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是一首请人同饮的诗,小巧玲珑,生活味十足,可见唐代人的生活中充满诗情,无事不可诗,无时不作诗,令人羡慕。
前两句对比描写:“绿蚁”和“红泥”的色彩很显眼,一个是酒上漂浮的色彩,一个是取暖用具的色彩,而炉火也是红色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第三句点明时间和气候,天色已晚,又要下雪,一个人冷冷清清,多么无聊,能过来喝一盅吗?你看,酒是新酿的,小火炉也生得红红火火,傍晚的雪天,喝多少随便,这样请人喝酒,谁能不去?小诗一气贯注,如话家常,简明亲切,值得品味和借鉴。
张祜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以布衣终身。长年浪迹江湖,所经之地极广。以宫词著称。婉而多讽,造诣颇高。也多山水景物之作。边塞诗量少质高。有《张处士诗集》,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本《张承吉文集》。
何满子a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b前。
【注释】
a何满子:诗题一作《宫词》,原作有三首,此是第一首。何满子:一作“河满子”。白居易《听歌六绝句》其五《何满子》自注:“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苏鹗《杜阳杂编》载:“文宗时,宫人沈翠翘为帝舞《何满子》,调辞风态,率皆宛畅。”可知何满子初为人名,后演化为歌曲名、舞蹈名。b君:指皇帝。
【译文】
离开故乡三千多里,来到深深的皇宫中已二十多年。初次为圣上演唱《何满子》的乐曲,不由得双眼流泪涕泣涟涟。
【评析】
《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张祜条载:“(唐)武宗病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讳,尔何为哉?‘(孟才人)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惘然。(孟才人)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断。‘”这是一个感人肺腑、引人遐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本诗声名鹊起,流传甚广。同时,也可证明本诗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已经广泛流传,尤其在宫中更是大受欢迎,并引起宫女的广泛共鸣,孟才人选择此曲演唱以抒发自己的愤懑,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本诗属于宫怨词,是为宫女写的。前两句从时空上落笔,抒写她们产生怨恨的原因。她们离开自己的家园几千里地,被选进宫中,实际上等于住进了体面的监狱,成千上万的女人服侍一个男人,其竞争之激烈是无法形容的。绝大多数女子只能是独守空房,在痛苦的企盼中消磨着美好的青春。杜牧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绝非夸张。正因如此,当她们在君主面前歌唱这首感伤的曲调时,立刻便会伤心得泪流满面。
如注解所云,“何满子”当初是名歌手,他可能是自己创作一个曲子,曾经想用此曲来挽救自己的生命,但没有成功。此曲可能本身就极度感伤,再加他的鲜血的染濡,则更加凄楚忧伤。张祜根据何满子的曲调和故事创作本诗,而本诗的演唱又使孟才人气绝身亡,更增加其凄楚迷人的色彩,也仿佛是对于封建制度尤其是宫女制度的血泪控诉。
登乐游原a
李商隐
向晚b意不适c,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a登乐游原:诗题一作“乐游原”、“登乐游”。乐游原,长安城东南风景区,地势高,视野开阔。汉宣帝时曾建筑乐游苑,是汉唐时期著名旅游区。b向晚:傍晚。c意不适:心情不好。
【译文】
临近傍晚时心情特别不舒畅,便驱车来到京师东南那古老的乐游原上。夕阳西下时的晚景非常美好,只是天色渐渐的黯淡和昏黄。
【评析】
本诗是触景生情之作,但所生之情是什么,则有不同理解。较流行的即有“悲哀身世遭际”、“慨叹时光流逝”、“忧患时事政局”等说法。这几种说法在诗中似乎都可以微略体会出来,将其综合在一起当大致不错。
前两句叙事,意思很明白。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于是乘车登上古老的名胜风景区乐游原。后两句含义丰富,令人遐思。那夕阳的景色是很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美好的景色很快便会逝去。这一意象和议论中可以引发许多想象。可以理解为好景难驻,表现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美好晚年的留恋。同时,夕阳意象中也蕴含着忧患国家前途,预感国运不永的感伤。总的情调当是伤感而非喜悦,首句便可确定。即使“夕阳无限好”一句有喜悦之情,也是短暂的,是为后面的伤感做的铺垫。
贾岛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官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称“贾长江”。以苦吟著称,曾有吟诗“推敲”冲犯韩愈之传说。诗风生新瘦硬,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景,以五律见长。有《长江集》,今人李嘉言有《长江集新校》、陈延杰有《贾岛诗注》。
寻隐者a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b,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c。
【注释】
a隐者:隐士。有德才而无官位之人。b童子:指隐者的书童或徒弟。c只在两句:只知道在这座山里,但山里云气缭绕,究竟在什么位置则不知道。
【译文】
我去寻访隐者却只在松树下见到了他的书童,书童说他的老师为采药进了山中。只见山里白云飘荡云气朦胧,老师肯定就在眼前的这座山里,究竟在什么地方实在难以说清。
【评析】
本诗表现隐士生活的清高闲适,风情摇曳,神韵十足。首句直接写到隐者家门前的情形,省略了路上及寻找的过程,简洁洗练。在松树下面询问隐者的书童,环境本身就非常清幽高雅。“言”字以下则是书童的答话,答话中有动作有景色,活灵活现,宛如就在读者的目前。那书童说他的老师进山采药去了,并用手指着山深处白云缭绕之景以不知道具体的地方来回答诗人的问话。隐者高雅清幽的生活环境和高洁闲适的生活态度都在这一问一答中展现出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同时也能使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仿佛暗夜中的一束光明,酷热中的一阵清风,干渴时的一碗凉水,饥饿时的一张馅饼。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荣无辱,无挂无碍,这才是人生的最大自在。妙哉!
