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本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口今昔景象巨变的描绘,揭示豪门贵族虽能权倾一时,最终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极力表现人世虚幻,有凝重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开头两句描写实景。朱雀桥是当年最繁华的所在,如今野草已经开花,可见一年也没有人清除,而当年最热闹繁盛的乌衣巷,如今在夕阳中冷清寂寥。在对比中显示出夕盛今衰之感。三句中的燕子是很重要的意象,是它的行为引起人们更深沉的遐想。以前王谢豪宅里的小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的家。象征王谢贵族的衰落。但此处的寻常百姓到底是什么身份,人们的理解不一致。关于此点,清代施补华的意见很有启发性。他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冷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即燕子虽然依旧飞入王谢之家,但以前的王谢是显赫的大贵族,如今王谢的后代已经成为寻常百姓。这样理解更深刻,抒情更有张力。
春词a
刘禹锡
新妆宜面b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c。
【注释】
a春词:诗题一作《和乐天春词》。b宜面:很协调匀称的装束。c玉搔头:玉簪,美玉制成的头簪。搔头,簪的别名。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译文】
刚刚化完时髦的新妆走下红楼,幽深的庭院深深仿佛锁住的都是闲愁。她百无聊赖地数着院里的花朵,一只蜻蜓飞到上她的玉搔头。
【评析】
本诗是对白居易同题诗的唱和之作,都是歌咏少女的春愁。为理解本诗。有必要把白居易原作录出:“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所写是个心事重重的女孩,而刘禹锡笔下则是一个活泼乐观的女孩,二人对于春愁的表现方式不同。
“新妆宜面”是妆化得非常合体漂亮,表现女孩爱美之心。“下朱楼”是欣赏春光美景,与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异曲同工。次句是典型环境描写,春光虽好,却被锁住,而且满院子都是愁。“愁”是锁不住的,锁住的是人,锁住了人也就锁住了愁,因此才会产生后面的行为。少女怀春,人之常情,但却被封闭在深深的庭院之中,无法享受大自然的美,更无法与外界交往,享受自由爱情的幸福,实在无聊,她才去数花朵。而数花朵的行为也有惜花怜花的意蕴,花儿开放能有几日红?潜在的意识便是自怨自怜,自己的青春能有几时?淡淡的春愁从这一动作中可以体现出来。可能因为站立时间长了,美人太漂亮,因此蜻蜓将其看成是花儿一般,竟落在她的头簪之上。这更增加了她美丽的程度,这样青春年少的美女就在这样的深闺大院里空度时光,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吗?用表面的美景揭示内心的深愁隐忧,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是本诗的主要风格。
宫词a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b坐到明。
【注释】
a宫词:诗题一作《后宫词》。b薰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薰衣被,为宫中器物。
【译文】
泪水沾湿了丝绸的枕巾就是无法进入梦境,深更半夜前殿依旧传来有节奏的歌声。回想自己还没有衰老就被皇帝遗弃,怎么会如此红颜薄命?斜着身子凭倚薰香的帘栊呆呆愣愣,独自坐到天色黎明。
【评析】
在诸多宫词中,本诗自有特点在,诗中的宫女是一位曾经受过恩宠的嫔妃渴盼君王再度临幸的心理过程,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令人同情。
