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a
王维
渭城朝雨浥b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c无故人。
【注释】
a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渭城,指咸阳旧城,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渭水北岸。b浥:沾湿、使湿润。c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因其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为唐时通往西域之主要关口。
【译文】
渭城早晨下了一场小雨,沾湿了地面上的灰尘,客馆内外一片清新,柳树的嫩黄色更加喜人。尽管您的酒意已经很浓,但我还是将您的酒杯满斟,再喝一杯吧,因为出了阳关后,便再也没有您能认识的人。
【评析】
本诗一出,很快便被谱入乐府,当成送别曲,人们在送别仪式上总要演唱这首诗,中唐时期的诗中便可时常见到关于本诗的词语,而唐诗宋词中引用此诗者不下数十首,可见影响之广泛深远。
前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地点,描写环境气氛。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适宜行人赶路,客舍是临时居所,柳树是离别象征,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后两句一气呵成,语浅意深。绝句篇幅短小,作为精练概括。诗人只选取最后告别的深情的话语和真诚的祝酒词表达惜别的深情。省略中间很多环节,“更”说明二人已经饮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而且祝酒词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最普通的告别话,西出阳关后再也没有熟人和朋友了。这最后的一杯酒中饱含着主人的深情厚意,有对远行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和对前途命运的关切。壮怀中略感凄清,惜别中寓有关注,感情容量相当丰富。最普通的最真挚的感情才是最感人的,也最容易引起所有社会成员的共鸣,这便是本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本诗题目开始时叫“送元二使安西”,谱入乐府后当称“渭城曲”,因其演唱特点又称“阳关三叠”。据苏东坡讲,唐代的唱法在宋代已经发生变化,为何叫“阳关三叠”当初他也不明白,宋人演唱时,每句唱两遍,应当叫“两叠”,如果从四句的角度看,则应当叫“四叠”,都不是三叠。后来到密州时看到了古本《阳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唐代演唱此诗时,首句不叠,只唱一遍,从第二句开始重叠,每句唱两遍。因为三句叠唱,故叫“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自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可知唐代时首句确实不叠,首句如果叠唱,则此句当为第五声矣。
秋夜曲a
王维
桂魄b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c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a秋夜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作王维诗,其他本多作王涯诗,或张仲素诗。b桂魄: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亮中有桂树,后世便以“桂”代指月亮。《尚书》注称月亮无光处为魄,故“桂魄”可代指月亮。c筝:弦乐器,有十三弦。
【译文】
秋天的月牙刚刚出现,秋天的露水也很轻微,绫罗的丝绸衣服稍微有点薄,但还用不着更换秋衣。夜色很深了,她依旧在庭院中深情弹奏精美的古筝,心中实在打怵空荡荡的闺房,不忍心如此归去。
【评析】
本诗抒写一位贵族女子在初秋季节的相思情怀,她丈夫尚未归来,而她难以忍受单栖独宿的凄凉,因此在院子深情弹筝的情形,如同一幅精美的仕女图。
这是初秋季节,天气凉爽宜人,露水轻微,空气湿润,夏天的丝绸衣服虽然有点单薄,但还不需要换季,是最舒服最惬意的时候。月色朦胧,空气湿润,温度宜人,多么好的环境和秋后季节,这正应该是夫妻鸳鸯戏水、比翼双飞、恩恩爱爱的大好时光,而自己的丈夫却偏偏不在家中,她难以忍受一个人独守空房、空度这美好时光的痛苦,于是在庭院中深情弹筝,久久不愿回房间。“心怯空房不忍归”是全诗抒情的关键,也是前面层层铺垫水到渠成的结果,如同谜语的谜面被揭开,闺怨的主题便鲜明揭示出来。
长信怨a
王昌龄
奉b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c共徘徊。玉颜d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e日影f来。
【注释】
