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59

第59章 五言绝句(1)

鹿柴a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b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a鹿柴:即鹿寨,养鹿场。b返景:夕阳返照的光线。景:同影。

【译文】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却听到说话的语声。一缕夕阳的余晖射进密林深处的青苔之上,显得格外明朗和温馨。

【评析】

本诗是王维组诗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虽为短章,却能很好地体现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重要特点是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趣,这两点在本诗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前两句以动写静,空谷中的“人语”给人的印象是何等强烈,而这声音更能显出山谷中的静谧和清幽。后两句由声及色,以明写暗,描绘林间的幽深灰暗。透过树木枝叶间照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使幽深昏暗的林间立刻产生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那缕阳光照射的又是树荫下石头上的青苔。青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很不引人注目,诗人将其拈出,大有深意。连那斑驳杂沓的点点青苔都依稀可辨,足见这一缕阳光尚很明亮,而且也传达出诗人的欣慰之情。从空间看,这一缕阳光给密林深处的局部带来一点光明,所照射之处可以看到自然景物的真实存在,而周围的环境则显得昏暗不清,阳光所照射之处与周围昏暗的空间相比,显得又是那么小,那么有限,以有限衬无限;从时间看,太阳的回光返照是极其短暂的,恐怕连一两分钟都难以停留,待这“返景”消失之后,留给人们的不就是长时间的黑暗吗?是以瞬间衬长夜。短暂而渺小的人的生命之光在茫茫天地和无始无终的宇宙中不就像这瞬间的阳光吗?它是那么短暂,那么有限,但却会带给人温暖和安慰,不更值得珍惜吗?

竹里馆a

王维

独坐幽篁b里,弹琴复长啸c。林深d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a竹里馆:王维辋川别墅中的一景。b幽篁:因丛竹茂密而幽深之处。屈原《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吕向注:“幽,深也。篁,竹丛也。”c啸:撮口发出一种悠远清越之声。是魏晋时期名士表示洒脱情怀的一种行为。d深林:指竹林深处。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丛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尽情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牢骚。竹林深深,也没有人知道,只有那轮明月的月光把我照耀。

【评析】

王维早期曾有大志,想追随贤君明相干一番事业。但唐玄宗晚年开始荒淫怠政,罢黜张九龄而重用大奸李林甫。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政治黑暗,群小竞进,王维虽然一直在官场中虚于应付,但内心十分苦闷,精神生活极其孤独,本诗便是这种心境的艺术写照。

独坐丛竹,弹琴长啸,巨大的孤独感和强烈的幽愤情绪已经包含在这形象和行为中。弹琴是人抒发情感的手段和行为,而这还不够,还要长啸,可见其内心的压抑感是多么严重。而诗人的这种发泄并没有人知道,更无人理解,因为在竹林深处,根本无人知晓,只有那轮无知的明月依然在照耀。忧愤孤独的情绪扑面而来,令人为之心动。

丛竹、弹琴和长啸的形象不仅使我们联想到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最常用的宣泄郁闷情怀的手段也是弹琴和长啸。阮籍等人也愿意在竹林中高谈阔论,抨击时政和虚伪的名教。阮籍虽然孤独,但尚有嵇康等友人,而王维此时呢?尽管王维和阮籍的性格很不相同,但在忧愤孤独方面却是一致的。

送别a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b。春草年年绿,王孙c归不归?

【注释】

a送别:一作“山中送别”。b柴扉:柴门,木制简陋之门。c王孙:这里指送别之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译文】

山里送别归来已黄昏,暮色中独自关上柴门,寂寞孤独笼罩着我的心。春天的草年年泛绿,不知友人能否再度光临?