首句说泪湿透枕巾依然无法入梦,或云宫人想到梦境中寻取欢乐,虽然也可通,但有些浮浅,其实就是想睡觉而不成,极度失眠造成神经衰弱。这是很痛苦的,此时前面宫殿中又传来欢乐的歌声,歌声中的欢乐情景历历在目,这对于失眠宫人来说是更大的刺激,如同伤口上撒盐更加痛苦不堪。第三句被人批评太露,即“红颜未老恩先断”,把话说明白了,自己还没有衰老而君王的恩宠就断绝了。但这句话是本诗中最关键处,因为正是这句诗起码提供两个信息:一是这位女子曾经得到过皇帝的宠爱,与从未被临幸过的女子不同,对于爱的渴望更加强烈,对于失宠的幽怨就更加深刻。二是这位女子还很年轻,红颜未老,如果人老珠黄失宠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怨恨的。自己受过恩宠,现在依然年轻美丽,可万岁为什么就冷落自己了呢?她想不通,因此独自斜倚薰香的竹笼一直坐到天明。彻夜未眠。这样我们再从头思索全诗的抒情线索,便十分清楚了。夜晚不寐,盼望君王临幸也;盼望无影,暗自流泪湿透衣襟也;听他人欢乐,更加痛苦难堪无眠也;暗思曾被恩宠,如今红颜依旧,君恩已绝,痛惜红颜薄命,幽怨益深,一个人流泪到天明也。感情层层深入,千回百转,令人同情。
赠内人a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b。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a内人:唐代称在皇宫内宜春院的伎女为内人,也可泛指所有宫人。专称妻子是后来的用法。b宿鹭窠:有白鹭鸟住宿的鸟巢。
【译文】
朦胧的月光照临紫禁城中的一棵树上,树上双栖共眠的白鹭吸引了一个美女的目光,那是一位被选进宜春院的姑娘。忽然一只飞蛾向着灯光飞来,那姑娘急忙斜着婀娜的身姿拔下玉钗,边剔灯花边把这只误投光明的飞蛾赶开。
【评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宫怨诗,从诗歌表面看不出怨来,但如果仔细体会字面后面的意蕴,幽怨还很深沉悠远。
四句诗为两个特写镜头。前两句仿佛一个由远向近移动的画面:森严冷漠的宫门中,一棵大树上的鸟巢里酣睡着一双鹭鸟,镜头移动到深宫中一个宫人的眼睛上,那双美丽迷人的眼睛凝神而深情地注视着那个鸟巢。因为镜头已经在无形中由外面移动到室内,这时才会出现第二个镜头,即后两句的内容。正当宫人出神的时候,忽然飞进一个小小的飞蛾,简直向着灯光飞去。她急忙斜身迅速拔下金钗,急忙把即将投向灯火的飞蛾拨开赶走,使其脱离危险。
这两个生活细节各有很深的意蕴,观看鸟巢的举动暗示出她对于鸟雀能够过平常生活,尚有夫妻家庭的向往,而孤独伶俜独守空闺是女性的最大悲哀,这恰恰是这位宫人所必须面临的命运,其内心的苦楚不言而喻。后两句刻画她营救飞蛾的动作。飞蛾向灯飞是追求光明,但其结果是葬身灯火,所谓“飞蛾扑火”成语即说此。而这可怜的小生命本来是追求光明而来的,结果却是死亡。这与许多女孩追求入宫追求幸福极其相似,本来满怀希望而来,但对于绝大多数女孩来说,一旦进入宫中,便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意义,如同住进了活棺材,丧失了人最起码的爱的权利,与扑火的飞蛾何其相似乃尔。因此,救飞蛾的举动既表现宫人的仁慈之心,也是自我救赎自我哀怜的表现。小诗用语很精练,一个“媚眼”写出其多情妩媚的表情,一个“斜身”写出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这是一个很漂亮很令人怜爱的姑娘,在增强诗之美感到同时,也加强了悲剧效果。这么美丽动人的女子却是这种命运,不是更令人同情惋惜吗?另外,以外显内,用外在行为举动表现内心丰富细腻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很高妙,值得借鉴。
集灵台a二首(其一)
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b,太真含笑入帘来。
【注释】
a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里。《唐会要》:“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b授箓:授给别人道箓。道教接受新门徒时仪式之一。道箓,道教的一种秘文,朱笔写在绢上。
【译文】
初升的阳光斜射着新建的集灵台,树上的红花迎着朝露含笑绽开,因为昨天夜晚太上皇新给一人亲授道箓,那时杨太真含情脉脉微笑着走进帘来。
【评析】
《集灵台》二首属于一个主题,都是揭露唐明皇重色荒淫误国的丑行,语言犀利,揭露深刻。前首讽刺其用掩耳盗铃之手段抢占儿子媳妇,后首揭露其和大姨姐公开有暧昧关系,都属于社会伦理所不齿的丑恶行径。
