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乐府诗集》引《松窗录》载,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某天,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到兴庆宫沉香亭去欣赏牡丹,兴致大发,要求李龟年演唱清平调词,但嫌歌词太陈旧,要求新创,于是召来李白即景即事赋诗,李白尚带有醉意,很快挥毫创作这三首清平调,梨园弟子马上演唱,玄宗大悦,杨玉环大喜。这种创作背景决定了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相互辉映之美,讨取唐玄宗之欢心。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简明分析这三首诗。“云想衣裳花想容”,用词造句极其警拔新鲜,为强调服装之轻盈翩翩欲仙之貌,先用“云”字点明,比喻巧妙,而用牡丹花比喻杨贵妃的容貌,也非常贴切,牡丹花肥美丰硕,属于花中之富贵者也,因此首句灵动精妙,点出两个歌颂主体——杨贵妃和牡丹花。“春风拂槛露华浓”是季节环境氛围,描绘出一种宛如仙境的境界,为后两句的赞美造势。“群玉山”和“瑶台”都是仙境,对于表现当时的情景也非常贴切,皇宫中皇帝和妃子在月下欣赏牡丹花的景象不很像仙境吗?民间是永远不会有这种情景的。
清平调三首(其二)
李白
一枝红颜露凝香,云雨巫山a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b,可怜飞燕c倚红妆。
【注释】
a云雨巫山:宋玉《高唐赋》中说,楚王游高唐,梦见一女子与他幽欢交合,自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句谓楚王梦巫山神女幽欢毕竟是虚无之事,徒自浪费感情而已。b得似:能够相似,相媲美。c飞燕:赵飞燕,初为阳阿公主家宫女,貌美善歌舞,身轻如燕,能在掌上跳舞,为汉成帝宠爱,立为皇后,后因****,平帝时被杀。
【译文】
仿佛是一枝娇艳的牡丹花上凝结了露香,楚王梦境中与巫山神女幽会毕竟是虚无渺茫。假设说汉代宫殿中的美人谁最相像,那就是可爱的能歌善舞的赵飞燕还要借助仔细的化妆。
【评析】
这首诗专门描写杨贵妃之美,仿佛是特写镜头。首句用暗喻直接将杨贵妃写成一枝带有香露的牡丹花。杨贵妃体态丰腴,容貌艳丽,身上有浓郁的香味,因此这种比喻很有神韵。此句用对比的手法强调唐明皇和杨贵妃是在现实中享受风流****,而楚王梦中的寻欢作乐是无法相比的。后两句再用历史上最著名的后妃美人赵飞燕来比拟杨贵妃。而且赵飞燕还必须借助精心的化妆打扮才勉强可以,更突出杨贵妃之美貌无与伦比。应当指出,李白之所以如此比喻,是选取赵飞燕美丽善歌舞这一角度,比喻和用典出来就是多边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用。不料这一比喻给李白带来很多麻烦,也给后世带来许多话题。后来高力士利用这两句诗挑唆杨贵妃,说李白把她比喻成赵飞燕是轻视和诅咒,因为赵飞燕出身卑微而且不得好死,因此杨贵妃很怨恨李白,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加快李白被疏远的速度。后人也有认为李白写作此诗确实有讽刺之意,其实不足为训。试想,李白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还来不及,哪能有意讽刺呢?不要把李白想得那么高尚伟大,这种应制而作的诗歌是不会故意讥讽的。
清平调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a倾国b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c春风无限恨,沉香亭d北倚栏杆。
【注释】
a名花:指牡丹花。唐代人,尤其是长安人有牡丹情节,都非常喜欢牡丹花。b倾国:绝色美女。汉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c解释:解除,消除。d沉香亭: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用沉香木建造。
【译文】
最著名的牡丹花和倾国倾城的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经常得到君王含情脉脉地微笑观赏,能够解开消释君王的无限怨恨,便是这沉香亭北美人凭倚栏杆的娇媚模样。
【评析】
本诗侧重写玄宗饱享艳福的风流,运用两种手法来表达,一是以花人喻人,一是用春风代指人。所谓的花人指牡丹花和杨贵妃,所愉悦的是唐玄宗。春风指代的是唐玄宗。
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后很长时间没有开心的女人,自从遇到杨贵妃后大为欢悦,这便是本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最宠爱的美人观赏最心爱的牡丹花,双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于是才“常得君王带笑看”。也正因为有杨贵妃的出现,使唐明皇消除“无限恨”的,正是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美人杨贵妃。扣紧主题终篇。
