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22231000000022

第22章 情报开发与数据库建设(2)

第三,信息的价值处于隐性状态;而情报的价值处于显性状态。信息作为现代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是绝对有用的,但是信息的价值是潜在的,如果不进行信息开发,又是相对无用的。相反,情报却是根据行动需要,凭借人的智能把信息的潜在价值开发出来,所以情报是绝对有用的,其价值处于显性状态。

根据上述区别,我们可以总结出情报有别于信息的几个特殊属性:为某种行动服务的目的性、严重影响行动的成功或失败的利害性、出于竞争对抗之需的保密性。[参考自兰德:《论信息与情报的区别》,《科研管理》,1986年4月。]

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对抗应该是不难理解的社会想象,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时代,和平发展是主流,历史上那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对抗与军事对抗有相对弱化的趋势,而经济对抗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导。参与经济对抗的不但有小型的、私人化的组织,也有大规模的跨国集团,还有直接以国家为主体的,因而情报工作做得如何至关重要。把情报概念引入经济信息传播领域,是经济类媒体再往专业化、精细化、目标化、产业化推进的必然选择,这既基于经济信息传播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类媒体信息传播的先天优势,也为国际知名经济类媒体的实践所验证。

二、经济情报:智能化的信息开发

由信息与情报的区别可知,信息向情报质变的关键“一跃”在于增加了人的智能处理,信息原料经过重新打包,融入一定的指向,变成集合了新思维的情报。

对于经济信息的情报功能,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有认识,而且留下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三大报纸之一,在经济报道领域最具权威性。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新闻集团就已突破作为财经报纸的框框,报纸功能只是该集团综合性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综合性信息供应商,集团通过完备的数据采集、编辑、分析及供应网络系统,建立了日本最庞大的数据库,成为日本最大的经济数据服务集团。这个集团的最大特点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它收集、加工、销售经济信息的系统性上。[尹良富:《<;日本经济新闻>;的信息供应模式》,《中国记者》,2004年10月。]

在世界报业中,《日本经济新闻》是第一家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他们购置了完备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各种收、发和分析、处理与储存信息的计算机一应俱全。他们还有图形信息网络,把需要用图形传递的信息快速传出。[杨子才:《<;日本经济新闻>;如何搞信息服务》,《中国经济信息》,1994年第18期。]。二十世纪70年代初,该集团就开始将每天集中到报社的所有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瞬间分别输送到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等媒体,并储存在该报数据局(现在的电子媒介局)的NEED 数据库系统里。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涉足的领域有报纸出版、信息处理供应服务、电视广播录像、图书杂志出版等。1972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进入顶峰的重要节点,日本走进信息化社会,很多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数据库。日本的金融界也掀起了数据库建设热,但是三年下来,金融界除了建起各自专用领域数据库外,都放弃建立涵盖所有经济信息数据库的设想,甘愿成为《日本经济新闻》的客户。这是因为,金融界的银行、证券公司不仅在资料数据信息积累上存在很大难度,而且在现实经济数据收集上,特别是在经济信息的深度与精度上,根本无法与《日本经济新闻》抗衡。当时的《日本经济新闻》已经拥有1000多名记者,采访活动遍布整个经济领域。另外,在浩繁庞杂的经济领域里,《日本经济新闻》具有其他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获取信息的成本优势。因为它可以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刊登在报纸上出售,其收入(第一次收入)可以抵消掉采集这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建立数据库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已完成了成本回收任务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追求的是“第二次收入”或“第N次收入”,这是其他信息机构难以做到的。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新闻》进一步向世界性的经济综合情报机构转型。它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群和经济分析队伍,向一万多个情报用户提供订制服务。在1987年,它的经营收入已经有50%以上来自经济信息服务所得。《日本经济新闻》的情报搜集主要依靠编辑局的记者,他们分布在国内和国外数十个支局。情报的存储、加工、初步分析等功能由数据库群完成。数据库群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为数值库,包括企业基本数据、市场数据、经济宏观数据、金融数据、能源数据、销售数据等;一为文章库,提供《日本经济新闻》及其他各种报刊、重要书籍、人事等内容。每一个数据库的内容都极为全面翔实,比如企业综合数据库就包括如下内容:1、企业属性数据,收录上万家企业的股票发行数、法人代表名字、住址、联系方式;2、企业概况数据库,包括上市和非上市企业的经营内容、沿革、负责人构成、供应商和用户、交易银行、大股东、劳务财务等表格;3、财务类数据,包括上市公司的决算、中间决算、财务速报、公司业绩预测、不上市的大公司的有价证券和营业财务数据、全国156家银行的决算数据等;4、股票价格和债务数据,包括资本市场指数、全国八大股票交易所上市企业的增资减资新股发行等数据,还包括股票牌价及债券牌价数据等。而再进一步的情报分析则交给专门负责经济情报分析处理的“日经研究”公司。它下设7个研究机构,集中了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将从各地收集来的经济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筛选、分析和研究,从中开发出有价值的高级情报。[张墨琴:《<;日本经济新闻>;的竞争情报服务》,《广东科技》,2006年4月。]这7个研究机构一个叫“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它是一个专家集团,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已任;第二个叫“数据开发中心”,负责世界产业与地区经济数据的分析;第三个叫“会社(公司)债情研究所”,专司世界债券市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第四个叫“消费经济研究中心”,负责调查和分析社会和个人消费的动向;第五个叫“产业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尖端技木运用于产业的动向;第六个叫“地域经济研究所”,负责分析研究产业与各地区经济开发的关系;第七个叫“广告研究所”,负责调查国内外一切广告活动。