【评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只选取送别后的寂寞冷清反衬对友情的珍重,惜墨如金,简练含蓄。

诗题为“送别”,其实所写的是送别后的情景,而将送别当时的具体情景全部省略不写,构思方面是独具匠心的。首句说在山中刚刚送别友人归来,“罢”是结束,接着写时间和动作,看是很平常的生活细节,却给人以别样的感觉。“日暮”表明黄昏时暮色苍茫,“掩”是缓慢的动作,一个人冷冷清清,造成一种寂寞冷清的环境氛围。三句转折,可以说就在“掩柴扉”的同时,诗人想到的是“春草年年绿”,那是绝对的,非常准时的,但是友人能不能再来呢?盼望友人再来的情思溢于言表。刚刚送别就盼望下次再来,可见对于友情的重视,也反衬出诗人与友人关系的亲密,也可逆推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小诗含蓄多情,颇有高致。

相思a

王维

红豆b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a相思:尤袤《全唐诗话》卷一载:安史之乱后,李龟年奔放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本诗。b红豆:俗称相思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又,《广东新语》载:“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美丽富饶的南方,春天来临将生长出许多新枝。我希望你多多采摘,因为那玲珑剔透的红豆最能寄托人的相思。

【评析】

本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均未详,但当是一首爱情诗,是写给情人或妻子的。由于王维的婚姻生活状况不清楚,故此诗的写作对象难以指实。

本诗借红豆起兴开篇,写出红豆生长的地方和其旺盛的生命力。“春来”有的版本作“秋来”,认为相思树秋天结果实,故用“秋”字。但两相比较,还是“春”字为好,因为树木在春天发出新枝嫩叶是常识,且给人以苍翠清新的美好感受。诗歌是有时空跨越的,采撷红豆虽是秋季,但并不影响春天发出新枝。

篇末点题。经过前三句的逐层铺垫和推进,最后揭出谜底:为什么希望对方多采撷呢?因为“此物最相思”。多采撷便是多相思之意,一般来说,还是用在男女感情方面的较普遍,因此我创作《王维传》时,便将其作为王维爱情生活的诗篇处理,作为其爱情生活的主旋律反复出现几次。“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之一,而那种晶莹剔透,仿佛红色宝石上有一块黑色的小宝贝不知被古人融进了怎样的情思和故事,确实能够令人产生许多联想或遐思,故也最能引起人们的最广泛的共鸣。

杂诗a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b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a杂诗:本组诗共三首,此是第二首。b绮窗:有花纹的窗户。

【译文】

您是刚刚从故乡来的,应当知道故乡现在的情形。你来时画窗前的梅花,是否已经含苞泛红?

【评析】

王维的诗简明含蓄,耐人品味,只用窗前的梅花是否开花这一简明的家乡景色来表现对家乡的思念,以少胜多。

因为本诗是组诗中中间一首,虽然单独也很明白,但如果将前后两首都列出,则更容易明白。第一首曰:“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第三首曰:“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可见本诗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客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遇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乡人先向他发问,意谓你的家住在孟津渡口,通信很方便,你往家里寄信没?本诗是抒情主人公的回答。但他没有直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是向对方发问。他所最关心的是窗前的寒梅是否已经结蕾开花。这可以引起我们许多想象:一是窗前的梅花当是诗人栽植的,因此才如此关注。二是欣赏梅花本身就是人之主体品格的象征,也可看出其情趣之高洁。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思乡情怀。王文濡评此诗说:“通首都是询问口吻,不必作无聊语,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

裴迪

裴迪(716-?)关中(今陕西关中盆地一带)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一起隐居,游览赋诗,琴酒共乐。王维《辋川集》是二人在辋川隐居时唱和之诗,颇有研究价值。天宝末入蜀,与杜甫友善。现存诗多为五绝,多描写幽寂的山水景色,思想倾向大致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

送崔九a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b,暂游桃源里。

【注释】

a崔九:崔兴宗,排行第九。唐人习惯称行第。崔兴宗是王维内弟,与王维、裴迪交往密切。b武陵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之渔人,误入桃花源留居数日后返回,其后便无法找到去的路径了。

