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22231000000023

第23章 情报开发与数据库建设(3)

其实,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经济类媒体所做的深度基本都还停留在一般大众化层面,属于简单的信息集纳与整合,这在专题策划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它通常包括:历时性的政策梳理、相关背景链接、突出案例解析、智库专家的观点评说、多媒介融合下的传受互动……其基本思路还是侧重面上的“一网打尽”、“全息展示”。而根据上文的论述,这其实只完成了信息加工处理的基础步骤:搜集、分类,后续环节中至为关键的信息检索、价值分析、数据提取等更加彰显人工智能的元素几乎没有触及。这大概就不难理解社会对经济类媒体的批评:前瞻性不够、智库功能不强、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只知单一写稿不会整合做产品等。当然,能做到充分提供信息原料,就一般性社会需求来说,其使用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但对于那些处于经济竞争甚至组织对抗中的特殊用户(其数量必将越来越庞大)来说,如何处理这一堆原料呢?当年路透社的回答是:自己分析;而彭博公司的回答是:我提供工具替你分析。后一种解决方案毫无悬念地胜出,这在高新技术逐步普及的今天更有启发意义,因为当前社会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后端处理,彭博真正把经济信息“深”加工的产业链拉长了,满足了社会对经济信息的更高级形态——经济情报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令人称羡的市场价值。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用“新闻”的样态去处理的,比如前文提到的股票、证券、期货数据,粮、油、棉等物资的价格、供销商情。这些行情瞬息万变无疑是信息,即使没变也是信息,但用新闻价值的遴选尺度看,如果缺乏变动性、重大性、典型性、接近性、人情味等诸多其他要素,变或不变有时能够进入大众传播的管道,有时则可能被摒弃。这意味着,会有大量无法参与大众传播却同样有社会需求的经济信息遗失在经济类媒体的服务平台之外,无法参与下一步的智能加工。这对经济类媒体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损失和市场损失。

可见,经济信息的情报开发是信息化时代下经济信息智能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竞争要地,其思想库价值、产业价值和软实力价值都十分显著。这一来需要不断更新、提升我们对经济信息传播的功能认知,对经济信息独特的资源延展性有充分的理解;二来对专业人才储备及其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发独创性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工具将是差异化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三、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增值

经济信息的情报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撑。数据库是电脑化的数据保存系统,是以一定组织方式储存在一起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彼此独立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0%E6%8D%AE%E5%BA%93。]只有借助数据库的智能处理——包括精细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发布等,数据才能增值。

在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内容供应商,其实也就是数据库服务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日本经济新闻》、《华尔街日报》的专业财经报道为主要形式,属大众传媒范畴,受众为内容支付部分费用,但整个公司的运作仍然依靠广告商的投入;另一类则属于计算机通讯公司,通过终端机或网络为专业投资者提供服务(比如彭博公司),这些内容不夹杂广告,是经纪人们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尽管这类内容供应商没有前者那样的大众知名度,但经营的往往是一笔更大的生意。[参考自《布隆伯格与道琼斯:跨媒体集团的核心优势何在》,《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9日,转引自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jygl/20030509/0936338473.shtml。]那么,中国的经济信息数据库建设大致是个什么情形和水平呢?

计算机、数据库和通信网络,是现代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三大支柱,其中,属于内容生产的数据库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子信息服务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进行数据库研制,我国数据库建设则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0年代,主要是引进、学习、借鉴外国数据库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引进和解决汉化处理技术;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是我国中小型数据库建设快速起步时期;第三阶段以1993年我国第一家数据库专业公司——万方数据库公司成立为标志迄今,从此,我国数据库产业开始以经济法人的姿态走向市场。[参考自王军:《我国数据库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年2月。]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彭陶:《我国经济信息网站的现状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35期。],数据库建设逐渐改变此前联机信息少、更新慢、检索功能不强,各行业、各部门各自为政,仅限于内部使用而不注重社会共享和市场开发等不足,有了很大的进步。

服务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信息数据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1995年以后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中文经济信息数据库有如下四家——

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是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组织下,于1996年建成的一套以金融证券期货类报刊资料为主的网络全文检索系统,是我国在该专业领域的第一个大型数据库检索系统。其数据库是证监会为保证证券市场活动符合公开、公平、公正性原则而采取的披露证券市场信息的重要措施之一。[张琪玉:《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3期。]为保证系统的检索效率,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2005年启动新系统建设的核心项目:编制中国金融叙词表和标引规则。[《中国证监会主动规范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版权》,证监会网站,2005年11月30日,转引自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51130/17242160789.shtml。]

中国经济信息网是1996年由国家信息中心制作的专业性经济信息服务网络。该网以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研究机构公开出版、发行的经济专业报刊杂志,政府、企业、媒体的内部刊物以及经济研究专家为信息源,搜集全国各地及国家各部委办的经济新闻、统计数据、专家分析、研究报告、法规文献等各类信息,通过综合动态、经济分析、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数据、推荐专题、财经视频、为您服务等栏目,提供视频、文字、图片、数据、图表等大量形式多样的动态、数据、分析及个性化服务。[参考自汪雁、刘颖、刘霞:《几种大型中文商情数据库的对比分析》,《情报科学》,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