a长信怨:一作“长信秋词”。共五首,这是第三首。据《汉书》载,成帝时班婕妤美貌无双,且贤而能文,很得宠。后来成帝专宠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班婕妤恐怕被害,主动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以度余生。b奉:同“捧”,即拿的意思。c团扇:此暗用班婕妤《团扇歌》诗意。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处暗示持扇人与团扇的命运相同。d玉颜:姣美的容貌。e昭阳:宫殿名,赵飞燕姊妹所居,成帝长居于此。f日影:太阳光,古代常以日代指君主,故日影比喻君恩。
【译文】
手中拿着扫帚等待着天亮时宫门开启,打扫卫生的劳苦工作马上开始,姑且拿把团扇,心中徘徊疑虑。难道我如此姣好的颜面还赶不上乌鸦美丽?乌鸦还能飞临昭阳殿的上空,感受沾染万岁的气息。
【评析】
王昌龄擅长写闺怨类的题材,而宫怨是闺怨中的特殊类型。本诗借班婕妤先受宠而后被冷落遗弃的悲剧命运,表达对宫中广大嫔妃宫女长期遭受禁锢不得自由之命运的深切同情。
本诗之妙是后两句,主要艺术特点是含蓄。手拿团扇徘徊的女子怨恨君王寡恩抛弃自己,但不直接诉说,却用一种极其曲折的方式表述。自己本来容貌美丽姣好,可还不如在空中飞翔的令人讨厌的丑陋的乌鸦,因为乌鸦尚可看到君王,尚可从昭阳宫的上方飞过,带着昭阳殿的日影。而我却连君王的身影都看不到,徒自有如此的美貌和才华。在这鲜明的对比反衬中,在美人羡慕丑陋之乌鸦的心理描写中,罪恶的封建制度下的宫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精神折磨的深度便入木三分地被刻画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出塞a
王昌龄
秦时b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c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注释】
a出塞:一作“从军行”。共二首,这是第一首。b秦时句:互文见义,谓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秦汉时期的边关,谓秦汉时期便在边境地区设置边关。c龙城飞将:指西汉飞将军李广,在抵御和讨伐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曾镇守过卢龙城。故龙城一作“卢城”。d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汉时匈奴常越过阴山南侵。
【译文】
在遥远的秦汉时代,边境地区便设置了边关。一千多年来也没有停止边塞的争战,万里长征的将士们至今也未返还。只要有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将军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评析】
本诗非常著名,传诵不衰。首句起笔极有气势,有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凝聚其中。其中的含义是:边塞问题自从秦汉以来就始终困扰着在中原建立国家的朝廷,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应当特别重视的大事。后两句则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帅,如果将帅选用得当,则可遏制外族的入侵,国家和百姓得以安宁,否则就会战争不断,国难民苦。关于这一主旨,清人沈德潜早已指出:“’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说诗晬语》)
首句属于互文见义的典型用法,“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同样统领“明月”和“关”,即秦汉时即有明月照边关之情况,不是秦朝之明月照临汉朝之边关,这边是诗歌语言之妙,简洁凝练,耐人品味。
清平调a三首(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b露华c浓。若非群玉山d头见,会向瑶台e月下逢。
【注释】
a清平调:诗题一作《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唐代大曲名。b槛:栏杆。c露华:露珠。d群玉山:也作玉山,传说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山。e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见《穆天子传》。
【译文】
想象彩云追月就像她那轻盈飘逸的衣裳,想象牡丹花的美丽娇艳就像她那美丽娇羞的面容。春风吹拂着花圃的栏杆,娇艳欲滴的牡丹花上露珠透明晶莹。此情此景,如果不是在仙界的群玉山上曾经见过,就一定是在王母瑶台的月下曾经相逢。
【评析】
李白被征召入京,非常兴奋,其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因此政治情绪高涨,诗歌也很高昂张扬。但唐玄宗只是用他为文学侍从,只是花瓶,是装潢门面的摆设。这三首清平调就是应景而作,但却表现了李白敏捷的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