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22231300000025

第25章 党报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8)

(一)在政务报道角度上近上远下

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使命,作为地方党报同时还要宣传地方党委的决策部署,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和指导,永远是党报的主功能。也是党报的权威性所在。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很多同志仍把党报宣传、指导功能简单地理解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上面一个政策出台,马上不加理解地下去找材料,以印证政策的正确性。……甚至干脆照搬照抄文件、决议,照登领导讲话。这完全是一种图解式的、被动的宣传”。[林晖:《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14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采编者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和老百姓“视点”错位所致。党和政府的各种“政务”活动,包括一些政策出台、工作部署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老百姓是关心政务报道的。关心这些“政务”出台的背景、过程、影响及意义,关心这些“政务”能否给自己带来实惠。政务报道不贴近实际,势必空洞无物,甚至背离事实;不贴近生活,势必生硬枯燥,甚至脱离生活实际;不贴近群众,势必束之高阁,甚至变成无本之木。一些党报改革政务报道的实践充分证明,政务报道完全可以“三贴近”,完全可以有很强的亲和力的。

(二)在灾难性报道中近上远下

在一些灾难性报道中,一些党报的报道重点也往往和读者的企望不一致,把着力点放在对受害人身上不够,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亲和力弱化。甚至变灾难为凯歌,不惜笔墨地歌颂领导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亲自指挥,亲切安抚,“从‘发生灾难——全力以赴——政府出面——安抚赔钱’,似乎已经成了灾难事件的报道模式。政府安抚赔钱后,这起事件就好像圆满划上了句号,很少有媒体追踪受害人及其家属以后的生活状况了”。[安静:《中国报纸灾难性报道之“怪现状”》,载《新闻知识》,2005.11。]2004年11月21日8时20分,从包头飞往上海的航班起飞后坠毁,造成机上53人和地面2人共55人死亡的惨剧。有人对空难处理期间的11月21日至11月30日的北京、上海、成都6家报纸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党报是站在政府的立场,用宏观的视角来组织报道的,而对读者关心的遇难者及其家属的情况则体现不足,甚至让读者疑其有虚假成份。[周铁菊:《浅析平面媒体对危机事件报道视角的差异——以包头空难的报道为例》,载《新闻知识》,2005.2。]应该说,作为党报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视角是正确的,报道的内容也是读者所关心的。党报,就是党报,无论做哪方面报道,都是有别于非党报的。但是如果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只表现政府对事件的关注,对民众的负责,而对读者所关注的遇难者情况却“没有体现”,则是一种缺少亲和力的表现。有研究者提出重大灾害报道的议程设置应符合“生态型”报道方式的原则很能给人以启发:一是在“量”上,既不能“适语”,也不能“失控”,要把握好“度”的平衡;二是在“质”上,要把握“诚信”和“人文”原则。要做到真实、客观,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带领公众不仅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关注受害者的命运,宣扬其中的人性美。更不能漏掉的是要做好反思性报道,要将灾害事件的过程、原因、影响等深度信息分析给受众,以指导上下都能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仇耀耀:《重大灾害报道的议程设置》,载《当代传播》,2005.6。]

(三)在对“下”的报道中也是近上远下

在党报中也有一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报道。但一些党报在这类报道中也忘不了近上远下,常常把普通百姓当作在“上”的关心帮助下的“配角”。方晓红、贾冰认为:[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载《新闻界》,2005.4。]农民在“农民报道”中,应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有的报纸在农民报道中,农民以绝对主角的身份出现在报道中的情况并不多,倒是被有意无意地配角化了,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被动引导多,主观能动少;党政干部多,普通农民少;经验技术多,观念变革少,连最基本最常规的生产活动中,都少不了作为主角出现的“引导者”的形象。农民出场时,作为主角的机率很小,往往扮演着被引导和受帮扶的角色。党报适当反映党和各级政府对农民的指导本无可厚非,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但超过一定的比例,农民就被定位成缺少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自主性的群体。在众多的“引导者”中,党政干部尤其多。在农民生产活动的报道中,党政干部成为主角,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给落后的农民带来了幸福,农民仅仅只是作为衬托他们的业绩而被报道。党政干部的工作成绩需要给予有定和表彰,但一报道农民,就忘不了给党政干部脸上贴金的做法,实际上对上有亲和力,对下则放弃了亲和力。当然,有些报道也塑造了一些农民新形象,但只是偏少,和前者相比影响力甚微。

二、近富远贫现象

这里所谓的富贫,主要是指报纸报道中的角色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简称SES)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概念,通常是以教育程度、职业归属和经济收入水平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SES高的人群,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具有更强的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徐晖明有专门的研究成果——《报纸报道角色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在这项研究中,共抽取了全国8个省的32种报纸,包括19种党报(日报)和13种市民报(含晚报、都市报、商报等),具体包括:浙江省6家,分别为杭州日报、都市快报、衢州日报、衢州晚报、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江西省6家,分别为南昌日报、南昌晚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广东省4家,为广州日报、西江日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四川省5家,为成都日报、成都商报、自贡日报、南充日报、南充晚报;黑龙江省4家,哈尔滨日报、新晚报、鸡西日报、黑河晚报;云南省3家,为昆明日报、都市时报、思茅报;河南4家,为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信阳晚报。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其结果表明:在报纸,包括党报的报道角色中,呈现出明显的近富远贫现象。如从报道数量上看,在全部32种报纸中,有具体人物出现的报道共6775篇,其中高SES的报道角色占48.5%,中SES的占28.6%,低SES的占11.1%,无法识别的占11.8%,高、中、低之比为4.4:2.6:1。总体看来,报纸报道角色所形成的“阶层结构”呈明显的倒金字塔形,而现实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呈金字塔形,即低SES者占人口大多数,高SES者占少数。因此,媒介报道可以说主要是中上层人群的舞台。

从报道位置上看,高SES人群占据了头版稿件的近一半,占据了头版头条的大部分,他们是头版的绝对主角。相比之下,只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属于低SES人群。

虽然从客观上看,高SES人群往往因拥有权利和资源,而其行为会具有比低ESS人群更高的新闻价值。但是作为党报,理应更加关注占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的,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具体而言就是更多的出现他们的形象,更多地反映他们的声音,更多地传播与他们有关的信息,提供对他们有用的服务”。[徐晖明:《报纸报道角色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载《新闻记者》,2004.6。]

以上是借用徐晖明的研究成果,说明报纸近富远贫的面上情况,下面再就党报对SES甚低的弱势群体这个“点”上的状况作深入分析。