李频
李频(生卒年不详)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好学,拜姚合为师,得其奖掖并为其婿。宣宗大中八年(884)登进士第。曾官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工于诗,尤长五律,用心苦吟,为后人所重。有《建州刺史集》,又称《梨岳集》。
渡汉江a
李频
岭外b音书c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d,不敢问来人e。
【注释】
a汉江:即汉水,长江支流,在武汉市汇入长江。b岭外: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c音书:家书和消息。d怯:畏惧、犹疑。e来人:指家乡的熟人。
【译文】
我被贬谪在岭外而与家中断了音讯,经过寒冷的冬天而又过了立春。返回时离家越近心中越忐忑,竟不敢询问路上遇见的熟人。
【评析】
本诗一作宋之问作,写离家很久返归接近家乡之时的复杂细腻的心态。前两句叙事,为后文张本。首句说离乡之远,通过诗题可知,诗人是汉水以北的人,而他所在之处却是岭南,几千里的路程,那年月可不是短距离,而且“音书断”,家中的信息一点儿也不知道。次句写离乡时间之长,经过了冬天而且过了立春。长时间没有家中的音信,家中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一无所知。于是便顺势产生下面的心理活动:快到家时心里更加害怕、犹疑、惦念、忐忑不安,这段时间里家中怎样?即使遇到从家乡方面来的熟人也不敢询问。既惦念而又怕发生什么意外的矛盾、复杂甚至有点反常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离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久别返乡的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这便是此诗颇为后人赏识的原因。
金昌绪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余杭(今属浙江)人。活动时期在玄宗时代。《全唐诗》存诗一首,即《春怨》诗,受历代好评。
春怨a
金昌绪
打起b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c。
【注释】
a春怨:一作《伊州歌》。b打起:打跑、赶走。c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译文】
赶快打跑树上的黄鹂鸟,别让它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叫。它的叫声惊醒了我甜蜜的梦境,不能到遥远的辽西与丈夫团聚欢笑。
【评析】
本诗属于边塞诗中的征妇怨,风格活泼,感情真挚,有民歌情味。表现手法上很独特,先写结果,再摆原因,给读者造成悬念。黄莺即黄鹂,叫声婉转好听,小鸟的模样也挺好看,遭人喜欢。可本诗中的主人公却为何要将其打跑,不让其在树枝上啼叫?有些反常。
后两句女子自己说出了原因,原来是这只鸟的鸣唱惊醒了她的美梦,使她不能在梦境中到辽西去。到辽西去干什么,不言自明,是与丈夫团聚。由此知道女子的丈夫是位为国戍边的战士,女子的身份到最后一句才暗示出来。并以此倒贯全诗,这是一个征人的妻子。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还有许多潜台词。黄鹂的鸣叫肯定不在夜间,最常见的情况是早晨,孟浩然的“处处闻啼鸟”可证。那么可以想象女子清晨尚在梦中,彻夜在思念丈夫。夫妻长期两地已经令人痛苦,而连在梦境中相逢的短暂虚幻的幸福还被鸟的啼叫声破坏,难怪她如此恼怒。迁怒鸟是没有道理的,但却恰切地表达了思妇相思之情的浓烈,这便是悖理入情。
西鄙人
西鄙人,失姓名。玄宗天宝年间,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有威严。当地人(即西鄙人)作诗歌咏他的功绩。见《南部新书·庚》,《全唐诗》录有该作。
哥舒a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b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c牧马d,不敢过临洮e。
【注释】
a哥舒:指哥舒翰,盛唐时大将,哥舒部落的后裔,入唐后曾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大破吐蕃,封西平郡王。后安禄山反,被俘后投降,后被杀。b北斗七星:天文学指大熊星座,七星分布若斗形,故称。在天空中最显眼,也最好辨认,又通过北斗星可以非常便利找到北极星。是古人夜行辨认方向的主要天象。c窥:窥伺,侦探。d牧马:古代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常趁秋季南下牧马,并伺机抢掠,后即已牧马代指外族内侵。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e临洮:今甘肃岷县,秦筑长城西边起点。
【译文】
北斗七星高挂苍穹,唐军大将哥舒翰在夜间常常挎着战刀屡出奇兵,令敌人望风披靡胆战心惊。至今敌人即使是窥探情报想要牧马,都不敢越过临洮的边境。
【评析】
西鄙人实际等于无名氏,但与一般的无名氏有所区别,即作者身份有地域归属。本诗表现西北边境百姓对于哥舒翰捍卫边疆功绩的歌颂和赞美。
《旧唐书·哥舒翰》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青海上,谪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可见哥舒翰在守卫西北边境方面有胆识有谋略,保卫了边境的安宁,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因此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颂扬。前两句仿佛特写镜头,在北斗七星高悬天空的夜晚,哥舒翰全副武装率领勇敢的部队出发。去干什么却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这便是诗,可以跳越。后两句是前一行为的结果:使经常进犯的敌人至今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边境了。
本诗具有很浓烈的民歌风格,表达了百姓热爱英雄的心情。至于哥舒翰后来失节投降安禄山,那是以后的历史。而这首诗歌是在哥舒翰前期镇守边疆时建立功业时的作品,人们赞美和歌颂的是他保卫边境的功绩,并非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