【译文】

您就要回到山林中去,要尽情享受山水的清幽美丽。不要像那位武陵渔人,到桃花源里溜达一圈就匆忙归去。

【评析】

这首小诗抒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风情旖旎。借送人到山中之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谓机巧。

王维有《崔九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诗道:“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根据王维、裴迪、崔兴宗三人的关系和生活经历,本诗与裴迪的诗可能是同一背景。这样,崔兴宗要去的山便是终南山了。三人都在终南山隐居过,崔兴宗此行不是初次到终南山,否则就不会用“归”字。诗之句眼在第二句,即“须尽丘壑美”,必须尽情享受山水丘壑的美景,这不但是对友人的希望,也是作者自我审美情趣和人生追求的表白。后两句用武陵渔人没有在桃花源隐居的遗憾来劝慰崔兴宗要真正在山林中隐居下来,以摆脱世俗的羁绊而求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终南a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b秀,积雪浮云端。林表c明霁d色,城e中增暮寒。

【注释】

a终南:指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里。b阴岭:山的北面。终南山在长安南,从长安望山,所见只能是北面。c林表:树林的顶部,即森林树梢部分。d霁:雨雪后初晴为霁。e城:指长安。

【译文】

终南山阴面的景色非常秀美,积雪仿佛漂浮在白云的上端。雨过天晴后的树林色彩很明快,城中之人也好像能感受到阵阵清寒。

【评析】

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载,本诗是诗人应试之作。按照唐代考试规定,考试的律诗是排律,要求六韵十二句。现在保存的应试诗均如此。但祖咏却只写完四句就交卷了。监考问为何不答完,他回答说“意尽”。宁可担当被淘汰的风险也不肯画蛇添足,倒是位很有性格的人。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这也是个重要因素。

本诗能够引起社会的普遍热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与当时的社会风情有关。当时的长安人特别爱在春天观看终南山的远景,唐诗中时常可以看到关于这种情况的描写。尤其是晚饭后的黄昏前后,许多家在庭院中张开屏风,摆上瓜果点心眺望欣赏终南山。这样,关于终南山描写的诗文便备受关注和喜爱。而在诸多描写终南山的诗歌中,本诗短而精彩,故引起时人的极大兴趣。

小诗确实很精彩,首句一个“秀”字写出了终南山阴岭景色的总体特点。次句写山顶之景,画面生动鲜明,动态感极强。白雪好像在浮云上面漂浮,逼真表现出云气浮动的景象。第三句写山腰部分的景色,雨后初晴的阳光特别明亮,照射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上,色彩鲜明清新,分外赏心悦目。最后一句写在长安城中观赏者的主体感受,而这恐怕是观景人都有而没有表达出来的带有共同性的感受。因此,本诗受到人们的极大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宿建德江a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b,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a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衢县至建德县的一段。b烟渚:水气笼罩的小洲。

【译文】

我乘船停泊在新安江畔,日暮黄昏,新的愁绪又充满我的心田。江边的原野空旷辽远,远处的天仿佛在树的下面;江水非常清澈,水中的明月就在人的身边。

【评析】

本诗抒写旅途中的乡思。首句叙事点题,随着船的行进自己停泊在雾气迷蒙的江渚旁边。次句点时抒情,“客愁新”为全诗主旨所在。“新”字暗示原来已经有愁,此时是又添新愁。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指出,但在后两句的景物中可以体会出来。平野空旷寥廓,诗人乘坐的小船显得极其渺小,而诗人本人也更觉孤单。那轮近人的月亮更增加诗的意蕴。月亮近人,与人亲近,更显出人的孤单寂寞。月亮是圆的,而人却不能团圆;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在外奔波,与亲人不能团聚,至此,愁的内容便可体会出来。情景交融,含蓄有致。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睡眠真是又甜又香,不知不觉已出现黎明的曙光,蒙眬中可以听见到处是鸟的歌唱。潜意识里觉得昨夜好像又刮风又下雨,真不知道有多少花儿飘零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