三首诗即景即事口占而成,确实需要敏捷的才思和下笔成章的天赋。三诗各有侧重,并不重复。第一首诗写眼前之总体景象,名花和美人双美,月光朦胧,宛如仙境。第二首诗侧重写美人,运用虚实对照,古今比较的方式极力赞美杨贵妃之美,而这恰恰是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喜欢的。第三首诗侧重写唐明皇的快乐与幸福,仿佛可以看到唐明皇心满意足的得意神态。语语浓艳,字字溢香,名花与美人历历在目,春风满纸,花光照眼,美人迷离,给人以极高的审美享受。
出塞a
王之涣
黄河b远上白云间,一片c孤城万仞d山。羌笛何须怨杨柳e,春风不度玉门关f。
【注释】
a出塞:一作“凉州词”,一作“凉州歌”。b黄河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c一片:一座,形容周围没有人烟。d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e杨柳:指羌笛所吹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后人诗中常将折柳、吹笛和离别相联系。f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唐时为凉州西境,是通往西域要道。
【译文】
顺着蜿蜒的黄河向上游望去,它的源头好像一直延伸到遥远的白云之间。一座孤零零的城堡背靠着万丈高山。戍边的将士何必如此哀怨,羌笛吹奏出的《折杨柳》那忧伤的曲调令人意乱心烦。须知这里寸草不生极其荒寒,春风从来也不会度过玉门关,又那里去寻找杨柳来折攀?
【评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在描绘寥廓苍莽的塞外风光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委婉批评了朝廷不关心体恤戍边战士的错误做法。意境苍凉雄浑,抒情婉曲含蓄。
起笔高拔突兀,从纵的方向表现边塞旷远。其实,边塞地区已经属于黄河的上游,如果再顺着河流往上游看,确实可以看到黄河仿佛是从远处的白云间经过崇山峻岭逶迤而来的壮观景象。次句则从横向的角度表现边塞地区的广袤苍凉,万仞高山下的一座孤城显得非常萧条冷落。两句诗把边塞环境的特点表现得很充分,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后两句抒情很委婉。“羌笛句”暗示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的曲调,此曲调之内容正是戍边战士抒发思乡的哀怨。但加上“何须”二字和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配合,便使本诗的意蕴极其丰富,颇耐品味。因为曲调名称是折杨柳,而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边塞地区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杨柳依依的景象,而没有杨柳又怎么折?故曰“何须”。表面看是写环境气候恶劣,实际是说在京师中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不关心体恤边防将士,朝廷的恩泽不能到达边塞。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是深中肯綮之见。
杜秋娘
杜秋娘,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宪宗时代,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善唱《金缕衣》曲,入宫后为宪宗所宠。晚年离宫返乡,孤苦无依。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a,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a金缕衣:用金线织成的衣服,谓其极其华贵。一说金缕衣为古代曲调名。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编入“近代曲词”,当产生于唐代,或许以本诗命名。
【译文】
奉劝你不要舍不得那名贵的金缕衣,该穿的时候就应当毫不吝惜。奉劝你应当珍惜少年的大好时机,应当去努力拼搏和进取,因为大好的光阴最容易逝去。花儿开放的时候能折就该折取,不要等花儿凋零的时候再去折空荡荡的花枝。
【评析】
这是一首劝人珍惜时光、不要浪费光阴的警世诗,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理解。其主旋律似乎用五个字即可概括:莫负好时光。前两句都用“劝君”二字开头,仿佛和读者交心,给人以亲切感。金缕衣是贵重之物,但诗人却劝人“莫惜”,不要珍惜,不要舍不得。而应当珍惜的是“少年时”,在这一弃一取之间,诗人的观点便很明确地表现出来:即青春时光比任何贵重的东西都可贵。这是没有歧义的。但对于后两句的理解,则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说把青春比作花季亦可,说把少女比作花儿也可,说劝人及时奋起,努力拼搏也可,说劝人及时行乐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便是此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