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65

第65章 七言绝句(1)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后证圣元年(684)进士及第,官至秘书监。为人诙谐旷达,自号“四明狂客”,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回乡偶书a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b,乡音无改c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a回乡偶书:原作共二首,本诗是第一首。b少小句: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前此已离开家乡,后一直在外地为官,八十六岁始致仕还乡。c无改:一作“难改”,没有改变。

【译文】

年轻的时候就离开故土,老年才返回家乡。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两鬓已斑白如霜。村里的儿童们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评析】

本诗是诗人在耄耋之年返回故乡的即兴之作,同时创作两首,表现同一感受,即客居在外的时间太久,回归故乡时自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其感慨良多是可以想象的。

全诗的抒情重点在第二句“鬓毛衰”三字,首句叙事交代特殊背景,即少小时离开家乡老年才回来,次句的“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形成对比反衬,虽然口音没有什么改变,但容颜却已完全不同。人之衰老不可避免,而自己的大半生都是客居在外度过的,直到晚年才回归故土,其感慨很深沉。后两句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几个儿童不认识诗人,笑着打听诗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本来是回归故乡,可故乡的孩童反而问自己是此何处而来,其中意蕴也很丰富。其一是回应首句,离乡太久,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自己;其二是本来是回,而儿童却以为是来,反衬出自己久别归乡的喜悦。

小诗生动活泼,尤其第二句的“乡音无改”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认同和亲和感,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故土情结的典型表现,故为人所激赏。

为了更好理解本诗的感情,录出第二首以供参照赏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善书法,尤精草书。常在醉后挥毫,时称“张颠”。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桃花溪a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a桃花溪:湖南桃源县桃源山有桃源洞,传说是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之桃花源所在地。本诗即以此为题材。桃花溪在桃源洞北。b渔船:代指打鱼人。《桃花源记》中一个武陵渔人曾去过桃花源。

【译文】

隐隐约约的一座高桥隔着层层烟雾,在一块水边大石头的西边询问渔夫,整天都可以看见桃花随着流水漂下,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去处?

【评析】

本诗表现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意象鲜明灵动,意境幽雅含蓄,意蕴丰富。

桃花溪是通向传说中的桃花源这一世外仙境的溪流,诗人以此为题,本身便具有引人入胜之高致。首句便有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隐隐约约中的一座飞桥又被云雾所笼罩,可见这座桥通向的地方也一定高远深邃,可见路径的不同寻常。次句写问路,问的对象是渔船上的渔夫,而《桃花源记》中也正是一个渔夫曾经无意中误入桃花源,因此向他问路是明智的。问的内容便是后两句:终日看到桃花随着流水漂下来,可去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给读者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那个神秘的引人入胜的洞口究竟在哪里?是否真的存在?渔人知道吗?都值得深思。不必说诗人时代的这位渔人距离陶渊明时代已经三百多年,即使是当年去过桃花源的那位渔人在回来之后,再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何况是唐代的渔人,答案不问自明。那么,诗人所要追寻的桃花源便只能在理想之中了。

诗中的意象很美,充满动态感和神秘感,那云雾缭绕中忽隐忽现的飞桥,那漂浮着桃花的流水,都给人以仙界的感觉,而那通往桃花源的神秘的洞口不就更神秘了吗?另外,还有一点亦应当提及,即诗中的“飞桥”这一意象大有深意。因为在《桃花源记》中绝没有桥出现,而此桥便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桥是“飞”的,可见其高,见其连接之处的险峻,而且又在云雾之中隐隐约约,故将其理解为诗人心目中通向仙界之桥恐怕也不无道理,但桥仿佛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增加诗的意蕴。诗人是著名的草书大家,诗中也有草书灵动、飞白、潇洒的意蕴。

九月九日a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b少一人。

【注释】

a九月九日:重阳节,也称“重九”,是古代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酒、佩带茱萸等习俗。此节形成于秦汉之间。b茱萸:植物名。有香气,又名“越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登高、饮酒可以避灾。

【译文】

独自在外地客游孤单寂寞而伤神,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故乡,兄弟们一起登高时会欣喜万分。他们都佩带着茱萸欢度佳节,却偏偏只少了我一个人。

【评析】

据题下小注,本诗是诗人十七岁时所写。但由于感情真挚且带有普遍性,故深受后人喜爱,传唱不衰。

本诗最精彩之笔在第二句,即“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于这句诗是发自诗人肺腑的真情的流露,故打动了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心弦,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首句先说自己的处境,两个“异”字强调了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为次句抒情提供典型环境,而且可以隐约感觉到诗人不但远离家乡,而且身边还没有知己朋友,又是如此年轻,因此才会产生次句的感受。次句的“倍”字是句眼,其潜台词是平时也思念亲人,但每逢佳节时思亲的感情更加强烈,属于加倍的写法。另外,“亲”字也很重要,拓展了诗的内容含量。王维本诗是思念兄弟的,但如果说思“兄”则大为逊色,因为这样就极大地缩小了情感的指向。而一个亲字则把人类亲人之间的思念都囊括进来,夫妻之间、姐妹之间、母子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等只要有亲情关系的人都会产生共鸣,于是本诗便成为贯通古今,超越国界、超越阶级、超越种族的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精神财富。后两句则将思念具体化,给人以形象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具体细腻。

下面材料可以说明本诗的永恒的魅力和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在庆祝1990年法国国庆节的日子里,巴黎又推出了一个独特的节目,即在市中心的多幢高楼大厦的外墙上,用激光投影出多首中国古典诗歌,其中惹人注目的便是王维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丽娜《王维诗歌在海外》)