前两句用欢快清新的景物烘托唐明皇和杨玉环两个当事人的喜悦心情,“日光斜照”是旭日初升之景象,所照射的地方是集灵台,而树上的红花迎着朝露开放,清新而喜悦,朝气蓬勃,象征新欢之人的内心世界。应当指出,这里的集灵台不是华清宫中的长生殿,而是在长安皇宫中专门为杨玉环新设置的道观,或许当时唐明皇也称之为集灵台而史籍失载,但肯定是在长安宫中是毋庸置疑的,时间也不是天宝元年,而是开元二十八年。将这件史实简明介绍便可解开本诗。杨玉环于开元二十四年入宫,嫁给唐明皇十八子寿王李瑁为妃。李瑁乃武惠妃所生,武惠妃是武则天娘家孙女,颇有心机,与李林甫内外勾结要谋求皇后之位,而李瑁则有当太子可能。杨玉环进宫便为寿王妃,直接奔皇后去的。但太子已立多年,李瑁要当太子之前提就是废掉原太子。于是武惠妃与李林甫处心积虑编织罗网陷害太子。太子被废,但武惠妃亦死,李瑁当太子事暧昧不明。尽管李林甫费尽心机,但唐明皇就是不表态。三年后,唐明皇三子忠王李玙被立为太子,李瑁的太子梦彻底破产,而杨玉环的皇后梦也就成了泡影。于是杨玉环主动另攀高枝,在一次唐明皇举办的家庭联欢会上在唐明皇面前极尽表演之天才,跳了最优美最有调情的《柘枝舞》,最后一式是“回眸一笑”,结果这么一笑就“百媚生”,引起唐明皇的高度注意。武惠妃死后,唐明皇没有开心女人,于是钟情杨玉环。经过高力士和玉真公主撮合,唐明皇与杨玉环在玉真公主宅幽会。其后秘密往来,经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杨玉环和李瑁离婚,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唐明皇在宫中专门为其设置道观,并亲自去为之授道箓,赐给法号叫“太真”。然后二人便可以学道为名天天厮守了。此事发生在开元二十八年。皇宫中人都知道内情,因此都称杨玉环为“杨娘子”。这样,后两句的意思便十分清楚了,之所以集灵台的早晨充满喜气,原来是从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眼里看出的。昨晚开始,二人可以公开幽欢,能不欢喜吗?“授箓”的实质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讽刺意味颇深警。
集灵台二首(其二)
张祜
虢国夫人a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b蛾眉朝至尊。
【注释】
a虢国夫人:杨贵妃二姐的封号,嫁给裴氏。b扫:轻轻描画。
【译文】
虢国夫人承受着唐明皇的隆恩,天亮时骑着马大摇大摆进入宫门。她嫌浓妆艳抹会玷污天然的美貌,只是淡淡扫了一下蛾眉就去朝见天下的至尊。
【评析】
本诗讽刺唐明皇滥封乱爱秽乱宫闱的荒谬行为,表面看是赞美虢国夫人的美貌,仔细体味便可悟出讥刺之深刻犀利。
自从杨贵妃被宠幸后,杨氏一门大受封赏,她的三个姐姐都被封为国夫人。其中最****的是她二姐虢国夫人。她早先便与族兄杨国忠私通,入京后又深得唐明皇恩宠。据史料记载,虢国夫人倚仗皇帝的宠爱,上早朝时,与杨国忠二人并马而行,不施帷幔,挥鞭谈笑自若,观者无不惊讶侧目。《杨妃外传》载:“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每入宫中,移晷方出。虢国不施妆粉,自炫于美艳,常素面朝天。”全诗所写便是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情景。首句叙事,交代原委,次句写其放肆的举止,在大白天时公然骑马也不带帷幔,抛头露面进入皇宫。皇宫属于禁地,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可人家就是骑马而入。唐代女子出门,要戴幂帽,即类似斗笠,周围一圈纱布下垂,使人不能看见其面貌。但虢国夫人偏不理睬这些世人皆守的规矩,故意将自己不化妆的美貌展示出来,以炫耀她的细皮嫩肉,她的“天生丽质”,使看到的人都大惊失色,连忙转脸不敢多看,可见这在当时是非常刺激非常过分的行为。最后再度点明主旨,虢国夫人之所以如此,是去朝见至尊皇帝。表面看是赞美虢国夫人的天姿国色,真美!实际是在讥刺唐明皇娇纵杨氏一门秽乱宫闱的腐败行为。仇兆鳌曾将此诗误为杜甫之诗而有精彩的分析:“乍读此诗,语似称扬。及细玩其旨,却讽刺微婉。曰虢国,滥封号也;曰承恩,宠女谒也;曰平明上马,不避人目也;曰淡扫蛾眉,妖姿取媚也;曰入门朝尊,出入无度也。”分析很深刻。《古唐诗合解》评此诗曰:“此诗讥刺太甚,然却极佳。”可谓独具法眼。
题金陵渡a
张祜
金陵津渡b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c。
【注释】
a金陵渡:在今江苏南京市附近的渡口。一说在今江苏省镇江附近的长江渡口。b津渡:同义复词,即渡口。c瓜州:一作“瓜洲”。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在长江边。一说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译文】
我住在金陵渡口驿馆靠山的小楼,虽然只住一宿也挺孤独忧愁。听着江潮在半夜里渐渐落去,西斜的迷蒙月光更令人烦忧。在暗夜的远方闪耀着几点灯火,那个地方便是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