里指邱员外。
【译文】
秋天的夜晚凉风习习,在外面散步心旷神怡,我在深情怀念着你。空荡荡的山间里,松子落地的声音都可以辨析,估计你这位高人还没有睡眠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