目前,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收集到的从宏观景气到产业动向、企业、商品动向等微观信息,以及个人、家庭经济等国内外所有经济信息的数量浩如烟海,这些信息集中到编辑局里,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类,并通过经济专家的分析,以及与过去蓄积的信息及研究机关的分析数据相结合,被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信息或情报产品,再通过信息处理系统被蓄积到数据库中,并通过集团的各种媒体直接提供给用户。

除了日本,美国媒体的经济情报开发工作也为人称道,这之中,最常被中国同行提及的有彭博资讯公司。

美国彭博资讯公司由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于1981年创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全球性多媒体财经资讯公司,在全球70亿美元的实时数据市场中,其份额达到36%[《财经传媒巨头布隆伯格获准在中国播放财经新闻》,《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18日,转引自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me/2003-01-18/1146161888.shtml。],在行业中占绝对优势。彭博公司创立时,世界上另两家著名的财经信息服务商——金融数据供应商英国的路透社,和出版财经信息出版品的美国的道·琼斯公司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西方许多企业、公司,以及股票和债券经纪人,都依赖路透社和道·琼斯提供的信息来做投资决定。为了与之竞争,布隆伯格敏锐地捕捉到电子计算机带来的信息电子化的商机,决定用新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服务。于是,彭博开发出一种能分析预测金融行情的电脑终端机,通过它,经纪人可以随时查到一种股票或债券的全部历史,并获得未来多种走势的判断分析。这种终端机的出现,使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两大金融信息巨头路透社和道·琼斯公司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尤其是路透社,它提供的各种信息虽然准确,但需要使用者自己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而彭博终端机则能自动把与一种债券、股票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多种组合,经纪人只要找出自己需要的组合就可以进行判断,不必再亲自计算了。[参考自何德龙:《路透社与布龙伯格的网上情报战》,《北京科技报》,1998年3月19日。]

可见,彭博是以研发数据分析工具起家的,这大大提高了经济信息情报开发的自动化处理水平。这一特色至今仍是彭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数据终端机是彭博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其总收入的95%[同18。],其中文网站所言“简而言之,彭博提供的是信息技术”[参考自彭博中文网:http://www.bloomberg.cn/。]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7年,彭博进入中国市场,迄今已创建起一个以提供证券交易数据为核心的财经数据系统。通过彭博终端,彭博可以同步报道中国市场的实时行情:包括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国债券登记结算中心的汇率、债券、利率及衍生品交易数据;沪深交易所一级及二级交易行情、中国期货交易所行情及各商品交易所实时数据。在此基础上,彭博针对中国金融界的投资机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监管机构等客户的不同需求,并结合中国市场特色研发出一系列以信息检索、数据分析与提取为主的网络和分析工具、金融模型,还提供各种工具操作方面的培训服务。

如此复杂、全面而专业的数据服务离不开一个高效的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彭博解决方案”[“彭博解决方案”是彭博中文网上一个服务板块的名称,“彭博新闻网”为其下属的一个子板块的名称。后文将提及的“彭博专业服务”是与“彭博解决方案”平行的另一板块的名称。]之一的“彭博新闻”的地位自然就不言而喻,被称为构筑其“无人能及”的分析功能的“彭博的核心”和“推动市场的因素”。彭博新闻社创立于1990年,当时的团队只有6位专业人士。二十余年后,彭博新闻社在全球的152个机构中拥有2300多位记者编辑,平均每天发布5000多则原创新闻,并为全球450份报纸供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实时新闻机构和传媒公司,是专业投资者依赖的权威性信息资源。彭博终端的用户凭借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平台,除了获得彭博新闻社的独家新闻以外,还能获悉世界各地的许多实况演讲、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其中包括美联储的新闻和标准普尔五百强企业的会议等,还能参加与同行的商务互动论坛。1994年,彭博的首个中国新闻机构在北京和上海成立。

当然,除了“彭博新闻”之外,彭博还有其他多种信息提供方式,它们与“彭博新闻”同属彭博中文网的“彭博解决方案”板块,包括“彭博企业方案”、“彭博商业方案”和“交易管理系统”。

经过上述简要介绍,彭博公司庞大的财经情报服务系统的轮廓可以简要地勾勒为:由以“彭博新闻”为核心的多种“彭博解决方案”搭建信息数据基础,经由“彭博专业服务”提供的强大灵活的智能分析工具,为用户提供实时、精准、个体化的财经情报。

对照日本、美国的经济情报产业,再来反观我国对经济信息的开发。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探索、历练,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经济类媒体业已走向市场,对市场的敏感度普遍都建立起来了,尤其是近十年来在经济信息的专业细划、窄众推送、差异化竞争方面,不但观念上有突破,在实际应用方面也表现出日益娴熟的操作能力。比如,为和那些已经具备较高市场号召力的大众类经济媒体竞争,一些非常小众化的、带有俱乐部色彩的奢侈品类、高端理财类、商业推广类媒体,推行以市场增值点为基石,依据产业链各环节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渠道、平台服务的经营策略,同样也捕获了不菲的市场卖点。

但是接下来又该怎么发展?继续通过细分专业区隔拓展经济信息的报道边界?这当然还有开拓空间,但会不会带来“还有什么领域没有做过”的困境?人无我有、人有我深——新闻传播的不二法则提醒我们:“面”铺开后,真正有爆发力的价值就在于找“点”,也就是做深度。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创意,搞媒体的谁不尽心用力做深度?不过,有一个问题不知众多经济类媒体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深度与《日本经济新闻》和彭博公司的深度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