芙蓉楼a送辛渐b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c,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a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b辛渐:王昌龄朋友,生平未详。c吴:与下句的“楚”字为互文,指春秋时期吴楚故地,指诗人送客的江南镇江一带。

【译文】

凄寒的风雨连着江面,在夜间侵入古代吴国的领地。天刚蒙蒙亮时,我送客人来到这里,一座孤独的楚山傲然挺立。洛阳的亲戚朋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的精神世界仿佛是玉壶冰那样洁白透剔。

【评析】

王昌龄仕途不顺,几次被贬。天宝初,被贬谪为江宁丞,本诗即写于江宁丞任内。从语气及所反应的心情看,当是刚到任所不久,朋友辛渐前去看望,他在送客时写下这一千古名篇。

前两句写景兼叙事,描绘一个凄寒冷清的环境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好铺垫。“寒”字奠定全篇的抒情基调,一夜风雨,遮天盖地,平明时开始送客,心情可以体会。下句的“孤”字是重点词,暗示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也可暗喻诗人孤高的人格,为最后一句蓄势。第三句转折,为最后一句自我表白提供前提。“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掷地有声的宣言:我的内心世界洁白无瑕,尽管我遭受贬谪,但这并不能玷污我的人格品行,亲友们放心吧!这既是向亲友的表白,也是向政敌及卑鄙小人们的抗议,全诗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精神气质。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a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b。

【注释】

a陌头:街道边或大路边。b觅封侯:指追求功名。

【译文】

深闺中的少妇不知道忧愁,春天中浓妆艳抹登上绣花楼。忽然看见大路边杨柳一片翠绿,那盎然的春色实在令人着迷忘忧。看到这种良辰美景,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和忧伤忽然间涌上心头。真是懊悔莫及,当初为什么让夫婿去追求功名王侯?

【评析】

本诗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精品,刻画一位被春色撩动感情波澜的少妇形象,描写细致入微。

首句平起,先点明少妇身份,为尾句张本。她开始时不知愁,而且浓妆艳抹登楼观赏春色。第三句转折,她忽然看到路边杨柳的盎然春色,那美好的景色立刻唤起她的春情,于是顺理成章出现最后一句的感情波澜,即后悔让丈夫离开自己去追求什么功名富贵。感情的变化极其自然,心理活动的轨迹也符合人们的常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人们见到特定情景便会产生感情的波动,而这位少妇正是见到最令人兴致勃发的春色才会产生后悔念头的。在此之前,可以想象,少妇是支持丈夫远行求取功名的。而当看到美丽春色时,情战胜了理,夫妻恩爱厮守在一起不比什么都重要吗?虽然仅是短短的四句,却合情合理地描写了少妇的一次心理活动,也揭示了真挚的爱情高于功名这一观点。

春宫怨a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b桃,未央c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d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a春宫怨:诗题一作《春宫曲》。b露井:露天之井。《古乐府》:“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c未央:未央宫,汉代宫殿名称,皇帝所居。d平阳歌舞:用典。出自《汉书·外戚传》:“孝武卫皇后字子夫,为平阳公主讴者,武帝过平阳,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得幸。赐平阳公主千金。”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井旁的春桃,未央宫殿前的月亮该多么妖娆。平阳公主的府中歌舞表演正在高潮,汉武帝看得仿佛魂魄都要出窍,对于卫子夫的表演喜上眉梢,立刻加以恩宠,赐给无比昂贵的锦袍。

【评析】

宫怨是唐诗中比较常见的题材,王昌龄是创作这类题材的高手。本诗的暗喻讽刺用意是比较明显的,借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家遇到卫子夫而宠幸的史实影射唐玄宗溺爱杨贵妃的现实,很辛辣深刻。

对于本诗之主旨,一般认为是羡慕赞叹新得宠者而委婉抒发失宠之幽怨。这样理解没有问题,但似乎未说到关键处。笔者认为,本诗之主旨是在婉讽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之弊。汉武帝是在平阳公主府邸遇到卫子夫并一见钟情而宠幸之,而唐玄宗则是在玉真公主道观第一次幽会杨玉环,平阳公主和玉真公主身份相同,而二公主都是预先准备好为武帝和玄宗创造环境提供方便的。因此有理由说本诗是讽刺唐玄宗的。而唐玄宗因为宠爱杨玉环而造成杨氏一门骄奢淫逸,引起天下公愤的情况是有史实根据的。“昨夜”照应后文的“新承宠”,只因为一夜的歌舞打动君王之心便受宠,桃花开放已不寒而赐锦袍,都表现出皇帝施恩之随心所欲,幽怨之情自在其中。沈德潜评此诗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风开露井桃‘一章,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说诗晬语》)《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赐,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之荣,而愈加愁恨。”更简明扼要,便于理解。

王翰

王翰,生卒年不详。一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登进士第。官仙州别驾。任侠使酒,恃才不羁。因行为狂放,贬道州司马,旋卒。王翰能文善诗,与祖咏等有唱和,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尤以《凉州词》著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凉州词a

王翰

蒲萄美酒b夜光杯c,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a凉州词:一作“凉州曲”。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治所在今武威市。b蒲萄美酒:蒲萄,即葡萄,本产于西域,可酿制美酒。汉时传入中原。c夜光杯:玉制的精美的酒杯。《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夕出杯于庭,天比明,而水汁已满。”

【译文】

葡萄美酒斟满了精制的夜光杯,刚要开始饮酒的时候,军乐队演奏起音乐前来助兴,仿佛催促将士们高举酒杯。让我们开怀畅饮吧,即使是喝得酩酊大醉,谁也不要笑话谁,因为自古以来战争就最为残酷,谁知道能有几个人全身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